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智顗。
字德安。
姓陳氏。
潁川人也。
有晉遷都。
寓居荊州之華容焉。
即梁散騎孟陽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夢。
香煙五采縈回在懷。
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夢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師曰。
白龍之兆也。
及誕育之夜。
室內(nèi)洞明。
信宿之間其光乃止。
內(nèi)外胥悅。
盛陳鼎俎相慶。
乃火滅湯冷。
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門曰。
善哉兒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訖而隱。
賓客異焉。
鄰室憶先靈瑞。
呼為王道。
兼用后相復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參互稱之。
眼有重瞳。
二親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臥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紀來口不妄啖。
見像便禮逢僧必敬。
七歲喜往伽藍。
諸僧訝其情志。
口授普門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親遏絕不許更誦。
而情懷惆悵。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豈非夙植德本業(yè)延于今。
志學之年士梁承圣屬元帝淪沒。
北度硤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儀止溫恭。
尋討名師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愿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
緒授以十戒導以律儀。
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
地面橫經(jīng)具蒙指誨。
因潛大賢山。
誦法華經(jīng)及無量義普賢觀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
受業(yè)心觀。
思又從道于就師。
就又受法于最師。
此三人者。
皆不測其位也。
思每嘆曰。
昔在靈山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今復來矣。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顗乃于此山行法華三昧。
始經(jīng)三夕。
誦至藥王品。
心緣苦行。
至是真精進句。
解悟便發(fā)。
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凈土聽佛說法。
故思云。
非爾弗感。
非我莫識。
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觀。
于經(jīng)有疑。
輒見思來冥為披釋。
爾后常令代講。
聞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觀智。
用以咨審。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思躬執(zhí)如意。
在坐觀聽。
語學徒曰。
此吾之義兒。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
及學成往辭。
思曰。
汝于陳國有緣。
往必利益。
思既游南岳。
顗便詣金陵。
與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創(chuàng)弘禪法。
仆射徐陵尚書毛喜等。
明時貴望學統(tǒng)釋儒。
并稟禪慧俱傳香法。
欣重頂戴時所榮仰。
長干寺大德智辯。
延入宋熙。
天宮寺僧晃。
請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為時彥齊迎。
顗任機便動。
即而開悟。
白馬警韶奉誠智文禪眾慧命。
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師等。
一代高流江表聲望。
皆舍其先講欲啟禪門。
率其學徒問津取濟。
禹穴慧榮住莊嚴寺。
道跨吳會。
世稱義窟。
辯號懸流。
聞顗講法故來設問。
數(shù)關徵覈莫非深隱。
輕誕自矜揚眉舞扇。
扇便墮地。
顗應對事理渙然清遣榮曰。
禪定之力不可難也。
時沙門法歲。
撫榮背曰。
從來義龍今成伏鹿。
扇既墮地。
何以遮羞。
榮曰。
輕敵失勢未可欺也。
綿歷八周講智度論。
肅諸來學。
次說禪門用清心海。
語默之際每思林澤。
乃夢巖崖萬重云日半垂。
其側滄海無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見一僧搖手申臂至于坡麓挽顗上山云云。
顗以夢中所見。
通告門人。
咸曰。
此乃會稽之天臺山也。
圣賢之所托矣。
昔僧光道猷法蘭曇密。
晉宋英達無不棲焉。
因與慧辯等二十馀人。
挾道南征隱淪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積四十載。
定慧兼習。
蓋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
預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
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會陳始興王出鎮(zhèn)洞庭。
公卿餞送。
回車瓦官與顗談論。
幽極既唱貴位傾心。
舍散山積虔拜殷重。
因嘆曰。
吾昨夢逢強盜。
今乃表諸軟賊。
毛繩截骨。
則憶曳尾泥中。
仍遣謝門人曰。
吾聞闇射則應于弦。
何以知之。
無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慮如弦。
音聲如箭。
長夜虛發(fā)無所覺知。
又法門如鏡。
方圓任象。
初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門。
今者二百坐禪。
十人得法。
爾后歸宗轉倍。
而據(jù)法無幾。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導可各隨所安。
當從吾志也。
即往天臺。
既達彼山與光相見。
即陳賞要。
光曰。
大善知識。
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
