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后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釋圓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樸氏。辰韓新羅人。家世業(yè)儒。年二十五。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學(xué)。有陳之世。號稱文章極盛。故得時從縉紳先生之流。考正經(jīng)史。會莊嚴(yán)旻公弟子講。一聽染神?;匾暱捉倘麸蹩?。然。乃奏乞入道詔許之。落發(fā)稟具之后。游歷橫肆。研成實涅槃惟謹(jǐn)。晚脩定業(yè)于吳之虎丘山。禪侶云臻。遂有終焉之志?;蚓由较抡堃怀龊胙荨^o不可勉。為開導(dǎo)四眾。愜心自爾。名譽益振海陬。領(lǐng)表。負(fù)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揚都。光被虜將加刑戮。主將遙見火及塔寺。就視之則光縛置塔下初無火也。異而釋其縛。開皇九年。來京師。因舉唱攝論眾盈座席。俄而其國之王金氏頻上表。愿于歸本國。詔慰勞遣之。既至老幼。欣快如佛下生。衣服藥食并其后宮至營。不使佐助。欲以專福也。入內(nèi)得乘輿侍以弟子。貞觀四年。疾經(jīng)七日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壽九十有九。喪給羽儀以王禮。葬于郊外。弟子圓安嗣其徽猷。遍攬之馀。復(fù)戾止京寺。特進(jìn)蕭瑀。奏請住其所。造藍(lán)田之津梁寺。其述光平生尤詳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圓光。
俗姓樸。
本住三韓。
卞韓馬韓辰韓。
光即辰韓新羅人也。
家世海東祖習(xí)綿遠(yuǎn)。
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
挍獵玄儒討讎子史。
文華騰翥于韓服。
博贍猶愧于中原。
遂割略親朋發(fā)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陳之世號稱文國。
故得咨考先疑詢猷了義。
初聽莊嚴(yán)旻公弟子講。
素沾世典謂理窮神。
及聞釋宗反同腐芥。
虛尋名教實懼生涯。
乃上啟陳主請歸道法。
有敕許焉。
既爰初落采即稟具戒。
游歷講肆具盡嘉謀。
領(lǐng)牒微言不謝光景。
故得成實涅槃蘊括心府。
三藏數(shù)論偏所披尋。
末又投吳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zé)o忘覺觀。
息心之眾云結(jié)林泉。
并以綜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擬筒直難虧。
深副夙心遂有終焉之慮。
于即頓絕人事盤游圣蹤。
攝想青霄緬謝終古。
時有信士宅居山下。
請光出講固辭不許。
苦事邀延。
遂從其志。
創(chuàng)通成論末講般若。
皆思解俊徹嘉問飛移。
兼糅以絢采織綜詞義。
聽者欣欣會其心府。
從此因循舊章開化成任。
每法輪一動。
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
而沐道頓除嫌郤。
故名望橫流播于嶺表。
披榛負(fù)橐而至者相接如鱗。
會隋后御宇威加南國。
歷窮其數(shù)軍入楊都。
遂被亂兵將加刑戮。
有大主將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之了無火狀。
但見光在塔前被縛將殺。
既怪其異即解而放之。
斯臨危達(dá)感如此也。
光學(xué)通吳越。
便欲觀化周秦。
開皇九年來游帝宇。
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
奉佩文言振績徽緒。
又馳慧解宣譽京皋。
績業(yè)既成道東須繼。
本國遠(yuǎn)聞上啟頻請。
有敕厚加勞問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jì)老幼相欣。
新羅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光性在虛閑。
情多汎愛。
言常含笑慍結(jié)不形。
而箋表啟書往還國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傾奉皆委以治方。
詢之道化。
事異錦衣請同觀國。
乘機(jī)敷訓(xùn)垂范于今。
年齒既高乘輿入內(nèi)。
衣服藥食并王手自營不許佐助。
用希專福。
其感敬為此類也。
將終之前。
王親執(zhí)慰。
囑累遺法。
