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于仁(?~?),字純哉,號仙山,又號龍溪,四川安岳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舉人。初任福建永春知縣;雍正十一年(1733)自將樂縣調澎湖通判,秩滿仍留協(xié)辦。乾隆元年(1736)撰有《志略》,乾隆五年(1740)胡格增為《澎湖志略》。〖參考蔣鏞《澎湖續(xù)編》,臺銀本。〗(廖振富撰)
人物簡介
胡?。ǎ?div id="u8xcjtc" class='inline' id='people_68953_0_0_comment'>~?),字建偉,號勉亭,廣東三水人。清乾隆四年(1739)進士,乾隆十四年(1749)選授直隸無極縣。丁艱起復,改補福鼎縣,調永定,署閩縣及福防同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澎湖通判,設社塾,創(chuàng)文石書院,政績尤多。時澎湖士赴試臺灣,多憚風濤。胡氏詳請道府「緘題扃試」,兩年間澎湖士子入學者六人,澎人誇為盛事。乾隆三十五年(1770)補鹿港同知,在臺創(chuàng)立澎瀛書院,為澎湖諸生赴試寓所,士民為之立祀于文石書院。乾隆三十七年(1774)升臺灣北路理番同知。纂有《澎湖紀略》十二卷。現(xiàn)存詩作俱見胡建偉《澎湖紀略》、蔣鏞《澎湖續(xù)編》,共三十四首。詩作與澎湖地區(qū)風土密切相關。(江寶釵撰)
胡建偉(1718年—1796年),名健,以字行,號勉亭,廣東三水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陳士榮(?~?),廣西柳州人。清舉人,由廩生應乾隆五十四年(1789)恩科中式,大挑以知縣用。嘉慶十七年(1812)九月署澎湖海防通判。〖編者按:蔣鏞《澎湖續(xù)編》〈官師〉記:「陳士榮:廣西柳州人,由廩生應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恩科中式,大挑以知縣用,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署任,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卸事。」「陳士榮:十八年十月初四日到任,十九年正月十一日卸事。」〗(許俊雅撰)
人物簡介
翟儔(?~?),山東掖縣人。清廩生。嘉慶六年 (1801)十二月與嘉慶九年七月曾任北路理番同知,嘉慶七年(1802)正月與嘉慶十年八月任彰化知縣,嘉慶七年(1802)六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澎湖海防同知〖編者按:蔣鏞《澎湖續(xù)編》〈官師〉記:「翟儔:山東人,嘉慶十年(1805)六月十五日署任,七月十五日卸事。」〗。(許俊雅撰)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維基徐必觀(?~?),字幼眉,江西奉新人。清嘉慶七年(1802)進士,道光七年(1827)署鳳山知縣,旋改署臺灣知縣及再任鳳山知縣。〖參考蔣鏞《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廖振富撰)
徐必觀,字巽占,號幼眉,江西奉新人,進士出身。嘉慶七年(1802年)登壬戌科進士。曾任詔安縣知縣,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署任鳳山縣知縣,同年閏五月二十七日實任。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十五日卸任。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1831年1月28日)署臺灣縣知縣。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33年2月11日)再任鳳山縣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蔡廷蘭(1801~1859),字香祖,號郁圓,學者稱秋園先生,澎湖人。幼穎異,十三歲補弟子員,屢試第一,深得澎湖蔣鏞欣賞,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進士,人稱「開澎進士」。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大饑,曾作〈請急賑歌〉上呈興泉道周凱。道光十四年(1834)主講臺灣引心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鄉(xiāng)試畢返鄉(xiāng),海上遭颶風,飄泊到越南。步行四月,歷萬馀里,返回福建,將所見所聞撰成《海南雜著》,現(xiàn)藏于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道光十七年(1837),周凱任臺灣道,聘廷蘭主講崇文書院,兼引心、文石兩書院。歷官峽江知縣、南昌水利同知、豐城知縣等,頗有政聲。因抗太平軍有功,升贛州同知。咸豐九年(1859)卒于官,年五十九。 蔡廷蘭詩工古體,文善四六。曾佐通判蔣鏞纂《澎湖續(xù)編》。光緒四年(1878)金門林豪為之集成《惕園古近體詩》二卷,駢體文、雜著各若干卷。《惕園古近體詩》今未見,以下?lián)?span id="mxcvac8"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69919", "people_69483_0_12", "蔣鏞")'>蔣鏞《澎湖續(xù)編》〈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許成章《高雄市古今詩詞選》編校、增補之。(江寶釵撰)
蔡廷蘭(1801年9月21日—1859年4月17日),原名崇文,字仲章、后改名廷蘭、更字香祖,號郁圓,學者稱秋園先生,臺灣府澎湖廳林投澳雙頭掛社(今馬公市興仁里)人,為澎湖唯一的進士。
人物簡介
林樹梅(?~?),本姓陳,字瘦云,福建同安金門人。清道光四年(1824)從其養(yǎng)父林廷福自海壇來臺任臺灣水師副總兵之職,平許尚、楊良彬反抗事件。道光六年(1826),又隨其父來臺駐西螺堡,調署澎湖左營游擊。擒陳愿、廖士光等六十九人。隨行之際,所至港汊、夷險、風云、沙汕,輒隨手記錄。平日留心經(jīng)世事務,而厭棄科舉試藝之文。曾從富陽周凱、玉屏書院掌教光澤高澍然學詩古文辭。道光十六年(1836),任鳳山縣曹瑾之幕僚,治埤頭水利,又曾協(xié)助平劉藍反清事件。林樹梅生平好山水游,喜吟詠、工篆刻、善畫。《金門志》〈藝文志〉謂其所為文,筆意嚴潔,切于時務;詩亦卓然名家。著有:《治海圖說》、《戰(zhàn)船占測》、《?云山人詩鈔》、《?云詩鈔》、《?云文鈔》、《?云鐵筆》、《文章寶筏》、《云影集》、《詩文續(xù)抄》、《日記》等若干卷。曾參與《金門志》之纂修,并刊印鄉(xiāng)先賢盧若騰遺書,周凱《內(nèi)自訟齋文集》。 林樹梅詩作鈔本,目前典藏于福建福州師范大學圖書館。據(jù)詩作之內(nèi)容可知,四卷本的《?云山人詩鈔》為林樹梅較早期的鈔本,收錄道光甲申年(1824)至辛丑年(1841)之詩作,詩末附有「光澤高雨農(nóng)夫子」的評語。八卷本的《?云詩鈔》則收錄道光辛巳年(1821)至丁未年(1847)之作,此詩集抄錄時,其師高雨農(nóng)已逝,故知此為后來之鈔本。以下乃以八卷本的《?云詩鈔》為底本,輔以四卷本的《?云山人詩鈔》,并參考蔣鏞《澎湖續(xù)編》〈藝文〉、林豪《澎湖廳志》〈藝文〉、連橫《臺灣詩乘》、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參考林焜熿《金門志》〈人物〉、林豪《澎湖廳志》〈人物〉,臺銀本、林樹梅《?云詩文鈔》、《?云山人文鈔》。〗(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