顗驚異焉。
知通夢之有在也。
時以陳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聞鐘聲滿谷。
眾咸怪異。
光曰。
鐘是召集有緣。
爾得住也。
顗乃卜居勝地。
是光所住之北。
佛壟山南。
螺溪之源處。
既閑敞易得尋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見三人。
皂帽絳衣。
執(zhí)疏請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創(chuàng)草庵。
樹以松果。
數(shù)年之間造展相從。
復成衢會。
光曰。
且隨宜安堵。
至國清時。
三方總一。
當有貴人為禪師立寺堂宇滿山矣。
時莫測其言也。
顗后于寺北華頂峰獨靜頭陀。
大風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狀。
吐火聲叫駭異難陳。
乃抑心安忍。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煩痛。
如被火燒。
又見亡沒二親枕顗膝上陳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
不動如山。
故使強軟兩緣所感便滅。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文多不載。
陳宣帝下詔曰。
禪師佛法雄杰。
時匠所宗。
訓兼道俗。
國之望也。
宜割始豐縣調(diào)以充眾費。
蠲兩戶民用供薪水。
天臺山縣名為安樂。
令陳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每夏常講凈名。
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
有數(shù)十梵僧乘階而下。
入堂禮拜。
手擎香爐繞顗三匝。
久之乃滅。
雄及大眾同見驚嘆山喧。
其行達靈感皆如此也。
永陽王伯智。
出撫吳興。
與其眷屬就山請戒。
又建七夜方等懺法。
王晝則理治。
夜便習觀。
顗謂門人智越。
吾欲勸王更修福攘禍可乎。
越對云。
府僚無舊必應寒熱。
顗曰。
息世譏嫌。
亦復為善。
俄而王因出獵墮馬將絕。
時乃悟意。
躬自率眾作觀音懺法。
不久王覺小醒。
憑幾而坐。
見梵僧一人。
擎爐直進問王所苦。
王流汗無答。
乃繞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曰。
仰惟天臺阇梨。
德侔安遠道邁光猷。
遐邇傾渴振錫云聚。
紹像法之墜緒。
以救昏蒙。
顯慧日之重光。
用拯澆俗。
加以游浪法門貫通禪苑。
有為之結已離。
無生之忍現(xiàn)前。
弟子飄蕩業(yè)風沈淪愛水。
雖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禪悅。
終懷散動之慮。
日輪馳騖。
義和之轡不停。
月鏡回干。
恒娥之景難駐。
有離有會嘆息何言。
愛法敬法潺湲無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臺阇梨。
恒修供養(yǎng)如智積奉智勝如來。
若藥王覲雷音正覺。
安養(yǎng)兜率俱蕩一乘(云云)其為天王信敬為此類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歐閩。
陳疑請道日升山席。
陳帝意欲面禮。
將申謁敬。
顧問群臣。
釋門誰為名勝。
陳暄奏曰。
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鏡淵海。
昔在京邑群賢所宗。
今高步天臺法云東藹。
愿陛下詔之還都。
使道俗咸荷。
因降璽書重沓徵入。
顗以重法之務不賤其身。
乃辭之。
后為永陽苦諫。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顗以道通惟人王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極殿之東堂。
請講智論。
有詔羊車童子列導于前。
主書舍人翊從登陛。
禮法一如國師瓘阇梨故事。
陳主既降法筵。
百僚盡敬。
希聞未聞。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禪眾于靈曜寺。
學徒又結。
望眾森然。
頻降敕于太極殿講仁王經(jīng)。
天子親臨。
僧正慧暅僧都慧曠京師大德。
皆設巨難。
顗接問承對盛啟法門。
暅執(zhí)爐賀曰。
國十馀齋。
身當四講。
分文析義謂得其歸。
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矣。
其為榮望未可加之。
然則江表法會。
由來諍競不足。
及顗之御法即坐。
肅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錠七夜恬耀。
舉事驗心。
顗之力也。
晚出住光曜。
禪慧雙弘。
動郭奔隨傾意清耳。
陳主于廣德殿下敕謝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諸不逮。
于時檢括僧尼。
無貫者萬計。
朝議云。
策經(jīng)落第者。
并合休道。
顗表諫曰。
調(diào)達誦六萬象經(jīng)。
不免地獄。
槃特誦一行偈。
獲羅漢果。
篤論道也。
豈關多誦。
陳主大悅。
即停搜簡。
是則萬人出家。
由顗一諫矣。
末為靈曜褊隘。
更求閑靜。
忽夢一人。
翼從嚴正自稱名云。
余冠達也。
請住三橋。
顗曰。
冠達梁武法名。
三橋豈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陳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講仁王。
帝于眾中起拜殷勤。
儲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文云。
仰惟化導無方隨機濟物。
衛(wèi)護國王汲引天人。
照燭光輝托跡師友。
比丘入夢。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來儀。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內(nèi)外兩教。
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
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愿。
日日增長。
今奉請為菩薩戒師。
便傳香在手。
而瞼下垂淚。
斯亦德動人主。
屈幸從之。
及金陵敗覆。
策杖荊湘路次盆城。
夢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護持。
于即往憩匡山。
見遠圖繢。
驗其靈也。
宛如其夢。
不久潯陽反叛寺宇焚燒。
獨有茲山全無侵擾。
信護象之力矣。
未刬跡云峰。
終焉其致。
會大業(yè)在藩。