兼濟(jì)民斯為說。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悆。
經(jīng)于七日。
遺誡清切。
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即唐貞觀四年也。
當(dāng)終之時。
寺東北虛中音樂滿空異香充院。
道俗悲慶知其靈感。
遂葬于郊外。
國給羽儀。
葬具同于王禮。
后有俗人兒胎死者。
彼土諺云。
當(dāng)于有福人墓埋之。
種胤不絕。
乃私瘞于墳側(cè)。
當(dāng)日震此胎尸擲于塋外由此不懷。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圓安。
神志機(jī)穎性希歷覽。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東觀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備通方俗。
尋諸經(jīng)論跨轢大綱。
洞清纖旨晚歸心學(xué)。
高軌光塵。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聞。
特進(jìn)蕭瑀。
奏請住于藍(lán)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
安嘗敘光云。
本國王染患。
醫(yī)治不損。
請光入宮。
別省安置。
夜別二時為說深法。
受戒懺悔。
王大信奉。
一時初夜王見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輪隨身而至。
王后宮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發(fā)勝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于卞韓馬韓之間。
盛通正法。
每歲再講匠成學(xué)。
?施之資并充營寺。
馀惟衣??而已。
海東高僧傳·卷第二
釋圓光。俗姓薜氏?;蛟茦?。新羅王京人。年十三落發(fā)為僧(續(xù)高僧傳云入唐剎削)神器恢廓?;萁獬瑐悺PI嫘?。愛染篇章。逸想高邁。厭居情鬧。三十歸隱三岐山影不出洞。有一比丘。來止近地。作蘭若修道。師夜坐誦念。有神呼曰。善哉凡修行者雖眾。無出法師右者。今彼比丘徑修咒術(shù)。但惱汝凈念礙我行路。而無所得。每當(dāng)經(jīng)歷。幾發(fā)惡心。請師誘令移去。若不□住從。當(dāng)有患矣。明旦師往告彼僧曰??梢凭犹雍?。不然將有不利。對曰。至行魔之所妨。何憂妖鬼言乎。是夕其神來訊。彼答。師恐其怒也。謬曰未委耳。何敢不聽。神曰吾己俱知其情。且可默住而見之。至夜聲動如雷。黎明往視之。有山頹于蘭若壓焉。神來證曰。吾生幾千年。威變最壯。此何足怪。因諭曰。今師雖有自利。而闕利他。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師曰。學(xué)道于中華固所愿也。海陸迥阻。不能自達(dá)。于是神祥誘西游之事。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遂入陳游歷講肆。領(lǐng)牒微言。傳稟成實。涅槃。三藏數(shù)論。便投吳之虎丘。攝想青霄。因信士請。遂講成實。企仰請益。相接如鱗。會隋兵入楊都。主將望見塔火。將救之。秖見師被縛在塔前。若無告狀。異而釋之。開皇間攝論肇興。奉佩文言。宣譽京皋??儤I(yè)既精。道東須繼。本朝上啟。有敕放還。真平二十二年庚申。隨朝聘使奈麻諸父大舍橫川還國。俄見海中異人出拜請曰。愿師為我創(chuàng)寺常講真詮。令弟子得勝報也。師頷之。師往來累稔。老幼相忻。王亦面申虔敬。仰若能仁。遂到三岐山舊居。午夜彼神來問往返如何。謝曰。賴爾恩護(hù)凡百適愿。神曰。吾固不離扶擁。且?guī)熍c海龍結(jié)創(chuàng)寺約。其龍今亦偕來。師問之曰。何處為可。神曰。于彼云門小當(dāng)有群鵲啄地。即其處也。詰朝師與神龍偕歸。果見其地。即崛地有石塔存焉。便創(chuàng)伽藍(lán)。額曰云門而住之。神又不舍冥衛(wèi)。一日神報曰。吾大期不久。愿受菩薩戒。為長往之資。師乃授訖。因結(jié)世世相度之誓。又謂曰神之形可得見乎。曰。師可遲明望東方。有大臂貫云接天。神曰。師見予臂乎。雖有此神。未免無常。當(dāng)于某日死于某地。請來訣別。師趁期往見。一禿黑貍吱吱而斃。即其神也。西海龍女常隨聽講。適有大旱。師曰汝幸雨境內(nèi)。對曰。上帝不許。我若謾雨。必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師曰。吾力能免矣。俄而南山朝隮。崇朝而雨。時天雷震即欲罰之。龍告急。師匿龍于講床下講經(jīng)。天使來告曰。予受上帝命師為逋逃者。主萃不得成命奈何。師指庭中梨木曰。彼變?yōu)榇藰?。汝?dāng)擊之。遂震梨而去。龍乃出謝禮。