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許路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簡介
字仲雍,朝鮮完山人,開國功臣完城君伯由之四世孫。
弘治己酉,中進(jìn)士試第二名。
乙卯冬,中文科狀元。
授成均典籍,兼宗學(xué)司誨,出為永安南道評事。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程頌萬(1865-1932) 字子大,號鹿川田父,又號十發(fā)居士。湖南寧鄉(xiāng)人。早年入湖北總督張之洞幕。擢候補(bǔ)知府。曾創(chuàng)設(shè)廣藝興公司,又督建造船廠。入民國,長為寓公。少即工詩,在里結(jié)湘社,與易順鼎等唱酬。亦工詞,清而不枯,艷而有骨。有《寧鄉(xiāng)程氏全書》、《美人長壽庵詞》、《定巢詞》。
美人長壽盦詞集
1865-1932年,字子大,一字鹿川,號十發(fā)居士。湖南寧鄉(xiāng)人。 清末民初人。少有文才,善應(yīng)對 ,喜研詞章。雖勤奮好學(xué),但屢試未第,對科舉制度遂無好感,而對時局新學(xué)甚為熱心,為張之洞、張百熙所倚重。曾充湖廣撫署文案。
美人長壽盦詞集·自序
吾湘先士鮮言詞學(xué),近歲葵園祭酒始聚刻六家詞,惟湘雨翁致力專壹。湘綺翁文詩通八代消息,為詞輒工,非所尚也。友人易中實菽由,昆才雄軼,與王夢湘、陳伯韜數(shù)子并工于詞。予則專詣于詩,詩所不能達(dá),乃為詞以喻其旨。甲午以后,東南才俊擯棄文辭,競言新學(xué),余方游宦牽率吏事,不復(fù)填詞。歲己亥,提調(diào)自強(qiáng)血糖,況君夔笙適來分校。夔笙舊家湘野,尤邃于詞,因為余撰錄舊詞得三百六十闋,復(fù)謀別撰若個闋,并己作與中實諸子合為六家。嗚呼,運(yùn)會陸沉,詞流羈苦,其忠愛綿惻掩抑零亂之語,極其至者,蓋嘗躐詩一等,直接離騷,容若、梁汾之徒藐已??运嗡?,迄乎昭代,得竹垞、迦陵、茗柯三君子出,而詞學(xué)大昌。然朱病其碎,陳病其粗,張病其泥。后生刻畫艱于志學(xué),則又入于昔之鄒董,今之郭姚,而病其佻,莫能以重筆澀筆相挽救。昔先君子與同里曾先生傳均竺好為詞,酷嗜稼軒、美成,而極之于白云、白石,其于昭代詞家蹊徑,毋乏涉焉。頌萬夙承庭學(xué),藝能無似,凡茲撰錄,聊遣有涯。夔笙乃謂消息清真,不囿于南北兩宋流派,因概論吾湘作者及昭代詞家得失之故,著之簡端。質(zhì)諸夔笙,知余詞不足為諸君殿也。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夏五月中浣,寧鄉(xiāng)程頌萬自序于武昌鶯坊蒼寓邸。
美人長壽盦詞集·詞話
張雨珊(祖同)《湘雨樓詞話》曰:程君子大填詞,清麗綿婉,淵源家學(xué),用筆尤尚中鋒。
其望江南諸作,較迦陵為過之。
蓋以清婉擅長,彼固非詞家本色也。
其《長亭怨慢》詞云:凝佇。
鎮(zhèn)孤篷日暝,斷雁空江愁暮。
瘦來眉月,莫瘦了、初三眉嫵。
怕此后、慘綠衣衫,夢不到、昏黃庭宇。
伴冷焰殘燈,門外病鴉啼樹。
又云:當(dāng)初見慣,只道是、尋常歌舞。
念別來、葉葉春衣,已滅了、香塵非故。
二詞凄清,故自不減白石。
丙戌六月。
譚仲修(獻(xiàn))《復(fù)堂日記》曰:寧鄉(xiāng)程子大,在長沙聯(lián)湘社唱酬,如二易何王,英英俠少,而吾友江夏鄭湛侯,以風(fēng)塵吏虱其間,刻行湘社集。
子大《蠻語集》填詞婉密,所為詩才匆不匱,趨向亦正。
辛卯五月。
王幼霞鵬運(yùn)題詞曰:曩夔笙居京師四印齋,唱酬無虛日。
夔笙于詞不輕作,恒以一字之工、一聲之合,痛自刻繩,而因以繩余。
余性懶漫,顧樂甚不為疲也。
今夔笙客武昌,與子大以詞相切磨。