任總淮海。
承風佩德。
欽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為師。
乃致書累請。
顗初陳寡德。
次讓名僧。
后舉同學。
三辭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辭曰。
一雖好學禪。
行不稱法。
年既西夕薳守繩床。
撫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噓在彼惡聞過實。
愿勿以禪法見期。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
身闇庠序口拙暄涼。
方外虛玄久非其分。
域間撙節(jié)無一可取。
雖欲自慎樸直忤人。
愿不責其規(guī)矩。
三徵欲傳燈以報法恩。
若身當戒范。
應重去就。
去就若重傳燈則闕。
去就若輕則來嫌誚。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命。
愿許其為法。
勿嫌輕動。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
謬課庸虛沐此恩化。
內(nèi)竭朽力仰酬外護。
若丘壑念起。
愿隨心飲啄以卒殘年。
許此四心乃赴優(yōu)旨。
晉王方希凈戒。
如愿唯諾。
故躬制請戒文云。
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
庭訓早趍眙教夙漸。
福履攸臻妙機頃悟。
恥崎嶇于小徑。
希優(yōu)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開士萬行戒善為先。
菩薩十受專持最上。
喻宮室先基趾。
徒架虛空終不能成。
孔老釋門咸資镕鑄。
不有軌儀孰將安仰。
誠復能仁奉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師顯傳圣授。
自近之遠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無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經(jīng)有明文非徒臆說。
深信佛語幸遵時導。
禪師佛法龍象。
戒珠圓凈定水淵澄。
因靜發(fā)慧安無礙辯。
先物后己謙挹成風。
名稱遠聞眾所知識。
弟子所以虔誠遙注。
命楫遠迎。
每慮緣差值諸留難。
師亦既至。
心路豁然。
及披云霧即銷煩惱。
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于揚州總管寺城設千僧會。
敬屈授菩薩戒。
戒名為孝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歸宗奉極。
作大莊嚴。
同如來慈普諸佛愛。
等視四生猶如一子云云。
即于內(nèi)第躬傳戒香。
授律儀法。
告曰。
大士為度遠濟為宗。
名實相符義非輕約。
今可法名為總持也。
用攝相兼之道也。
王頂受其旨教曰。
大師禪慧內(nèi)融。
導之法澤。
輒奉名為智者。
自是專師率誘日進幽玄。
所獲施物六十馀事。
一時回施悲敬兩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國。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請。
顗曰。
先有明約事無兩違。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尋送至于城門。
顧曰。
國鎮(zhèn)不輕道務致隔。
幸觀佛化弘護在懷。
王禮望目極銜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尋匡嶺。
結徒行道頻感休徵。
百越邊僧聞風至者累跡相造。
又上渚宮鄉(xiāng)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頸老幼相攜。
戒場講坐眾將及萬。
遂于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
敕給寺額。
名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獸蛇暴。
創(chuàng)寺之后快無憂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謂神怒。
顗到泉源帥眾轉經(jīng)。
便感云興雨霔。
虛誣自滅。
總管宜陽公王積。
到山禮拜戰(zhàn)汗不安。
出曰。
積屢經(jīng)軍陣。
臨危更勇。
未嘗怖懼頓如今日。
其年晉王又遺手疏請還。
辭云。
弟子多幸謬稟師資。
無量劫來悉憑開悟。
色心無作昔年虔受。
身雖疏漏心護明珠。
定水禪支屏散歸靜。
荷國鎮(zhèn)蕃為臣為子。
豈寂四緣能入三昧。
電光斷結其類甚多。
慧解脫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斷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國。
未知底滯可開化不。
師嚴導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淺可發(fā)萌不。
菩薩應機可逗時不。
書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況覃釋典而不從師。
今之慊言備瀝素款。
成就事重請棄飾詞。
顗答書云。
謬承人乏擬跡師資。
顧此庸微以非時許。
況隆今命彌匪克當。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請云。
學貴承師事推物論。
歷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圣境。
南岳記莂說法第一。
無以仰過。
照禪師來具述此事。
于時心喜以域寸誠。
智者昔入陳朝。
彼國明試。
瓦官大集眾論鋒起。
榮公強口先被折角。
兩瓊繼軌才獲交綏。
忍師贊嘆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無畏。
釋難如流。
親所聞見。
眾咸瞻仰。
承前荊楚莫不歸伏。
非禪不智。
驗乎金口。
比釋所談。
智者融會甚有階位。
譬若群流歸乎大海。
此之包舉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樂說不窮法施無盡。
乃從之重現(xiàn)。
令造凈名疏。
河東柳顧言。
東海徐儀。
并才華冑績。
應奉文義。
緘封寶藏。
王躬受持。
后蕭妃疾苦。
醫(yī)治無術。
王遣開府柳顧言等。
致書請命愿救所疾。
顗又率侶建齋七日。
行金光明懺至第六夕。
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
須臾飛去。
又聞豕吟之聲。
眾并同矚。
顗曰。
此相現(xiàn)者。
妃當愈矣。
鳥死復蘇。
表盍棺還起。
