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9—1032 【介紹】: 名或作士衡。宋秦州成紀人,徙居京兆府,字天均。太宗太平興國間進士。真宗時歷官至河北都轉運使、三司使等職,司財賦二十年,善理財,所至有余羨。官河北時,春時預付民戶帛錢,入夏民輸帛于官,足給軍需,而廣行于諸路。仁宗拜為尚書左丞。然性貪,積家資累巨萬。受其婿曹利用牽連降官。
全宋文·卷一六九
李士衡(九五九——一○三二),或作仕衡,字天鈞,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后家京兆。第進士,調鄠縣主簿,徙知彭山縣。寇準薦其才,通判邠州,徙知劍州。咸平三年春王均稱亂益州,士衡招降千馀人,擊殺數千。累遷度支員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歷荊湖北路、陜西轉運使、知益州、河北都轉運使、權知天雄軍、知青州,入為三司使。仁宗初拜尚書左丞,知陳州、潁州。前后管計事二十年,官終左衛(wèi)大將軍。天圣十年卒,年七十四,《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劉蒙叟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宋州寧陵人,字道民。劉蒙正弟。太祖乾德五年進士第一。以薦拜監(jiān)察御史,徙知濟州,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直史館,獻《宋都賦》,改職方郎中。以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有《五運甲子編年歷》。
全宋文·卷七九
劉蒙叟,字道民,宋州寧陵(今河南寧陵)人,熙古子。好學,善屬文,舉乾德五年進士第一。歷岳、宿二州推官,知濟州。遷右補闕,轉起居舍人、戶部鹽鐵判官,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遷都官郎中,直史館。景德中,以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著有《五運甲子編年歷》三卷。《宋史》卷二六三《劉熙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14 【介紹】: 宋開封東明人,字損之,一字宗圣。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知彭州。真宗時累官樞密直學士。敏于吏事,所至有聲。工詩,多與楊億等人唱和。
全宋詩
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又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為和州防御推官。擢知彭州。真宗咸平初徙知潤州,四年(一○○一)為三司度支副使,俄擢權三司使。后貶忠武軍行軍司馬。景德二年(一○○五)起知復州,換秀州。大中祥符二年(一○○九)知潭州。七年卒,年五十四。工詩,多與楊億輩酬唱?!?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三
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一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北)人。雍熙二年登進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歷保寧、鎮(zhèn)海二鎮(zhèn)從事,知彭州,為京東轉運使。咸平中,知潤州,改淮南轉運副使兼發(fā)運使。擢樞密直學士,掌三班,權三司使。坐事貶官。景德中,起知復州、秀州。大中祥符二年知潭州,遷太常少卿。復加樞密直學士,換左司郎中。七年卒,年五十四。《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59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仲祖。李宗諤子。以蔭入仕。賜進士出身。歷河北轉運使,措置撫定江陵屯兵嘩動。徙知潭州,戍卒憤監(jiān)軍酷暴而欲為亂,因昭述而寢其謀。累遷真定府路安撫使、知成德軍,水災民多流亡,籍僧舍積粟為粥糜,活饑民數萬計。官終尚書右丞。卒謚恪。
全宋詩
李昭述(?~一○五九),字仲祖,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賜進士出身,累遷開封府推官。仁宗天圣七年(一○二九),知常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遷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轉運使??刀ㄔ辏ㄒ弧鹚摹穑┽汴兾鬓D運使(同上書卷一二八)。入為三司戶部副使,樞密直學士。歷知成德軍、秦州、真定府、鄭州。入判太常寺,復領三班,累遷兵部侍郎、尚書右丞。仁宗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謚恪?!?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李昭述(九六一——一○五九),字仲祖,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出身,為刑部詳覆官,累遷秘書丞。以太常博士知開封縣,特遷尚書屯田外郎、開封推官,出知常州,遷三司度支判官。歷知潭州、淮南轉運使兼發(fā)運使、陜西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河北都轉運使、陜西都轉運使等。官至尚書右丞。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謚恪。見胡宿《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六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17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累官廣南西路轉運使,刻《集驗方》于石,植樹鑿井。為交州國信使,卻贈遺,免擾民。建言折變收市苧布,公私交濟。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詔同三司使議省煩冗文帳二十一萬余道,減河北冗官七十五員。景德中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條約,著《監(jiān)牧議》。大中祥符五年充樞密使。九年,以疾優(yōu)拜右仆射、知河陽。卒謚文忠。有《請盟錄》。
全宋詩
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堯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解褐光祿寺丞、直史館,遷秘書丞。再遷廣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兼領群牧。九年,罷知河陽。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謚文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端拱二年進士第一,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廣南西路轉運使,度支判官,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咸平四年除同知樞密院事。景德元年簽書樞密院事;三年,以戶部尚書與王欽若并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預修國史。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樞密使。七年,罷。明年,再為樞相。九年罷,命判河陽。天禧初卒,年五十七。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2 【介紹】: 宋密州莒縣人,字希孟。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為北海主簿,累官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即位,遷殿中侍御史。咸平三年,兼充淮南轉運使。精于吏事,久掌茶鹽漕運,裁量經制,公私便之。后召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卒。