以其木代已受罰。引手撫之。其樹即蘇。真平王三十年。王患句高麗屢侵封疆。欲請隋兵以征敵國。命師修乞師表。師曰。求自存而滅他。非沙門之行也。然貧道在大王之土地。費大王之衣食。敢不唯命是從。乃述以聞。師性虛閑。情多汎愛。言常含笑。慍結(jié)不形。為箋表啟書。并出自胸襟。舉國傾奉。委以治方。乘機(jī)敷化。垂范后代。三十五年皇龍寺設(shè)百座會。邀集福田講經(jīng)。師為上首。常僑居加悉寺講演真詮。沙梁部。貴山。帚頂。詣門摳衣告曰。俗士顓蒙無所知識。愿賜一言。為終身之誡。師曰有菩薩戒。其別有十。若等為人臣子。恐不能行。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奉親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臨戰(zhàn)不退。五曰殺生有擇。若等行之無忽。貴山曰。他則既受命矣。但不曉殺生有擇。師曰。春夏月及六齋日不殺。是擇時也。不殺使畜。謂牛馬雞犬。不殺細(xì)物。謂肉不足一臠。是擇物也。過此雖□所□。但不求多殺。此可謂世俗之善戒。貴山等守而勿墮。后國王染患。醫(yī)治不□。請師說法。入宮安置。或講或說。王誠心信奉。初夜見師首領(lǐng)。金色如日輪。宮人共睹。王疾立效。法臘既高。乘輿入內(nèi)。衣服藥石。并是王手自營用希專福。襯施之資舍充營寺。惟馀衣缽以此盛宣正法。誘掖道俗。將終之際。王親執(zhí)慰。囑累遺法兼濟(jì)斯民。為說徵詳。建福五十八年。不豫經(jīng)七日。遺誡清切。端坐終于所住?;事∷聳|北虛中音樂盈空。異香充院。合國悲慶。葬具羽儀同于王禮。春秋九十九。即貞觀四年也。后有兒胎死者。聞諺傳埋于有德人墓側(cè)。子孫不絕。乃私瘞之。即日震。胎尸擲于塋外。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樸。
本住三韓。
秦韓辰韓馬韓。
光即辰韓新羅人也。
家世海東。
而神器恢廓。
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聞釋宗。
乃上啟陳主。
請歸道法。
有敕許焉。
既爰落?。
即稟具戒。
游歷講肆。
得成實涅槃。
蘊括心府。
三藏數(shù)論。
遍所披尋。
末又投吳之虎丘山。
息心之眾。
云結(jié)林泉。
并綜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終焉之慮。
于即頓絕人事。
槃游圣蹤。
時有信士。
宅居山下。
請光出講。
創(chuàng)通成論。
未講般若。
皆思解俊徹。
聽者欣欣會其心府。
名望橫流。
播于嶺表。
披榛負(fù)橐而至者。
相接如鱗。
會隋后御宸。
威加南國。
遂被亂兵。
將加刑戮。
有大主將。
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之。
了無火狀。
但見光在塔前。
被縛將殺。
既怪其異。
即解而放之。
光學(xué)通吳越。
使欲觀化周秦。
開皇九年。
來游帝宇。
值佛法初會。
攝論肇興。
奉佩大言。
振續(xù)徽緒。
本國遠(yuǎn)聞。
上啟頻請。
有敕厚加勞問。
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jì)。
老幼相欣。
新羅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光年齒既高。
乘輿入內(nèi)。
衣服藥食。
王后自營。
不許佐助。
用希專福。
將終之前。
王親執(zhí)慰。
囑累遺法。
兼濟(jì)民斯。
為說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愈。
經(jīng)于七日。
遺誡清切。
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釋法進(jìn)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早年師事益州綿竹縣。
響應(yīng)山玉女寺輝禪師出家。
后從定法師受十戒。
恭謹(jǐn)謙恪。
常依輝研習(xí)水觀。
寺之竹林棲四虎。
每進(jìn)入定。
虎則馴繞左右。
如捍衛(wèi)狀。
人跡為絕。
鄰之樵者。
竊窺之。
無所見。
獨見湛水凝止繩床上。
因再投石其中。
既而進(jìn)出定。
覺心痛。
遍詢之得其故。
明日使其人。
于定時必盡去所投石。
痛即差。
開皇間。
皇子秀。
以蜀王之國治成都。
而妃患心腹殊劇。
時白厓鳴鶴諸方士。
皆莫治。
遂遣長史張英。
即其寺請起進(jìn)。
進(jìn)不可曰。
吾住茲山。
且八十年。
其性之無所動搖。
與木石類。
強(qiáng)之有死而已。
既還報。
王益遣官屬車從奉迎。
不少懈。
進(jìn)守志愈奮厲。
王怒躬造其地。
將加罪。
及見進(jìn)。
顧復(fù)戰(zhàn)汗。
不能自已。