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慶。
時遇入朝。
旋歸臺岳躬率禪門。
更行前懺。
仍立誓云。
若于三寶有益者。
當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從化。
不久告眾曰。
吾當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
勢當將盡。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見者發(fā)心。
又云。
商客寄金醫(yī)去留藥。
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觀心論。
隨略疏成不加點潤。
命學士智越。
往石城寺掃灑。
于彼佛前命終。
施床東壁面向西方。
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缽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為二分。
一奉彌勒。
一擬羯磨。
有欲進藥者。
答曰。
藥能遣病。
留殘年乎。
病不與身合。
藥何所遣。
年不與心合。
藥何所留。
智晞往曰。
復何所聞觀心論內(nèi)復何所道。
紛紜醫(yī)藥累擾于他。
又請進齋飯。
答曰。
非但步影而為齋也。
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
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
世相如是不足多嘆。
又出所制凈名疏并犀角如意蓮華香爐。
與晉王別遺書七紙。
文極該綜詞釆風標。
屬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爐是大王者。
還用仰別。
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華經(jīng)題。
顗贊引曰。
法門父母慧解由生。
本跡彌大微妙難測。
輟斤絕弦于今日矣。
又聽無量壽竟。
仍贊曰。
四十二愿莊嚴凈土。
華池寶樹易往無人云云。
又索香湯漱口。
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
有問其位者。
答曰汝等懶種善根。
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云云。
吾不領眾必凈六根。
為他損己。
只是五品內(nèi)位耳。
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
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又敕維那。
人命將終。
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久氣盡為期。
云何身冷方復響磬。
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
且各默然。
吾將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臺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滅后依有遺教而殮焉。
至仁壽末年已前。
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
凡經(jīng)七現(xiàn)重降山寺一還佛壟。
語弟子曰。
案行故業(yè)。
各安隱耶。
舉眾皆見悲敬言問。
良久而隱。
自顗降靈龍象育神江漢。
憑積善而托生。
資德本而化世。
身過七尺目佩異光。
解統(tǒng)釋門行開僧位。
往還山世不染俗塵。
屢感幽祥殆非可測。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標域寺院。
殿堂廚宇以為圖樣。
告弟子曰。
此非小緣所能締構。
當有皇太子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見之。
后果如言。
事見別傳。
往居臨海。
民以滬魚為業(yè)。
??網(wǎng)相連四百馀里。
江滬溪梁六十馀所。
顗惻隱觀心彼此相害。
勸舍罪業(yè)教化福緣。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買斯海曲。
為放生之池。
又遣沙門慧拔。
表聞于上。
陳宣下敕。
嚴禁此池不得采捕。
國為立碑。
詔國子祭酒徐孝克為文樹于海濱。
詞甚悲楚。
覽者不解墮淚。
時還佛壟如常習定。
忽有黃雀滿空翱翔相慶。
鳴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魚來報吾恩也。
至今貞觀猶無敢犯。
下敕禁之猶同陳世。
此慈濟博大仁惠難加。
又居山有蕈觸樹皆垂。
隨采隨出供僧常調(diào)。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談。
誠道感矣。
所著法華疏止觀門修禪法等。
各數(shù)十卷。
又著凈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隨事流卷不可殫言。
皆幽指爽徹摛思開天。
煬帝奉以周旋。
重猶符命。
及臨大寶便藏諸麟閣。
所以聲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當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瘞以石門關以金鑰。
所有事由一關別敕。
每年諱日帝必廢朝。
預遣中使就山設供。
尚書令楊素。
性度虛簡事必臨信。
乃陳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戶鑰令自尋視。
既如前告得信而歸。
顗東西垂范化通萬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眾四千馀人。
寫經(jīng)一十五藏。
金檀畫像十萬許軀。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薩戒者。
不可稱紀。
傳業(yè)學士三十二人。
習禪學士散流江漢。
莫限其數(shù)。
沙門灌頂侍奉多年。
歷其景行可二十馀紙。
又終南山龍?zhí)锼?span id="kkgbzyl"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17965", "people_11960_3_836", "沙門法琳")'>沙門法琳。
夙預宗門觀傳戒法。
以德音遽遠拱木俄森。
為之行傳廣流于世。
隋煬末歲巡幸江都。
夢感智者言及遺寄。
帝自制碑。
文極宏麗。
未及鐫勒。
值亂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