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惟正(九七二~一○四二),字晦蒙,太原(今屬山西)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進士,授瀛州司戶參軍、光化軍判官。歷知絳、遼、雅、衛(wèi)、德諸州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升廣南西路轉運使。又知解州、晉州,為江東轉運使,充三司戶部判官。仁宗慶歷二年卒,年七十一。事見《蔡忠惠集》卷三八《尚書主客郎中王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2—1049 【介紹】: 宋洛陽人,字表臣。石熙載子。性疏曠,好諧謔。初補西頭供奉官。擢直集賢院,與李宗諤、楊億、劉筠等友善。校讎秘書,凡經其手者,人皆傳之。仁宗景祐四年,拜參知政事,次年罷。后以太子少傅致仕,遷少師。卒謚文定。熟悉臺閣故事,不汲汲近名,喜賓客。有文集。
全宋詩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洛陽(今屬河南)人。以父蔭補西頭供奉官,后擢直集賢院,校讎秘書。累遷尚書禮部侍郎,判吏部南曹。改判戶部句院,遷史館修撰,糾察在京刑獄。以吏部郎中、知制誥領審官院。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翰林學士,判秘閣。仁宗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皇祐元年卒,年七十八(《隆平集》卷九)。謚文定。有文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七七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初,以父熙載恩補西頭供奉官,轉光祿寺丞。咸平三年,以殿中丞直集賢院。仁宗即位,以戶部郎中充史館修撰,糾察在京刑獄。稍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入為翰林學士,判秘閣。后遷禮部侍郎、學士承旨兼龍圖閣學士。景祐四年拜參知政事。明年轉戶部侍郎,判尚書都省。皇祐元年八月卒于京師,年七十八。贈太子太傅,謚文定。有文集二十卷。見宋祁《景文集》卷五九《石太傅墓志銘》,《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載傳》。
王博文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3—1038 【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仲明。善為文,年十六應舉,作回文詩百篇,人稱“王回文”。后賜進士第。歷知濠州、真州、海州。徙知密州,奏請歲饑弛鹽禁,候歲豐乃復。除殿中侍御史,按劾朱能《乾祐天書》案,唯治首惡,脅從者皆得減論。官終同知樞密院事。
全宋文·卷二七九
王博文(九七三——一○三八),字仲明,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幼善屬文,太宗朝試中書,賜進士第。擢知濠州、真州,權江淮制置司事,改監(jiān)察御史、梓州路轉運使。遷尚書兵部員外郎、三司戶部副使,再遷戶部郎中,龍圖閣待制,判吏部流內銓,權發(fā)遣三司使事,歷知開封府、大名府。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踰月而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二九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進士,授山陰主簿,知三泉縣,通判齊州、永興軍,知漢州。曾出使契丹,使回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兩浙轉運使。仁宗明道二年卒,年五十九。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七《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
全宋文·卷三○五
張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禹城(今山東禹城)人。景德二年中進士甲科,授山陰主簿,監(jiān)尉氏酒,知三泉,通判齊州、鄜州、晉州。仁宗即位,以屯田員外郎知漢州,擢拜都官。還朝,聯拜職方度支判官、契丹國信使、荊湖北路轉運使,遷祠部郎中。滿歲,更兩浙轉運使,加刑部郎中。明道二年九月卒,年五十九。見曾鞏《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元豐類稿》卷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寧國府宣城人,字明用。自少隱居土山,好學工文詞。太宗太平興國間進士。歷官屯田員外郎,判戶部度支,歲計羨余,奏免諸道供輸一年。尋謫外。真宗大中祥符末起判三司,乞便郡,出知本州,政崇簡易,訟獄大省,在郡二年罷。仁宗即位,起知江陰軍,數月卒。有《仙都集》。
全宋詩
李含章,字時用,宣城(今屬安徽)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授屯田都官員外郎(《宛陵群英集》卷五)。真宗大中祥符末,充三司度支判官,出知本郡。仁宗即位,知江陰軍,卒。有《仙都集》五卷,已佚?!?a target='_blank'>萬姓統(tǒng)譜》卷七二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8—1048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希言。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授大理丞、知玉山縣。歷知臺、南雄、洪州。入翰林為學士,積官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士,進承旨兼侍講學士。在翰林十二年,劉太后聽政時能獨立自守,為仁宗所賞識。景祐三年,擢同知樞密院事,改戶部侍郎。寶元元年拜相。居中書八年,不用宗黨親戚。慶歷中,于范仲淹等推行新政持緘默態(tài)度,遂以久居相位無所建明遭劾。五年,出判陳州及河南府,尋以疾致仕。卒謚文憲,改文簡。
全宋詩
章得象(九七八~一○四八),字希言,世居泉州(今屬福建),高祖家浦城(今屬福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進士,知邵武軍歸化縣。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以屯田員外郎知泉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擢同知樞密院事。寶元元年(一○三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五年(一○四五)為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七年進封郇國公。次年以司空致仕,六月卒,年七十一。謚文憲,皇祐中致謚文簡。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四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十七首。
