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則權(應時)士會言之。而莫的所指。蓋是換骨臺西南道脈村越峽。(后識)于今年秋八月二十八日。往尋柏潭。蓋山頹已五載矣。陟降堂臺。殊覺云物之帶愁也。書屋已架而窗戶未成。潭路新除而繚繞云表。皆先生所指點而卒未得來考焉??蓜偻丛?。顧瞻壁間。臺巖及峰諸處。皆有名稱而揭之。但無所題以記其事。問諸潭僧。則蓋先生有志而未就云。尤可痛哉。噫。勝地不常。得人而名焉。茲山而遇先生。茲地之一大幸也。而未有先生大述作。以侈其勝。則亦豈非茲潭之一不幸也。鄙于是。謹錄先生丙辰行視之作。以為潭舍起事之始。又取平日書札及諸賢唱酬山人詩卷中。有及于潭事者。稡為一秩。以備潭上他日之事跡。且以僭妄。謹于逐處命名之下。各賦五言一絕。以附遺事之后。非敢為詩也。蓋出于永慕無窮之痛。而寓高山景仰之懷也。于乎。仁賢所過。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茲潭之山。一自先生吟嘯之后。光景沃若。郁蔥榮茂矣。近日燒畬之煙罥麓。伐木之丁響谷。將至于濯濯而后已。其在吾黨。思其德而愛其樹。豈下于召伯之甘棠哉。繼自今。禁護而封植之。欲以告于同志者而勖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