遽曰。
禪師慈悲。
望救病苦。
進(jìn)徐應(yīng)曰。
殺羊取心。
以充庖廚。
則羊之痛有甚于妃者。
王曾不少加愛焉。
今妃稍痛。
而愛如此。
則王之于情念重。
而道念輕矣。
尚何以召我哉。
王亟慚愧懺悔。
遂出山。
且不肯騎乘。
請自以杖屨隨王后。
頃之則先二日至。
造堂見妃。
妃亦流汗。
疾從而脫然。
施帛五百匹。
納衣伽黎什物等。
進(jìn)令盥手。
執(zhí)所施物。
祝愿畢。
而悉送輸之法聚寺。
助營構(gòu)。
即辭去。
當(dāng)是時。
王獨與妃見進(jìn)足高去地可四五寸。
大業(yè)十三年正月八日。
終于山中。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xí)禪三
釋法進(jìn)。不知氏族。住益州綿竹縣響應(yīng)山玉女寺。為輝禪師弟子。后于定法師所受十戒。恭謹(jǐn)精誠謙恪為務(wù)。惟業(yè)坐禪。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繞于左右。師語。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觀。家人取柴見繩床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進(jìn)暮還寺彌覺背痛。具問家人。云安石子。語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進(jìn)禪。家人還見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爾習(xí)定不出此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心腹。諸治不損。有綿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能升刀禁火。鵠鳴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符印章??入水不溺。并來同治。都無有效。乃使長史張英等往山請出為妃治病。報曰。吾在山住向八十年。與木同姓。馀更苦邀。進(jìn)答曰。盡命于此??勺栽邕€。信返具報。王使六司官人??車四乘將從百人重往迎請。進(jìn)曰。王雖貴勝命有所屬。執(zhí)志如初。信還。王大怒。自入山將手加罪。既至山寺禮佛見進(jìn)。不覺身戰(zhàn)汗流。王曰。奉請禪師為妃治病。禪師慈悲愿救此苦。答曰。殺羊食心豈不苦痛。一切眾生皆是佛子。何因于妃偏生此愛。王慚愧懺悔。仍請出。乃曰。王命既重不可不行。王自先行。貧道生不乘騎。當(dāng)可后去。王曰。弟子步從與師同行。報曰。出家人與俗異。但前行。應(yīng)同到。王行兩日方至。進(jìn)一旦便達(dá)。徑入妃堂。見進(jìn)流汗。因爾除差。施絹五百段納衣袈裟什物等。進(jìn)令王妃以水盥手執(zhí)物咒愿。總用回入法聚寺基業(yè)。即辭還山。王與妃見進(jìn)足離地可四五寸。以大業(yè)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此山中。龍吟猿叫。諠寺三日矣。
神僧傳·卷第五
釋法進(jìn)。不知氏族。住益州綿竹縣響應(yīng)山玉女寺為輝禪師弟子。后于定法師所受十戒。恭謹(jǐn)精誠謙恪為務(wù)。唯業(yè)坐禪。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繞于左右。師語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觀。家人取柴見繩狀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進(jìn)暮還寺彌覺背痛。問其家人。云安石子。語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進(jìn)禪。家人還見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爾習(xí)定不出此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心腹諸治不損。有綿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能升刀焚火。鵠鳴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入水不溺。并來同治都無有效。乃使長史張英等往山請出為妃治病。報曰。吾在山住向八十年。與水同性。徐更苦邀。進(jìn)答曰。盡命于此可自早還。信返具報。王使六司官人犢車四乘將從百人重往迎請。進(jìn)曰。王雖貴勝命有所屬。執(zhí)志如初。信還。王大怒自入山將手加罪。既至山寺禮佛見進(jìn)。