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30—1496 【介紹】: 明河南盧氏人,字好問。耿九疇子。景泰五年進(jìn)士。授戶科給事中。弘治初,歷禮部尚書。為人坦直,熟諳朝章,時公私侈靡,裕先后陳言乞請節(jié)儉。尋任吏部尚書,秉選政數(shù)年,稱平允。自奉淡泊,雖兩世貴盛,而家業(yè)蕭然。父子均以名德稱于時。
耿裕(1430年—1496年),字好問,河南盧氏人,祖籍山西樂平(今昔陽縣)。耿九疇之子。景泰五年(1454年)中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工科。天順元年(1457年),改裕檢討。后因父親耿九疇被石亨陷害,耿裕也被貶為泗州判官。父親死后,又補為定州知州。成化元年(1465年),召復(fù)檢討,歷任國子司業(yè)、祭酒。后又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后又調(diào)至南京禮部,再轉(zhuǎn)南京兵部參贊機務(wù)。弘治元年(1488年),拜為禮部尚書。弘治九年(1496年)病故,葬于平定東關(guān)重興坡。死后追贈太保,謚文恪。著有《耿裕集》。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履德。成化間,與陳言皆以工集句聞名,有梅花、雪詩、宮詞各百首。但詞多叢雜,不若陳言之渾成。有《珠編貝集》。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山東登州衛(wèi)人。成化十七年進(jìn)士。為監(jiān)察御史。孝宗初,中官梁方等專權(quán),銳奏劾罷之。屢陳言政事,出為山西僉事,卒官。
許銳,字季節(jié),浙江鄞縣人,山東登州衛(wèi)軍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八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七【介紹】: 明江西豐城人,字延和。七歲能詩。弘治九年進(jìn)士。授翰林檢討,侍涇王講讀。因災(zāi)異陳言觸忌,下錦衣衛(wèi)獄。出為涇王府長史,以忤中官,復(fù)逮詔獄,謫戍永州,尋放歸。有《半松遺墨》。
兆洋字延和,豐城人。弘治丙辰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以言事下錦衣獄,出為涇府長史,復(fù)以事逮詔獄,謫戍永州,尋放歸。有《半松遺稿》。 田按:延和七歲作《登堯山》詩,稱神童。以敢言兩下獄。其送人詩有云:「人世無官好,沿江有淚揮?!挂嗫杀樱?/blockquote>維基范兆祥(1461年—?),字?jǐn)⒐纾滞⒑?,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弘治九年(1496年),登丙辰科三甲第四十名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應(yīng)詔陳言大略,下錦衣衛(wèi)獄,出為涇王府長史,因不附中官,又下錦衣衛(wèi)獄,謫戍永州,不久放歸。所著有《半松遺墨》。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君玉。家貧力學(xué),讀書至夜間,與其徒吸水噀面,醒則又讀。弘治十二年進(jìn)士。任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多所平反。出為興化知府,升本司右參政致仕。歸二十年而卒??桃夤ピ?,力去陳言,雖一草一木,必遠(yuǎn)出象外乃已。有《白齋集》。甬上耆舊詩·卷七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先生字君玉。少負(fù)異才。年十二即能賦詩。常手古人詩一卷,其父見之投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讀之。家貧,為諸生時,出游吳楚間授經(jīng),以所上束脩歸養(yǎng)親,能備甘脆。每讀書至夜分稍倦,則與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氣復(fù)立,乃更讀。其勵志若此。年及艾,始中進(jìn)士。授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副。前后所治獄凡二萬七千馀人,論駁務(wù)得其平。有三人以造偽章論死,無所置辨。先生視其章,乃以篾布四邊,中畫字。遂判曰:篾作與私鑄不同,減死一等。司獄官落職,貧甚,將鬻其女歸。先生以月俸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薦為督學(xué)使,不報。出知福建興化府,為政尚簡易,務(wù)正風(fēng)俗,與諸生說經(jīng),喜以儒術(shù)飾治,有古良二千石風(fēng)。郡中林見素先生,海內(nèi)宿望,日與先生以文義往來,每共登臨,輒題名山壁,人稱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數(shù)乞骸骨歸老,辭義確苦,乃進(jìn)本省左參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無遺財。人號曰白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為事。于詩律益工,彌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鳥間。嘗自贊曰:辭讓太早。似乎失利。木石無虞。何謂不智。末年遺教曰:抱病懷殘喘,寄身屬杪秋。愛山一輿,樂水一舟。未死微軀,巳卜荒丘。永謝之日,不煩飾脩。生也既順,死復(fù)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慶,亦奇士,為詩殊有父風(fēng)。余常讀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學(xué)詩,志慕古人,然多從實地生變化,不敢為望空語。今所梓行,僅十之三四耳。自顛發(fā)黑,且蒼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陸,固不可得晚遇見素林先生相知為獨深,嘗曰:夢魂相接多在雪蒼雨碧之下,谷答風(fēng)響相和應(yīng),亦微哉!