人物:卜同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三
釋超方,字獨超,姓沈氏,武進人。
母氏徐,懷素履絜,義訓惟謹,故超方生而岐凝,舉止端詳,居恒跌坐,不異老僧。
年二十,從大蓮克閑芟染,圓具華山見月。
后入資福參靈機,憤志大事,胸次了然,猶以未盡閫奧,繼往徑山坐枯木禪三年。
時,天笠在鎮(zhèn)江竹林以書招之,笠有大名,慎許可,獨見超方如合水乳,便受付屬為臨濟三十三世,出主金壇東禪、武陵南澗、臨安東天目山陰寶壽。
康熙三十八年,詔住京都柏林,逾年辭歸,賜金經(jīng)衣缽。
世宗方在藩邸,分府城東,企其清妙,嘗與往還譚論法要,甚相契合。
歸后六年,以康熙庚寅嘉平月八日示寂,壽六十八,臘四十八,憲廟聞之,不勝嗟悼。
明年辛卯,遣官建塔,且鐫銘焉,篆額書丹皆出宸翰,文具《山志》,靈骨藏于山陰寶壽山。
超方高顙深目,虎視鶴行,平居寡言笑,鉗錘森嚴,不以辭色假人,諸方老宿見者莫不悚慄。
歷數(shù)大剎,四方衲子云蒸輻輳。
所著《語錄》一卷,憲廟為之序,其略曰:“原夫道昉鷲山,法開鹿野。
伽林書貝,義學于是敷條,師座拈花,禪宗為之發(fā)穎。
然而,自周及漢,大乘僅顯夫新頭,由魏迄梁,妙諦未傳于震旦。
自海州遙洎,嵩室弘開,揭凈體之光明,示無心之元寂。
于是智鐙續(xù)耀,朗月連輝。
法信六傳,至臨濟而門庭益廣,派流千別,惟滹沱之瓶缽堪珍。
自唐以來,于今轉盛。
獨超方禪師者,幼鐘?;郏L涉文華。
厭世網(wǎng)之沈迷,慷慨別父,緣夙因之深厚,勇決尋師。
珠毓難生,席設何嘗著脅,墻遮慧可,雪來都至埋腰。
恒因苦以悟空,遂離塵而證道。
高提祖印,明湖之草木增榮,遠振宗風,赤縣之人天引領。
共迎桑宿,來主柏林。
暮鼓朝鐘,數(shù)百眾之軍持翕集;擎拳豎拂,三千界之道信爭來。
變定水于迷津,回岐途為覺路。
積成公案,錄自支那。
現(xiàn)教外之圓通,脫人間之撰迷。
精求弁簡,愿屬制文。
余忝列藩維,沃叨宸眷。
拱薇坦以北陌,適蘭若為南鄰。
數(shù)以詩禮之馀間,來與菩提之勝會。
恒河比貌,警語頻承。
吾岫聞經(jīng),梵音罕譜。
潛符冥冥,頗量測以靡涯,崇委殷殷,欲遷言而不得。
懵個中之賓主,贅門外之言詮。
玉帶鎮(zhèn)山,何妨一笑,金棲在望,佇喻三禪。
”又著《凈土格言》一卷,并行于世。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常岫,字蒼林,別號懦翁,又稱松阿樵者。姓鄭。其先本浙之黃巖人。生京師。十五歲薙染于大千佛寺,為法華老人之孫。性沉靜,喜讀書,與人交,無貴賤,皆敬禮之。所居堂前有古松數(shù)株,吟詠其下,翛然自得,如是者三十年。徙上房山之邃園,再遷良鄉(xiāng)弘恩寺。慕永嘉天臺諸山水,思歸老于浙。高澹人詹事,居平湖,得馮氏舊圃,為北墅。割其中一區(qū)招之駐錫,名曰籜藪。以戊辰八月入園,己巳七月示寂。其詩高簡沖澹,有郊島遺風。居千佛寺,有《祖華堂集》、《聽濤稿》、《寒濤閣稿》、《墨香幢集》、《遂清堂集》。住大房六聘山,有《邃園稿》、《東峰蘭若集》。寓良鄉(xiāng)弘恩寺,有《復古堂稿》。今僅選其籜藪詩之一二焉。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常岫,字蒼林,一號松阿。
姓巴氏,黃巖人。
少習經(jīng)史,頗能屬文,嘗為人手書尺素,詞足達意,遂交譽之。
因讀內(nèi)典,契心空門,歸依印空長老,為之剃度千佛寺。
從大演義公,習梵教。
年二十,于廣濟受玉光大師規(guī)律畢,即參游五臺、南海諸名勝。
已而棲隱上方五載,忽焉南旋,結小廬于越溪,遂寂。
其間著有《松阿集》。
弟子迎其骨,塔于六聘北隅。
乾隆丁巳四月,傅雯為之銘,文詞修絜,詳具《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