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58,分18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拘士
化名
無名子
三憂
迂拘
膠瑟
潛懿
三恨
浪用
鬼打
鬼擊
啞羊僧
淫恣
貪吃
法執(zhí)
《漢語大詞典》:拘士
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拘士繫俗兮,攌如囚拘。” 金 蔡圭 《秋日和張溫仲韻》:“可憐騎省多秋思,拘士安能識(shí)大方?!?清 唐孫華 《題張漢昭小像》詩:“拘士營一隅,達(dá)人隘九州。”
《國語辭典》:化名  拼音:huà míng
1.隱藏、改變名姓。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革命之時(shí)曾化名為中山樵?!?br />2.假名。如:「歹徒常用化名行騙?!?/div>
《漢語大詞典》:無名子(無名子)
(1).謂無名望的人。 唐 陳子昂 《臥病家園》詩:“世上無名子,人間歲月賒……臥病誰能問,閒居空物華?!?br />(2).指匿名造謗的人。 唐 李肇 唐國史補(bǔ)卷下:“﹝進(jìn)士﹞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 宋 王讜 唐語林·文學(xué):“飛書造謗,謂之無名子;退而肄習(xí),謂之過夏。”
(3).泛指不知其名姓者。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七:“尋有無名子改前詩,作 秩 寄 歐公 詩,曰:‘笑殺 汝陰 歐少保 ,新來處士聽朝雞?!?br />(4).果名。胡榛子的別名。果仁與木皮可入藥。 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果二·阿月渾子﹝集解﹞引 李珣 曰:“按 徐表 《南州記》云:‘無名木生 嶺 南山谷。其實(shí)狀若棒子,號(hào)無名子。 波斯 家呼為阿月渾子也?!?/div>
《漢語大詞典》:三憂(三憂)
三種可憂之事。指不知,知而不學(xué),學(xué)而不行。《韓詩外傳》卷一:“ 孔子 曰:‘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xué),可無憂與?學(xué)而不行,可無憂與?’”
《漢語大詞典》:迂拘
迂腐執(zhí)著,不知變通。 清 何長詔 《論文》詩:“奈何羣兒愚,迂拘守成格。”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此固由素性之迂拘,亦所以報(bào)明公知己之感也?!?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bǔ)·兩字并列系雙聲迭韻之字而后人分析解之之例》:“窈窕二字,乃疊韻字之表象者也,以善心善容分訓(xùn)之,未免迂拘。”
《漢語大詞典》:膠瑟(膠瑟)
比喻固執(zhí)拘泥,不知變通。 南朝 梁 沈約 《上注制旨連珠表》:“守株膠瑟,難與適變?!眳⒁姟?膠柱鼓瑟 ”。
《國語辭典》:膠柱鼓瑟(膠柱鼓瑟)  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將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時(shí)就不能調(diào)節(jié)音調(diào)的高低。語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毒劳ㄑ?。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xué)士》:「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也作「膠柱調(diào)瑟」。
《漢語大詞典》:潛懿(潛懿)
謂人所不知的美德。 明 李東陽 《陳公神道碑銘》:“ 陳公 之卒也,予暨諸同年會(huì)哭於京邸,退各為文以彰潛懿。”
《漢語大詞典》:三恨
(1).三件憾事。 唐 薛元超 以不得進(jìn)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為三恨。見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2).三件憾事。 唐 時(shí) 吐蕃 乞立贊 以不知天子喪,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賻;不知 德宗 即位,而發(fā)兵攻 靈州 ,入 扶 、 文 ,侵 灌口 為三恨。見新唐書·吐蕃傳下
《國語辭典》:浪用  拼音:làng yòng
隨意花費(fèi)而不知節(jié)制。如:「他只一味浪用,從不知儲(chǔ)蓄存錢。」
《漢語大詞典》:鬼打
迷信者稱不知病因的腫脹瘀血癥。 明 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服器二·鐵椎柄:“﹝主治﹞鬼打,及強(qiáng)鬼排突人中惡者?!?/div>
《國語辭典》:鬼擊(鬼擊)  拼音:guǐ jí
中醫(yī)指人突中惡氣,不省人事。
《漢語大詞典》:啞羊僧(啞羊僧)
佛教語。指不知解悟的僧人。大智度論卷三:“云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丑,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 清 錢謙益 《葉九來〈鋤經(jīng)堂詩〉序》:“余今為啞羊僧。”
《漢語大詞典》:淫恣
放蕩,不知拘檢。宋書·顏師伯傳:“﹝ 師伯 ﹞驕奢淫恣,為衣冠所嫉。”南史·褚彥回傳:“ 景和 中, 山陰公主 淫恣,窺見 彥回 悅之,以白帝。帝召 彥回 西上閤宿十日,公主夜就之,備見逼迫。”
分類:放蕩不知
《國語辭典》:貪吃(貪吃)  拼音:tān chī
愛吃東西而不知節(jié)制。如:「他這人最貪吃了,每次菜一上桌,他總是第一個(gè)動(dòng)筷子。」
《國語辭典》:法執(zhí)(法執(zhí))  拼音:fǎ zhí
大乘佛教否認(rèn)外境實(shí)有,因此稱執(zhí)特外境實(shí)有而障礙對(duì)真理的認(rèn)識(shí)為法執(zhí)?!洞蟪巳肜阗そ?jīng)。卷七。偈頌品第十之二》:「悟心無境界,則離于法執(zhí)?!挂卜Q為「法我執(z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