全宋文·卷一三九
王子輿(?——一○○二),字希孟,密州莒(今山東莒縣)人。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歷知臨??h、光祿寺丞、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朝,為殿中侍御史、度支員外郎,兼充淮南轉運使。子輿久掌茶鹽漕運,周知其中利害,裁量經制,公私便之。后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咸平五年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2—1025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定國。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建言放逋負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請真宗赴金陵,為寇準所阻。累表罷職。判尚書都省,領修《冊府元龜》,攬功委過。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書,獻符瑞,以天書儀衛(wèi)副使從封泰山,祀汾陰。累遷吏部尚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罷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數過人,奸邪險偽,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圭交結,時謂之“五鬼”。卒謚文穆。有《鹵簿記》、《圣祖事跡》等。
全宋詩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文莊集》卷二八《王公行狀》),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學士(《同上》)。四年,參知政事(《學士年表》),加給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復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國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莊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銘》)。謚文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欽若(962~1025) 北宋官員。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參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東道(治所湖北襄陽)節(jié)度使等職。宋真宗時期兩度出為宰相,人稱為“癭相”,是主和勢力代表。追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主持編纂《冊府元龜》?!?a target='_blank'>宋史·王欽若傳》載王欽若出生于黃鶴樓:“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blockquote>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進士甲科,為亳州防御推官。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參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請遷都金陵,為寇準所阻。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司,又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間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陰。歷禮、戶、吏三部尚書,天禧元年遷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時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進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領修《冊府元龜》及道書,撰《翊圣保德真君傳》二卷(存)、《先天記》三十卷、《五岳廣聞》一百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3—1044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希元,號知余子,世稱潁川先生。堯叟弟。太宗端拱二年進士。作《海喻》,人奇其志。歷開封府推官、兩浙轉運副使等,均有惠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河南、開封府,累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實錄》、《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謚文惠。少好學,曾從種放于終南山。善古隸八分,點畫肥重,世號堆墨書。工詩。有文集。
全宋詩
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號知馀子,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進士(《澠水燕談錄》卷七、《隆平集》卷五),為魏縣尉,通判潮州。真宗時入直史館,歷知壽州、滑州,除兩浙、京西等路轉運使。仁宗即位,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累遷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七年,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罷為淮康軍節(jié)度使、判鄭州??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犹珟熤率?。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陽新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均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陳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堯叟弟。進士及第,為開封府司錄參軍、推官,以言事忤旨,貶通判潮州。后為兩浙轉運副使,徙京西、河東、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為三司戶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拜樞密副使,尋以給事中參知政事,遷尚書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罷知永興軍,徙鄭州。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次年罷,判鄭州。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曾預修《真宗實錄》、《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見歐陽修《文惠陳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5—1006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拱正。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累官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運副使。上言與契丹修好,又自請往使,時論韙之。真宗咸平二年,上疏請重農積谷、任將選兵、慎擇守令、輕徭節(jié)用、均賦慎刑等。景德初,為陜西轉運使,與楊覃不協(xié),徙知郢州,改知洪州,卒于道。
全宋詩