續(xù)藁出耄言,覺尤有味,未知獲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顧之,度不能舉矣。人以為實錄。又論詩曰:自高、楊、張、徐諸人學(xué)唐,盡有好者。后李西涯、謝方石、張亨父及沈石田律詩甚多,生意循唐人繩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盡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間,時北地信陽名巳極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論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犖不回,能自異于流俗,隱然可見。今所傳白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館集,則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為選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從家乘讀諸先輩贈先楝塘先生詩,惟喜張白齋先生琦一絕句。復(fù)從戴氏書肆見白齋集四本,詩極可喜。時方習(xí)制舉業(yè),未即購以歸。且意謂先輩詩文如此類必多,異時當(dāng)?shù)米x之。未幾,余學(xué)為詩,求向所見白齋集,巳絕不可得。偶見王鳳洲詩,評于張琦下曰:如夜蛙鳴露,不離泥中。架上舊有李騰鵬詩統(tǒng)所選白齋詩,亦注曰王鳳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讀諸先輩選里中詩,俱甚推重先生,其論良是。然南江所錄凡二十八首,東沙所錄二十二首,與余向所喜頗不類。后之論詩者,有稱先生嘔心刻腎,務(wù)去陳言,品目甚當(dāng),而所錄又只二首,使就諸家所選,即鳳洲所言,尚非甚過。意中不平久之。至前歲始從釋悟留所得所謂白齋集四本,如身客萬里外,遇故鄉(xiāng)良友,驚喜交集。釋于石又示其竹里館詩二本,贈先人絕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詩盡出矣。余適在患?xì)庵?,且喘且讀,手錄三百馀首。竊謂先生詩發(fā)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無愧風(fēng)雅。至其為興為比,吐咀山川,驅(qū)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間嘗于諸體,盡相題目。樂府最為高手,惜不多作。古詩歌行別有蒼然之色。可方山陰徐文長,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詩則妙矣。至于五七言絕句則神矣。今先生自編其詩,先絕句,次律詩,次樂府古詩,即一詮次間,甲乙巳定,此可謂寸心自知者。且先生歷官大理時,北地信陽方樹赤幟,一時靡然風(fēng)偃。而先生高唱單行,不阡不陌,是誠不可無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為詩,惟晚遇林見素先生一人耳。身歿以后,久應(yīng)論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橫相訾詬,其知我者亦使與眾人為伍,略無高下,其蔽反甚于毀之。今先生二集遺板俱壞,遍詢里中所藏,僅存三四冊,事固有不可知。儻更數(shù)十年,此三四冊亦復(fù)散去,將使世間第一種文字,遂化為脈望,蕩為飄風(fēng)野火,忽焉盡滅,天下寧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辭其責(zé)也。余既錄成,日為里中諸君誦之,必盡一卷方已。適梨洲黃先生過訪草堂,急取共讀,相與狂呼大叫,聲聲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謂黃先生曰:請于數(shù)百年中取一詞家,足當(dāng)我白齋者,鄴嗣愿盡此斗。先生亦笑謂余言不狂。次日,黃先生歸舟中,語萬生允誠曰:白齋詩誠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負(fù)海內(nèi)之望,表章一山陰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東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難耶?余聞其語,為悵然久之,夫余既杜門漸老,不與海內(nèi)詞人一通名紙,況悠悠千載,亦誰為知我者?乃獨此愛異賞奇,若不容口,遂頓忘其身之老且廢也。雖然,余不足傳,而倘以傳白齋之詩,遂得并傳,是終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齋先生矣。
字君玉,鄞縣人。弘治己未進(jìn)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官福建布政司左參政有白齋竹里館二集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進(jìn)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出為興化知府,進(jìn)參政致仕。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見素集》:白齋詩疏宕孤絕,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雖雜備眾體,而收功實由山谷。寧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藝苑卮言》:張君玉詩如夜蛙鳴露,自極聲致,然不脫淤泥中。 《甬上耆舊集》:先生詩吐咀山川,驅(qū)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田按:白齋詩如飲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時,不可無此一體。)
人物簡介
【生卒】:?—約1508 【介紹】: 明江西豐城人,字本清。楊瑄子。幼習(xí)天文,授五官監(jiān)候。數(shù)以星變陳言,影射劉瑾亂政。謂“小人擅權(quán),下將叛上”。又請“收攬政柄,思患預(yù)防”。卒為瑾矯旨杖六十,謫戍肅州。半道以創(chuàng)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