不覺身戰(zhàn)汗流。王曰。奉請禪師為妃治病。禪師慈悲愿救此苦。答曰。殺羊食心豈不苦痛。一切眾生皆是佛子。何因于妃偏生此愛。王慚愧懺悔仍請出山。乃曰。王命既重不可不行。王自先行。貧道生不乘騎當(dāng)可后去。王曰。弟子步從與師同行。報曰。出家人與俗異。但前行應(yīng)同到。王行兩日方至。進(jìn)一旦便達(dá)。徑入妃堂。妃見進(jìn)流汗。因爾除差。施絹五百段納衣袈裟什物等。進(jìn)令王妃以水??手執(zhí)物咒愿??傆没厝敕ň鬯禄鶚I(yè)。即辭還山。王與妃見進(jìn)足離地可四五寸。以大業(yè)十三年正月八日終此山中。龍吟猿叫三日乃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3—685 【介紹】: 唐并州祁人,字仲翔。
早孤,哀痛如成人,時號孝童。
其友趙持滿被誅,親戚莫敢視,方翼收葬之,由是知名。
累官庭州刺史、夏州都督。
屢建戰(zhàn)功,封太原郡公。
武則天臨朝,以王后之屬流崖州,道卒,年六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0—693? 【介紹】: 唐弘農(nóng)華陰人。幼聰明博學(xué),善屬文。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館學(xué)士。遷詹事司直。武周初,坐事出為梓州司法參軍。遷盈川令,卒于任。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四杰”。炯嘗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時議然之。有《盈川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0—693? 華陰(今陜西華陰)人。排行七,出身望族,然自稱“吾少也賤”(《梓州官僚贊》)。高宗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補(bǔ)校書郎。武后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神讓參與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之累,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xí)藝館(宋之問《秋蓮賦序》)。后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卒于官。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有《楊炯簡譜》,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炯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五言律詩,以抒發(fā)追求邊塞軍功理想抱負(fù)為其特色,風(fēng)格警勁豪放。詩集以四部叢刊影印10卷本《盈川集》(明童佩輯)為最通行,1980年中華書局排印。《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入2首。
唐詩匯評
楊炯(650-?),華陰(今屬陜西)人。幼聰敏,高宗顯慶四年(659)舉神童,年僅十歲。上元三年制舉及第,補(bǔ)校書郎。永淳元年為太子李哲府詹事司直,遷崇文館學(xué)士。武后光宅元年,坐堂弟神讓參與徐敬業(yè)討武則天事,貶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秩滿,選任盈川(今浙江衢縣附近)令。卒官。楊炯擅長五言律詩,工致而得明澹之旨,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四杰”。有《盈川集》三十卷,已佚。今《楊盈川集》十卷乃明童佩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九十
炯。華陰人。舉神童。授校書郎。為崇文館學(xué)士。俄遷詹事司直。武后時坐從祖弟神讓犯逆左轉(zhuǎn)梓州司法參軍。秩滿。授盈川令。卒。中宗以舊僚追贈著作郎。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楊生神明內(nèi)穎,卓起少年,詞華秀朗,為時令慕,與子安之徒并稱杰子,芝含三秀,鳳耀四靈,豈不蔚然觀美哉!其詩三十卷,不盡傳,今傳二卷。五言律體,長于他作,炯嘗自言:“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子安詞賦翩翩,波翻云寫,楊生好欺人,故有此語。文士信己,豈非珍其敝帚,自謂千金者哉!