全宋文·卷三二○
章得象(九七八——一○四八),字希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咸平五年登進士第,為大理評事、知玉山縣,歷知臺、南雄、洪州。為楊億所薦,召直史館,知制誥,為翰林學士,累遷禮部侍郎兼龍圖閣學士,承旨兼侍講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寶元元年,以戶部侍郎拜集賢相,進工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慶歷五年,拜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封郇國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一,謚文憲。皇祐中,改謚文簡。著《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見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文憲章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景山。太宗淳化三年進士。歷大理寺評事、知萬年縣。諸將討李繼遷,轉餉有功,累遷殿中丞。歷梓州、京東、京西路轉運使,擢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公事。性卞急,不納僚屬議,頗遭怨謗,歲余以煩苛罷。后以樞密直學士知并州,官終兵部侍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2—1058 【介紹】: 宋隴西人,字晉卿。李璟孫。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以治績聞。累拜侍御史,以太常少卿致仕。居官四十年,所得俸祿多賑濟族中貧者。平生藏書萬余卷,皆親加校正,日讀書不綴。
全宋詩
李仲偃(九八二~一○五八),字晉卿,隴西(今屬甘肅)人。南唐中主璟之孫(《宋史》卷四七八《南唐世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調楚州寶應令。知真州。仁宗慶歷間拜侍御史,除工部侍郎,以太常少卿致仕。嘉祐三年卒,年七十七。事見《文恭集》卷三七《李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慶之。登進士第。歷池州推官,通判大名府。太宗召為秘書丞、江南轉運副使,累擢樞密直學士。代張詠知益州,在郡五年,遵詠條教,蜀人便之。進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時拜兵部尚書。素與丁謂善,謂貶,中正營救,坐貶。后遷禮部尚書。卒年六十余。謚康懿。
全宋文·卷二七○
任中正(?——一○二六),字慶之,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進士及第,為池州推官,歷通判邵州、濮州、大名府,召為秘書丞、江南轉運副使,擢監(jiān)察御史、兩浙轉運使,判三司憑由司,出為荊湖轉運使,歷知梓州、益州、并州,權知開封府。大中祥符九年拜樞密副使,再進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即位,以營救丁謂,降知鄆州,徙曹州。天圣四年八月卒,謚康懿。見《宋史》卷二八八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2 【介紹】: 宋廣陵人,寓常州武進,字景山。張秘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補樂清尉。召還遷殿中丞、集賢校理。通判常州,罷官糴而民不流亡。累遷知溫州,以薦擢提點淮南路刑獄,平王申冤獄。歷廣南東路、京西、河北轉運使,有善政。為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云翼卒殺石待舉作亂,平之,以預殺降奪職知虢州。又累以事奪三官。稍遷至知揚州,以光祿卿致仕,歸休于昆陵私第,自號知幸老人。精吏事,所至有聲。有《知幸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惠安人,字叔才。黃禹錫孫。真宗咸平元年進士。知蘇州,晚直史館。目疾,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卒。有文集。
全宋詩
黃宗旦,字叔才,惠安(今屬福建)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進士。累知蘇州。乾興元年(一○二二),知袁州(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晚直史館。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卒。有集十卷,已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四《文苑傳》有傳。
全宋文·卷二六八
黃宗旦,字叔才,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父觀,歷知榮、閬二州,終兵部員外郎。宗旦咸平元年登進士甲科,授防團推官。累遷大理寺丞、通判潁州。大中祥符初為太常博士、三司度支判官,出知衢州。天禧、乾興間,為工部郎中、權戶部判官,坐丁謂黨出知袁州。仁宗朝,曾知蘇州。晚年直史館,病目,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卒。宗旦以文章聞一時,與李慶孫齊名,人為語曰:「國家才子黃宗旦,天下文章李慶孫。」有集十卷。見《宋會要輯稿》禮二二之一五、職官六二之四○、選舉二之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二、九九,嘉靖《惠安縣志》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6—1039 【介紹】: 宋兗州曲阜人,字原魯。初名延魯。孔子四十五代孫,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學究出身,五年復舉進士及第。知仙源縣。歷龍圖閣待制,糾察在京刑獄,知許、徐、兗、鄆、泰五州,留守南京。召為左正言,知諫院,受命日,上書請章獻太后歸政天子。論奏曹利用、羅崇勛竊弄權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權御史中丞,以諫廢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兗州。復入為御史中丞,性鯁挺特達,遇事彈劾無所避。因為程琳辨,出知鄆州,道卒。
全宋詩