朱臺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山(今屬四川)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通判青州,入直史館,遷秘書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同知貢舉,俄出為京西轉運副使。景德初為陜西轉運使,三年,知洪州,卒于赴任途中,年四十二。有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
朱臺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舉淳化三年進士甲科,解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館,再遷秘書丞、知浚儀縣。咸平元年同知貢舉,俄擢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運副使。后入為鹽鐵判官,改判戶部勾院,拜工部員外郎,換度支判官。景德元年為陜西轉運使。九月,降知郢州。三年,改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有集三十卷。《宋史》卷三○六有傳。
張宗誨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9—1045 【介紹】: 宋曹州冤句人,徙居洛陽,字習之。張齊賢子。少喜學兵法,通究陰陽、象緯之書。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知富順監(jiān),率郡兵平夷人斗郎春之叛。累遷太常少卿,為鄜延路鈐轄兼知鄜州。元昊寇延安,嚴斥候,籍入而禁出,使老幼并力守御之。再徙永興軍鈐轄,兼知邠州。以秘書監(jiān)致仕。性貪,雖謝事,猶事貨殖,以至于卒。
全宋文·卷二六九
張宗誨(九六九——一○四五),字習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齊賢第二子。以蔭為秘書省正字,四遷至太子中舍,貶海州別駕。歷通判河陽、知富順監(jiān)、知徐州、代州,衛(wèi)州。累遷太常少卿,為永興軍兵馬鈐轄,移鄜延路鈐轄,未至,改知邠州,以秘書監(jiān)致仕。慶歷五年五月一日卒,年七十七。著有《安邊議》三十卷、文集若干卷,別著《刻漏記》、《花木記》二卷。見尹洙《張公墓志銘》(《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七),又《宋史》卷二六五《張齊賢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9—1018 【介紹】: 宋高郵人,字希顏。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歷著作佐郎、直史館,遷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奏還東平監(jiān)所侵民田,決古廣濟河以通運路,罷夾黃河,歲減夫役數萬。遷右司諫,徙湖南路轉運使。召還,拜比部員外郎、知制誥。后判司農寺,糾察在京刑獄。有文集。
全宋詩
陳知微(九六九~一○一八),字希顏,高郵(今屬江蘇)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進士。解褐通判歙州。擢為著作佐郎,直史館,充三司戶部判官。景德四年(一○○七)奉使契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六)。遷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知制誥(同上書卷八三),又判司農寺,糾察在京刑獄。天禧二年卒,年五十。有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
全宋文·卷二六九
陳知微(九六九——一○一八),字希顏,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咸平五年進士。通判歙州,擢著作佐郎,直史館,充三司戶部判官。奉使契丹,遷太常博士。判三司都磨勘司,再為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遷右司諫,徙荊湖南路轉運使。召還,拜比部員外郎、知制誥?;茨橡?,遣知微按撫,使還,判吏部銓,兼刑部。又判司農寺,糾察在京刑獄。天禧二年卒,年五十。有遺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
俞獻卿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0—1045 【介紹】: 宋歙人,字諫臣。俞獻可弟。少與兄以文學知名。第進士。補安豐尉,調昭州軍事推官。累遷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上言請節(jié)用,帝納其言?;凑沱}利不登,命往經度,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除陜西轉運使,徙京西,入對言趙振堪將帥,范仲淹、明鎬可大用,及條上邊策甚備。知杭州,潮溢決堤,發(fā)卒鑿西山石作堤數十里,民以為便。知應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
全宋文·卷二七一
俞獻卿(九七○——一○四五),字諫臣,歙(今安徽歙縣)人。進士及第,補安豐縣尉。累遷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經度淮浙鹽利,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除陜西轉運使,薦范仲淹、明鎬可大用。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杭州。發(fā)卒鑿西山,筑堤數十里以御江潮,民以為便。以刑部仕郎致仕,慶歷五年卒,年七十六。見劉敞《公是集》卷五三《俞公墓志銘》,《宋史》卷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嘉謨。堯佐弟。真宗咸平三年進士第一。累遷右正言、知制誥。以事貶,尋復。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內銓。舊格選人用舉者數遷官,寒士無以進,堯咨進其可擢者。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疏龍首渠注長安城。性剛戾,數被挫。為陜西緣邊安撫使,以尚書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入為翰林學士。拜武信軍節(jié)度使,知天雄軍。以氣節(jié)自任,工隸書,善射,自號小由基。卒謚康肅,改康端。
全宋詩
陳堯咨(九七○~?)(生年據《東軒筆錄》卷一四),字嘉謨,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堯佐弟。真宗咸平三年(一○○○)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濟州。召為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擢右正言、知制誥。歷知光、開封、永興、鄧、秦、同、天雄、鄆、河陽、澶等州府。卒贈太尉,謚康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封丘人,字世昌。少為吏部令史,上書言事,補臨淄主簿。累遷殿中丞。明習文法,清白勤事。太宗至道初,為祠部郎中。真宗咸平間,累擢江南轉運使,遷司農少卿,知洪州、徙濠州。以將作監(jiān)致仕。
樂黃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3或972—1027 【介紹】: 宋撫州宜黃人,字公禮。樂史子。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知壽安縣。真宗咸平中,遷殿中丞,上言請效唐制,慎選州縣長吏。歷知制誥、右諫議大夫、給事中。坐事出知荊南、潭州,終知亳州。有文集及《學海搜奇錄》、《圣朝郡國志》。
全宋文·卷一九五
樂黃目,字公禮,撫州宜黃(今江西宜黃)人,樂史次子。淳化三年舉進士第,補伊闕尉,歷知壽安、浚儀縣,度支、鹽鐵判官,京西轉運使。大中祥符中,為廣西、陜西轉運使。天禧初知制誥,權知開封府,降知荊南府,徙潭州。五年,代還,知審官院,出知亳州,卒,年五十六。著有《學海搜奇錄》四十卷、《圣朝郡國志》二十卷、《遺集》五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