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91
詞典
27
分類詞匯
262
佛典
2
共291,分20頁顯示
上一頁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19
20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混混沌沌
混渾
混淆是非
晦濁
嘰嘰噥噥
鬼迷心竅
緄殽
黑糊糊
哼哼唧唧
含糊其詞
含含糊糊
號唫
剝漶
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惺憽
《國語辭典》:
混混沌沌
拼音:
hùn hùn dùn dùn
1.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樣子?!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五三回:「長大起來,仍然是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殘游記》第七回:「揭起門簾來,只見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價白,覺得照的眼睛發(fā)脹似的?!?/div>
分類:
模糊
迷糊
不清
清醒
分明
象聲詞
波浪
浪聲
《漢語大詞典》:
混渾(混渾)
渾濁不清。 晉
葛洪
《
抱樸子·廣譬
》
:“ 黃河 雖混渾,不可以方沼沚之清澄?!?汪立波
《“豹子”連長》
:“ 馮連長 望著眼前混渾的黃水,氣忿的說:‘它到底趕到咱們前邊了?!?/div>
分類:
渾濁
不清
《國語辭典》:
混淆是非
拼音:
hùn yáo shì fēi
顛倒是非對錯,使人觀念混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八回:「布散謠言,混淆是非?!?/div>
分類:
混淆是非
有意
不清
是非
造成
思想
混亂
《漢語大詞典》:
晦濁(晦濁)
昏暗不清。 唐
謝偃
《影賦》
:“在清明而必朗,若晦濁而斯亡。”
分類:
昏暗
不清
《漢語大詞典》:
嘰嘰噥噥(嘰嘰噥噥)
形容說話聲音小且含混不清。 束為
《好人田木瓜》
:“到了這地步, 木瓜 大叔不說也不行了。于是,就嘰嘰噥噥說這么幾句??墒牵l也聽不清他說了些什么?!?/div>
分類:
話聲
聲音
含混
不清
《國語辭典》:
鬼迷心竅(鬼迷心竅)
拼音:
guǐ mí xīn qiào
心智受外物迷惑而喪失判斷能力。如:「他一時鬼迷心竅,觸犯了法律?!?/div>
分類:
迷戀
認識
不清
思維能力
削弱
《漢語大詞典》:
緄殽(緄殽)
亦作“ 緄淆 ”。 緄,通“ 混 ”。猶混淆。混亂不清。 章炳麟
《文學說例》
:“自衰 宋 至今,散行噂沓,儷辭緄殽,
《蒼》
《雅》
之學,於茲歇絶?!?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
:“就如 元晦 所言,亦非以格竹為格物,徒以名詞妄用,情偽緄淆。”
分類:
混淆
混亂
不清
《國語辭典》:
黑糊糊
拼音:
hēi hū hū
1.黑色。如:「他在礦坑工作,常常把自己弄得全身黑糊糊的。」
2.昏暗模糊不清的樣子。如:「晚上森林中常有黑糊糊的一片樹影,只要定睛細看,就不會嚇著了?!挂沧鳌负诤龊觥?、「黑乎乎」。
分類:
顏色
光線
顏色發(fā)黑
光線昏暗
昏暗
發(fā)黑
密集
集成
模糊
不清
《國語辭典》:
哼哼唧唧
拼音:
hēng heng jī jī
1.形容低微而緩慢的說話或吟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里面都下著各處的秀才,在那里哼哼唧唧的念文章?!埂都t樓夢》第二七回:「他們必把一句話拉長了,作兩三截兒,咬文嚼字,拿著腔兒,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br />2.擬聲詞。形容痛苦時呻吟的聲音。《醒世姻緣傳》第三回:「一個在對面床上,一個在窗下炕上,哼哼唧唧的不住?!?/div>
分類:
象聲詞
低聲
吟誦
言語
呻吟
吟聲
不清
《漢語大詞典》:
含糊其詞(含糊其詞)
亦作“ 含糊其辭 ”。 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
《東周列國志》
第五七回:“二人先受 岸賈 ( 屠岸賈 )之囑,含糊其詞,不肯替 趙 氏分辨。”
《
兒女英雄傳
》
第十三回:“也曾問過,無奈他含糊其詞,只説在個‘上不在天,下不著地’的地方住?!?朱自清
《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
:“其實這只要看政府巧電的含糊其辭,也就夠證明了?!?柳青
《銅墻鐵壁》
第二章:“ 金樹旺 含糊其詞說,同情地看著那鄉(xiāng)長戴上草帽,失望地出去了?!?/div>
分類:
話說
說得
不清
清楚
明確
《國語辭典》:
含含糊糊
拼音:
hán hán hú hú
1.說話不清楚的樣子。《紅樓夢》第三二回:「口里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br />2.形容做事不切實際,馬馬虎虎?!段拿餍∈贰返诹鸹兀骸改切┸姍C大臣連報都不看的,見了『目的』、『方針』那種通用字眼,比三代以上的文字都還難解,只得含含糊糊奏覆了?!?/div>
分類:
含混
不清
《漢語大詞典》:
號唫(號唫)
嚎哭而訴,口急言辭不清的樣子。 漢
賈誼
《
新書·耳痹
》
:“ 越王 之窮,至乎吃山草,飲腑水,易子而食。於是,履甓戴璧,號唫告毋罪,呼皇天,使大夫 種 行成於 吳王 。”
分類:
言辭
不清
《漢語大詞典》:
剝漶
受侵蝕而模糊不清。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
卷三:“有云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
《十三行》
,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分類:
侵蝕
模糊
不清
《國語辭典》:
不識廬山真面目(不識廬山真面目)
拼音:
bù shì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無法認識廬山的全貌。語出宋。
蘇軾
〈
題西林壁
〉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购蟪S么苏Z來比喻人因陷于事物環(huán)境中,以致只見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這紫禁城中,東逛西逛,也只能欣賞一隅,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對刻意遮掩的事物難窺究竟。如:「到底誰是天字第一號?不識廬山真面目。」
分類:
不清
清事
真相
本質(zhì)
《漢語大詞典》:
不惺憽
不清醒。 元
吳昌齡
《張?zhí)鞄煛?/a>第一折:“則見他不惺憽,假朦朧。”
分類:
不清
不清醒
清醒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