孔道輔(九八六~一○三九),字原魯,初名延魯,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四十五代孫。舉進士第,為寧州軍事推官,遷知仙源縣。召直史館、判三司理欠憑由司,歷判吏部流內銓,糾察在京刑獄。出知鄆州、青州,還判流內銓。復出知徐、許二州,徙應天府。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召為右諫議大夫。出知泰州,徙徐州、兗州,在兗三年,復入為御史中丞。寶元二年(一○三九),出知鄆州,至韋城卒,年五十四(《臨川先生集》卷九一《給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五九
孔道輔(九八六——一○三九),初名延魯,字原魯,兗州仙源(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四十五代孫,孔勖子。大中祥符五年舉進士,釋褐彭原幕,擢知仙源縣,主孔子祠事。召為左正言,未幾為直史館、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奉使契丹。歷判吏部流內銓、糾察在京刑獄,出知鄆州,徙青州,還判流內銓,復出知徐、許二州,徙應天府。明道二年,召權御史中丞,因諫止廢郭皇后,出知泰州,徙徐州、袞州,復入為御史中丞。寶元二年,因言程琳事,為宰相張士遜所賣,出知鄆州,道卒。事跡詳張宗益《宋守御史中丞贈太尉孔公后碑》(《闕里志》卷二四),《宋史》卷二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26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字尚賢。張去華子。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進士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建言有逋負官物而被系,本非侵盜而無以自償,愿特蠲之。真宗用其言。天禧二年擢右正言、知制誥,九年不遷。仁宗天圣四年以左諫議大夫罷職。孝謹有家法,不交權貴。有文集。
全宋詩
張師德,字尚賢,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真宗大中祥符是年(一○一一)進士,通判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諫議大夫,罷知制誥。九年不遷,卒于官,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不傳。事見《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有傳。
全宋文·卷三二○
張師德(九七八——一○二六),字尚賢,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陰,獻《汾陰大禮頌》于行在,是歲舉進士第一。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遷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契丹、高麗使來,多以師德主之。天禧初,安撫淮南,改判司農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出知潁州,判大理寺,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見《東軒筆錄》卷一四、《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張去華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出知常州,歷淮南轉運副使,兼發(fā)運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郵軍置斗門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倉儲積備荒。召修起居注。西夏起兵,論恢復民兵,施行于河東路,為諸路效仿。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馭吏嚴肅。為呂夷簡所忌,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邊防雜事》。官終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
全宋詩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陽(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仁宗天圣中歷知崇、洪、宣州,徙陜西都轉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三《吳淑傳》,《宋史》卷四二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九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吳淑子。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上奏忤章獻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為司封員外郎、權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運副使。景祐中遷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康定元年除天章閣待制,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慶歷初出知宣州,后徙陜西都轉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六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8 【介紹】: 宋滄州清池人,字用晦,一字晦之。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累遷河陽節(jié)度判官。真宗咸平中奏言當世要務,召試舍人院,權右正言。進右司諫,出知鄧州,賑關右饑民。擢龍圖閣待制,再遷工部郎中,建言矯任官重內輕外之弊,自請補外。大中祥符九年拜參知政事。以與王欽若議論相失辭位。仁宗即位,召為樞密副使,天圣三年拜相。慎名器,無毫發(fā)私,雖顯貴,清約如寒士。卒謚文節(jié)。
全宋文·卷一八九
張知白(?——一○二八),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端拱進士。累遷河陽節(jié)度判官、權右正言、判三司開拆司,權管勾京東轉運司事,知鄧州。大中祥符九年,遷給事中、參知政事。以議論與宰相王欽若不合,稱疾辭位,出知大名府。徙南京留守,復徙亳州。仁宗即位,進尚書右丞、樞密副使。天圣三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于相位。見《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四,《宋史》卷三一○本傳。又,今人楊殿珣《中國歷代年譜總錄》據張秀民《始祖文節(jié)公年譜》,謂其生于建隆二年(九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