子大詞清麗綿至,取徑白石、夢窗、清真,而直入溫韋,得吾夔笙伺尚專詣以附益之,宜乎相得益彰矣。
子大郵示《十發(fā)盦詞》定本,因識數(shù)言簡端,益念吾夔笙不置。
庚子三月。
易中實順鼎題詞曰:昔迦陵陳先生早歲未嘗專力為詞,至乃裒然大集,精采橫溢,與納蘭、長蘆相鼎足。
由其讀書多,故能金碧樓臺,彈指涌見。
今子大之于詞亦然。
特迦陵出之以恣肆,子大出之以秾摯,為少異耳。
若夫尺度吻合,則更出迦陵一頭地。
昔人有言,詞中求詞,不如詞外求詞。
子大閎識孤袍,用能別吾湘詞派而定一尊。
比聞子大與況君夔笙謀精選己作,合以陳君伯韜、王君夢湘,并下征鄙詞洎家弟菽由之作,為湘中后六子詞,與葵園祭酒所刻前六家并行。
余詞于四君無能為役,分鑣清真、平睨方回,愧且幸矣。
庚子五月。
美人長壽盦詞集
十發(fā)先生美人長壽盦詞,于宋人近清真、白石,其細(xì)密綿麗之作,又似夢窗。于國朝近朱錫鬯載酒、琴趣兩集,勝處兼而有之,清而不枯,艷而有骨。以昔之鄒董、今之郭姚例君,非知君詞者也。詞最六卷都三百六十闋,附十四闋。庚子燕九前十日校畢于武清杏花天之劍為琴室。 玉梅此人況周儀記
美人長壽盦詞集·言愁閣笛譜
子大先生屬余斠勘詞集,余頗有芻堯之獻(xiàn),乃荷壤流不擇,一聲一字,斟酌靡遺。且必互商而后定稿,可謂能充謙受之量者矣。子大詞本精麗,近更沉著。收五代之華藻,入南宋之高格。周吳可作,何以易之。庚子餞春前五日,楚望閣夜譚記此。時子大提調(diào)荊湖強(qiáng)學(xué),余分?jǐn)叶淼挛凝S。素心晨夕,尊酒論文,致足樂也。玉梅詞人況周儀記。 余嘗謂清真詞是兩宋關(guān)鍵。子大勝處,酷似清真,是不為南北宋兩派所囿者。同夕又記。 辛卯二月廿七夜,順鼎校讀一過,尤佳者用朱圍別之。 言愁閣笛譜二卷。最初之作,起己卯,訖丙戌。都如干闋。易子中實撰錄于前,況君夔笙斠勘于后,余得以審知音病,竄易蕪僇,刻而襮之。既竟,識其緣起。光緒庚子灌佛日頌萬自記。
美人長壽盦詞集·蠻語詞
蠻語詞一卷,戊子客溪州作,初名鷗笑詞,凡六十九闋。己丑春仲刻于長沙,越十有一年,庚子夏重校訂于武昌,易今名,以次言愁之末。十發(fā)盦人頌萬記。
美人長壽盦詞集·湘社雅詞
湘社雅詞起戊子冬,訖辛卯春。為湘社雅詞一卷,社作錄存甚簡,多所竄易,其秋詞集句,不系于社,以里居所作,因與社稿同撰錄焉。庚子竹醉前二日病起,頌萬自記。 戊子冬溪州歸棹,作七梧山館秋詞一卷。今錄十四闋。余稿尚有籬橋篷燈鐘笳箏柝星虹灘寺城驛瘴獵猿蛩鶴蝶燕蟬螢蚊蘭苔楓蓼棠萍蕉荷及秋暝秋曉秋娘秋士三十六闋。其稿為友人持去,閱今十年,不復(fù)省憶,附志于此。丁酉秋,武昌病起,俟儂記。
美人長壽盦詞集·十鞬詞鈔
十鞬詞鈔一卷,初名悔夢詞,最七十三闋。附錄一闋。光緒壬辰秋七月,撰次于海南藥洲。冬十月上浣校刻訖工杭州。徐珂附記。 十鞬后詞一卷起壬辰訖己亥,凡八年,所得詞都如干闋,命曰十鞬后詞。丁酉入都還鄂,得詞僅十有四闋。白海棠題前客羊城作。臨江仙題前里居作。頌萬記。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劉永濟(jì)(1887-1966) 字弘度、宏度,號誦帚,晚年號知秋翁,室名易簡齋,晚年更名微睇室、誦帚庵。湖南新寧人。著名古典文學(xué)家。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語文系。歷任沈陽東北大學(xué)教授,武昌武漢大學(xué)教授兼文學(xué)院院長,浙江大學(xué)、湖南大學(xué)及武漢大學(xué)語文系教授、湖南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武漢分會理事。對屈賦和《文心雕龍》研究頗深。有《屈賦通箋》、《文心雕龍校釋》、《唐人絕句精華》、《唐樂府史綱要》、《文學(xué)論》、《十四朝文學(xué)要略》、《詞論》、《微睇室說詞》、《誦帚庵詞》等。
