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梵言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814年) 中唐 · 劉禹錫
五言律詩
引:梵言沙門,猶華言去欲也。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象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詞,詞妙而深者,必依于聲律,故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聞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辭,故粹然以麗,信禪林之蘤萼,而戒河之珠璣耳。初鴻舉學(xué)詩于荊郢間,私試竊詠,發(fā)于馀習(xí),蓋榛楛之翠羽,弋者未之眄焉。今年至武陵,二千石始奇之,有起予之嘆,以方袍親絳紗者十有馀旬,繇是名稍聞而藝愈變。閏八月,余步出城東門謁仁祠,而鴻舉在焉,與之移時,因告以將去,且曰:「貧道雅聞東諸侯之工為詩者,莫若武陵,今幸承其話言,如得法印。寶山之下,宜有所持。豈徒衣薍之中眾花而已。余聞是說,乃叩商而吟成一章,章八句,郡守以坐嘯馀詠,激清徵而應(yīng)之。師其行乎,足以資一時之學(xué)矣。
(一作學(xué))畫長廊遍,尋僧一徑幽。
小池兼鶴凈,古木帶蟬秋。
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昔人持此咒,巖坐歲寒深。
梵言不復(fù)聞,雅名流至今。
蕭仿思道,擢第太和。
累給事中,直言不阿。
李燧賜節(jié),仿封還詔。
李燧復(fù)起,亦劾以奏。
節(jié)度嶺南,來自集賢。
珍賄叢夥,不以入門。
家人有病,廚有槁梅。
取以和劑,趣市還之。
南海之地,多出谷紙。
谷繕殘書,子廩諫止:「州距京師,遠且萬里。
書難露赍,必貯囊笥。
貪者伺望,嫌于薏苡」。
仿善而從,吾以及此。
咸通之初,散騎常侍。
是時懿宗,怠于政事。
日引桑門,禱祠檀施。
仿陳竺法,非帝所欽。
今筆梵言,而口佛音。
豈如痛懲,刑賞濫謬。
可以獲福,振除殃咎。
佛可悟取,非以相求。
帝雖昏縱,尚嘆厥猶。
易節(jié)義成,河防不完。
徙流筑堤,人得以安。
進預(yù)平章,再遷司空。
宦人持兵,盜起猬蜂。
仿以鯁直,孤立匪躬。
權(quán)近所忌,八十而終。(一章)
何人起樓俯喬木,黃昏一笑立于獨。
檐前修竹數(shù)千竿,檻外澄江五十曲。
頭陁山高倚恍忽,觀音寺古多蓊郁。
長空淡淡鳥往來,微波粼粼魚出沒。
幾人前我此登臨,我來懷古仍傷心。
珠璣闌干滿紅壁,欲和不能空苦吟。
江中之水清且漣,江上之岸多良田(一作□若灌溉為良田)。
紫玉首陁言可賞,堤防失計必騷然(□君自□□王首陁。首陁。梵言農(nóng)夫。)。
古寺幽藏郭外村,蕭條蘿薜滿山門。
世無披老還誰過,坐有文公可再論。
吊古共看碑上句,感時且倒月中尊。
坐來不覺諸天暝,忽聽疏鐘動梵言。
洛山寺 明 · 趙纘韓
七言律詩
① 須彌山上。有日月初成時所行二道。
金山靈隱勢堪論,為奉觀音法體尊。
桑影動樓人頂火,桂香飄殿岫銜盆。
天教海若扶琳榻,地戒游龍聽梵言。
不向須彌尋古道,眼中長對二靈門(二靈。即日月也。)
⑴ 月初出時。海中赤人。頂戴火輪升之。
結(jié)夏雞頭苑,譒經(jīng)麈母堂(世駿。)
閒襟消佛日,游屐展僧廊(江炎。)。
傍剎婆那廣,盈階育坻芳(僧復(fù)顯?!斗g名義》:梵言婆那,此林。梵言育坻,此應(yīng)時花。)
妙明生凈域,薆葑滿雕墻(世駿。)
拔地禪枝聳,干霄寶樹長(炎。)。
二身根本合,五粒色同蒼(復(fù)顯。)。
鬼臂工拿攫,龍鱗久抑藏(世駿。)
看難區(qū)色相,量費較尋常(炎。)。
法雨青皮溜,天風(fēng)逸韻鏘(復(fù)顯。)。
雜林撐勁秀,仙梵葉笙簧(世駿。)
漏影交承月,經(jīng)冬力拒霜(炎。)。
并形阇窟里,合掌練溪旁(復(fù)顯。)。
接引松堪偶,分尸檜可傷(世駿。)。
鳥宜棲共命,果每陋連房(炎。)。
平等名何忝,思惟義待商(復(fù)顯。)。
云開齊露翠,日炙各流香(世駿。)
七寶裝欄楯,千花散道場(炎。)。
澄心觀物異,佇興寄詩章(復(fù)顯。)。
煙客詞峰峻,山僧慧刃揚(世駿。)。
森森連理柏,吟玩在閒坊(炎。)
弘恩寺(乾隆壬午)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祇園古道左,來往駐旌仍。
僧有毗尼行(去聲梵言毗尼華稱戒律也),佛無圣見乘。
時禽鳴意喜,靜室憩心澄。
即境思名義,敷恩亦欲弘。
⑴ 聲聞緣覺無凡見尚有圣見惟佛乘始無圣見
重游潭柘岫云寺疊甲子舊作韻 其五 (乾隆甲申)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寺傍精舍好,迥絕俯云霞。
壁勒前巡句,窗憑今日紗。
春風(fēng)在蒼柏,古跡說青蛇
僧守毗尼行梵言毗尼此云戒律也),徵心忘剝芭。
⑴ 耳譚云寺殿中二蛇名大青二青或自逸野中鳴鐘則至
延賞齋(嘉慶丁巳)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延賞近前門,賞寧山水敦。
咨諏眾僚便,乾惕一心存。
三捷思雅什,六如置梵言。
孜孜方寸際,無暇會真源。
⑴ 山莊宮門內(nèi)折而左即為是齋在此召見群臣咨詢庶政以其地與門近傳宣易至以示體恤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