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句因包含“一夔,足”,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一夔足
第 48 句因包含“袞衣”,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袞衣
第 50 句因包含“拭目”,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拭目
第 53 句因包含“九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九鼎
第 54 句因包含“三臺”,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三臺
第 84 句因包含“率土”,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率土
第 101 句因包含“江左,管,夷吾”,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江左管夷吾
第 101 句因包含“管夷吾”,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管夷吾
第 104 句因包含“只輪”,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只輪
第 138 句因包含“魯,司寇”,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魯司寇
人敕邊吏 明末清初 · 黃?
 出處:漫浪集卷之六
忘不云乎,大文三曾,大武也二曾。
觀戰(zhàn)者于廟,觀國者于卿。
虎豹所以衛(wèi)藜藿兮,而樽俎折沖之地。
天下之安與危兮,其惟相乎注意。
國有人焉敵懼,吾于宋室見矣。
大老東歸,威名西被。
外夷自敕,一夔足矣。
想其天故生為社稷德充符歸眾美。
田夫野老皆曰司馬氏,婦人女子亦皆曰君實(shí)。
所與大者,茲可以審其德。
腳踏實(shí)地,非真儒術(shù)乎。
學(xué)無不通,其宰相器也。
小人所畏,君子所恃
文錦登廟,喬岳鎮(zhèn)物。
斯世一治一亂,不于蓍龜而于公是卜。
其未用也,國人病之。
其既用也,又以為遲。
及其慍于群小,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fù)用。
如毛,邊鄙多聳。
吾家遜荒,將如蒼生何。
獨(dú)樂何心,德音不遐。
新天在上,以我公歸兮,相君至止。
黃發(fā)袞衣都人觀只。
拭目加額,于是制下一日。
風(fēng)動四極,九鼎增重。
三臺改色掊克在位者既皆黜而斥矣。
疵政之痡民者,亦將次第革之。
朝廷為之振肅,國勢安于盤石。
內(nèi)治已嚴(yán),何憂乎外侮。
以此民戰(zhàn)則莫余敢御,于時(shí)遼之君臣聞之。
褫其魄奪其氣,芒然而思。
矍然而計(jì)曰:意者中國,有圣人乎。
惟圣知人,況用賢乎。
用賢無敵,況為相乎。
相之賢否,國以興喪。
前之相者呫呫耳,冠固何當(dāng)
今之相也堂堂乎。
吾聞其名,圖任舊人,宋其興乎。
天方授柄,夫誰與爭。
其將遵藝祖之憲而布其德政。
普天率土,莫非其地。
將用熊羆之士而臨之以武。
則全遼一方,豈為我有。
茍存為幸,茍安為智。
嗟爾渠帥,及爾卒士
守爾分界,潛爾鋒铓
爾不聞乎,厥有前轍。
子罕說民,晉覘其不可伐。
季梁猶在,隨未可以克。
江左管夷吾,符秦加兵而其亡忽焉。
澶淵寇丞相,我之只輪不返矣。
我其敢妄動,聊以固吾圉。
終公之世,函夏以寧。
隱若敵國,賢于長城。
允矣公之威之德,行乎中國而達(dá)乎夷狄。
異哉夷狄有君,亦知夫怛威而赧德。
其化也速置郵,其服也不以兵戈。
雖古名相,何以加諸
能為之不可勝,能使之不敢圖。
雖微遼也,孰能違乎。
嗚呼噫嘻,國之重任,莫先乎良弼。
弼茍良矣,何彊而不絀。
君子之治,所貴乎至德。
德茍至矣,雖頑而必格。
公孫見比于發(fā)蒙,焉用彼哉。
千秋取譏匈奴,亦足恥也。
齊臣有檀子者,趙不漁于河水。
魯以孔圣司寇,桓盡反其侵地。
知公生平所為對人可言者,誠之孚若。
公之旋乾轉(zhuǎn)坤為己之任者,義之精確。
唯義動人,惟誠感物
豈其而已,蓋有學(xué)之力焉。
可痛者,使公于元豐之展布其志。
蠻貊率賓疆土可恢,而況小夷乎。
時(shí)君不終,人或尼之。
使公于元祐之后卒其相業(yè),遼酋稽首邊吏厥角。
何但戒敕已也,降任屬耳,天遽奪之。
天乎人乎,吁嗟宋之不祿
俯仰天地,慷慨古今
吁謨者誰,民具爾瞻。
我心之憂,蹙蹙靡依。
古人可作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