張遜業(yè)《楊炯集序》
(炯)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開元諸人去其纖麗,蓋啟之也。睹作差次之。
詩藪
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玉,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然長歌遂爾絕響。
唐音癸簽
盈川視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詩源辨體》
五言自漢魏流至陳、隋,日益趨下,至武德、貞觀,尚沿其流,永徽以后,五、楊、盧、駱則承其流而漸進(jìn)矣。四子才力既大,風(fēng)氣復(fù)還,故雖律體未成,綺靡未革,時中多雄偉之語,唐人之氣象風(fēng)格始見?!晃龆撝?,王與盧、駱綺靡者尚多,楊篇什雖寡,而綺靡者少,短篇則盡成律矣。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他日,崔融與張說評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鄰可以企之?!闭f曰:“不然,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優(yōu)于盧而不減王。恥居后,信然;愧在前,謙也。”意炯當(dāng)時必多長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三唐詩品
古章殘佚,不見本原,唯《西陵》一首,蒼健立干,有任、范之體。
律詩工對,其源蓋出陰鏗。
才氣無前,自謂“恥屜王后”,第藻浮于質(zhì),時有衰音。
《詩學(xué)淵源》
(炯)所為詩雄奇奔放,文質(zhì)兼?zhèn)洌m未逮盧之古雅、駱之蘊藉,以較子安,實為勝之。
“盧前”“王后”,宜彼不為屈也。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順應(yīng) 理貞 兩大士。
入中國求法還國。
時新羅哀莊王。
王后患發(fā)背。
遣中使告之。
師授以王色線。
其便還報于王。
王依言試之。
患差。
王感之。
創(chuàng)立海印寺。
昔梁朝寶志公。
臨終以踏山記囑門徒曰。
吾沒后有高麗二僧。
求法而來。
以此記付之。
果有順應(yīng)理貞兩大士。
入中國求法。
志公門徒見之。
以踏山記付之。
并說臨終時語。
順應(yīng)聞而問法師葬處。
而往尋之。
云人有古今。
法無前。
七日七夜入定請法。
墓門自開。
志公出為之說法。
以衣缽傳。
又賻蟒皮鞋。
仍囑曰。
汝國牛頭山西。
有法佛大興處。
汝等還國。
可創(chuàng)立別裨補(bǔ)大伽藍(lán)海印寺。
言訖還入。
二師還國。
至牛頭山。
自東北踰嶺而西。
遇獵人問曰。
汝等因獵遍閱此山。
有可以創(chuàng)寺地否。
獵人答曰。
此去小下有一水泊處。
多有鐵瓦。
宜往觀之。
二師到水泊處見之。
甚葉其意。
藉草而坐入定。
頂門放光。
紫氣沖天。
時新羅第三十九王哀莊大王。
王后患發(fā)背。
良醫(yī)無效。
王患之。
遣使臣分往諸方。
冀得碩德異僧。
倘蒙扶救也。
中使于路上望見紫氣。
疑其有異人。
到山下披榛入洞。
至數(shù)十里許。
溪深峽束行不能前。
徘徊久之。
忽見一狐緣巖而去。
中使心異之。
隨之而。
及見二師入定。
光從頂門出。
敬信禮拜。
因請邀還王宮。
二師不許。
中使乃以王后發(fā)背之患告之。
師授以五色線曰。
宮前有何物。
答曰。
有梨樹。
師曰。
持此線一頭系于梨樹。
一頭接于瘡口。
即無患。
其使還報于王。
王依言試之。
梨枯患差。
王感之敬之。
使國人創(chuàng)立茲寺焉。
時哀莊王三年壬午(并海印寺古藉)。
順應(yīng)贊曰。
東護(hù)大師。
南行童子。
身一片云。
志千里水。
浮囊永思。
舍筏歸止。
彼岸此岸。
喻指非指。
天業(yè)受禪。
猶如覺賢。
牛頭垂祫。
象??撣玄。
巖扄選勝。
海岸提圖。
地崇洲渚。
天授林泉。
化城口談。
學(xué)藪心傳。
影侔秋月。
感隔春煙。
綻火中蓮。
利貞贊曰。
孤云獨鶴。
儷影巖壑。
草創(chuàng)蓮剎。
混沌逢??愿霈無礙。
人天有托。
二杰如生。
九原可作。
法正別座(并崔致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