劉永濟(jì)詞集·席序
近儒朱鼎甫嘗謂:小學(xué)、駢文,在清代為復(fù)古,其說誠然,而未盡。竊以為近世小學(xué),能創(chuàng)通字例之條,直窺古始,乃返于魏晉以前;若駢文,乃所謂通變者耳。推之于詞,亦猶是矣。詞之為技,大衰于明,而振起于清初,極盛于近數(shù)十年間。四五鉅子,接踵相望,蔚為大國,不獨(dú)擅其能事,而于唐、五代、宋人詞集,校勘考訂之精,評騭流別之當(dāng),其學(xué)殆非駢家所能逮。蓋守而能變,變而后大者。予友劉君誦帚適遘斯會,少時受詞法于朱、況兩先生,由是以名其家,而涉詞以教于上庠者垂三十年。論詞則一主況先生,兩條理之加密,校古詞集尤勤,又嘗創(chuàng)定律譜,其學(xué)深而功至,故發(fā)于章闋,能擷古人之菁英,顧規(guī)廡一家,意非所屑,不追時好。為夢窗詞,而往往似白石,意其胸襟性情或近之歟?而君固弗自限也。學(xué)古不以古人自限,吾又安敢以詞人目吾誦帚哉?君治文學(xué)專于楚詞,箋屈原賦累數(shù)十萬言,終定為屈賦學(xué)五種;復(fù)校釋君家彥和文心之書,善析名理。其為學(xué)自先秦以迄宋元,而必以魏晉南北朝為之樞紐。往歲著文學(xué)史至隋而止,有斐然之觀,可謂修詞立其誠者也。平居遇事,侃侃直抒胸臆,持論不為媕婀。風(fēng)神簡貴,而亦平易近人。治事有程,起居有節(jié),當(dāng)其耆年,無異少壯,貌臒而神王,發(fā)無一莖白者。葆嗇而身益健,閎覽而識日高。其述造足以信今而傳后,械樸壽考作人之什,于君征之矣。予辱君知厚,重以通家之誼,自顧所學(xué)不逮遠(yuǎn)甚,且病懶無所就。然君動輒咨諏以為可語于古,不以淺見寡聞薄之也。又自顧知交中多吳越士,往往擅詞名而生平不諳倚聲,未嘗習(xí)為詞,每讀其人與君之作,嘆服而已,不能酬和也。君既定詞為四集,因勸其寫印,使流傳天壤間,君終諾之。有自序說流派與己學(xué)詞淵源甚具,其意悱惻,其詞隱約,若呼古人而欲出之者,其甘苦則君之所獨(dú)知不欲論。論君學(xué)行,可以為后生法式者。及其老而傳學(xué),人爭趨之,亦莊生所謂耆艾人而有經(jīng)緯本末者,此君之所以取重于世也歟。今茲秩登七十,值其生辰,請誦君燕樂之篇,致語成序,即用為君壽,儻亦相視而莞爾乎。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席啟駉序
劉永濟(jì)詞集·自序
人生有情不能無感,感而不能無言。
其言之歡戚,情之哀樂寄焉。
其情之哀樂,世之治亂系焉。
此詩歌之所由作也。
詞體晚出,所以寄情尤愈于詩歌,蓋其曲調(diào)之低昂,節(jié)拍之舒促,恒足以表其情之暢郁,盡唱嘆之致。
竊嘗合古詞人之作觀之,其發(fā)唱之情雖至夥,要不出乎哀樂,而世之治亂,即因以見。
其有專為一己之通塞,或且但為游目騁懷而作,固不可一繩以此義。
然詞人抒情,其為術(shù)至廣,技亦至巧:或大聲疾呼,或呻吟宛轉(zhuǎn);或徑情質(zhì)言,或旁見側(cè)出;或掩抑零亂,迷離惝恍;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且流為跌宕怪神,不可為訓(xùn)。
然而,茍其情果真且深,其詞果出肺腑之奧,又果具有民胞物與之懷,而又若萬不得已必吐而后快之勢,則雖一己通塞之言,游目騁懷之作,未嘗不可以窺見其世之隆污,是在讀者之善逆其志而已。
試略數(shù)之,則有身居臺輔,出其緒馀,為酒邊燈外,宴樂賓朋之資,因而感嘆歲時,沉吟衰盛,而雅志不遂之苦,世運(yùn)升降之故,往往流露其中。
亦有生于華廡而志思恬逸,天授奇懷,悲多樂寡,花朝月夕,自然生感,其詞??嚓i塞,如怨如慕,如不得已。
亦有遭際昏朝,遠(yuǎn)斥殊城,情煙邑而難申,魂屏營而靡止,則感喟節(jié)物,留念盈虛,不能自已于言。
亦有嘉遁之士,放跡巖岫,一觴一詠,自適其適。
或則縱情曲蘗,寄興絲竹,當(dāng)其酣適,視生死若朝暮;或則嫚?wèi)蛭圪v以溷于俚俗,務(wù)為詼詭,恣肆不莊,聊為快意;或則托志思婦,以寫其懷才不遇之意,因而粉香脂瑩,云發(fā)月眉,以形其美;曳羅綺,被珠玉,瓊闥繡幃,金爐沉水,以稱其情。
麗其言乃亦柔媚宛曼,動魂蕩魄。
亦有世值屯邅,身丁離亂,易姓移代,矢志靡他,堅貞不屈而彷徨山澤,觸物興悲。
或則閔念衰危,志存拯救,則已無及,乃俯仰興懷,呼天斫地,其音慘烈而情悲壯。
亦有羈棲流離,星程月駕,維舟荒溆,稅馬涼驛,聽鳥生悲,看花隕涕,其聲凄悱,使誦之者黯然而不歡。
此其人之情雖萬變,其詞雖千殊,要不難由之推見其所遇之世,而此體之封城亦緣是而始大,故能截然與詩賦畫境,蔚成大國。
予少時得古今詞集于姑丈松琴龍先生家。
久之,亦稍習(xí)為之,而不自知其不合也。
既壯,游于滬濱,適清社己屋,騷人行吟,若蕙風(fēng)況先生、彊村朱先生,皆詞壇巨手,均寓斯土,偶以所作浣溪沙(“幾日東風(fēng)上柳枝,冶游人盡著春衣,鞭絲爭指市橋西。
寂寞樓臺人語外,闌珊燈火夜涼時,舞馀歌罷一沉思。
”)請益蕙風(fēng)先生。
先生喜曰:“能道沉思一語,可以作詞矣。
詞正當(dāng)如此作也。
”心知此用長者誘掖后生之雅意,然亦私自喜。
時彊村先生主海上漚社,社題有綠櫻花、紅杜鵑分詠。
予非社中人,蕙風(fēng)命試作,彊村見之曰:“此能用方家筆者。
”予謹(jǐn)受命,然于此語不甚解也。
及歷世既久,更事既多,人間憂患,紛紜交午,有不得不受,受之而郁結(jié)于中,有不得不吐者,輒于詞發(fā)之。
復(fù)值日寇入侵,而竊祿者阘茸淫昏,絕無準(zhǔn)備,國勢危于累卵,中情激蕩,所為漸多,斯事之艱苦,亦知之漸深,然衡以古詞人之所為,每以自愧。
而所遇之世有非古詞人所得想像者,其艱屯則且倍蓗之,故其所以為言,有非可范以往矩者,既已不得起朱、況兩先生而質(zhì)正之,終恐棄之亂煙衰草中耳。
爰以暇日,刪存一二,斷自辛未,迄于今茲。
既竟,因述予學(xué)詞所由,及甘苦所得于此,且以志兩先生誘掖之雅意焉。
一九四九年歲次己丑,劉永濟(jì)自序于武昌武漢大學(xué)寓樓
劉永濟(jì)詞集·錄稿后記
予曾于己丑年,都錄辛未以后所為詞,分為三集,曰語寒,曰驚燕,曰知秋,共二百有馀闋,并為自序一首,以述予作詞緣起。后更檢閱,覺其中譏諷時事、憂生憫亂之作,不出文人舊習(xí),一憑主觀所覺,于卅年來客觀存在中,巨大歷史變革絕無反映。其發(fā)抒心情、流連光景之詞,亦不出布爾喬亞意識形態(tài),殊無存稿之價值,偶讀高爾基回憶錄,自稱曾思將其中“從革命中估計知識份子作用”之謬見刪去,繼思留此以告世人,有何不可;且舉列寧“人當(dāng)自錯誤中學(xué)習(xí)”一語以自解,謂留之使世之以主觀論事者知其非。然則予亦可以高爾基此語自解,存之使世人知我之過。己丑以后,精力日衰,吟事漸廢,數(shù)年之中所作才廿馀闋,因附前三集后,曰翠尾集。蓋亦有孔翠自憐之意焉。時一九五七年丁酉也。老友露絲席君謂予是歲七十初度,慫恿寫印分贈知交以為紀(jì)念,并惠贈大序一首,劍農(nóng)李君聞而和之。乃姑取前后所錄各詞重加厘定,而記其存稿之故如此。丁酉以后,所作愈少,今復(fù)擇其可備省覽者,合之前所錄共二百闋。自念畢生所作本無可觀,于無可觀之千百中,取此區(qū)區(qū)聊以存數(shù)十年之蹤跡,供把玩耳。何可公之世人哉?然則高爾基之說于予實比擬非倫,又何可借之以自解?一九五九年十月錄稿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