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53,分31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老牛
苦李
具臣
闇然
名望
借籌
相孚
傷和
抗顏
賃舂
魚頭
諛墓
三明
佛印
彼得
《漢語大詞典》:老牛
(1).年老的牛。左傳·成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殺老牛莫之敢尸’,而況君乎!”
(2).今亦以喻指踏實勤懇為人民服務(wù)的人。 郭小川 《登九山》詩:“浮浮蕩蕩,晃晃溜溜;看老攤,守老坡,吃老本,就是不當(dāng)老牛?!?/div>
《國語辭典》:苦李  拼音:kǔ lǐ
1.苦澀的李子。北周。庾信〈歸田〉詩:「苦李無人摘,秋瓜不值錢?!?br />2.因李子味苦澀,故無人要采摘。比喻為人所棄。參見「道傍苦李」條。宋。蘇軾〈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fēng)〉詩二首之一:「顧我如苦李,全生依路旁?!?/div>
《國語辭典》:具臣  拼音:jù chén
聊以充數(shù),不能有作為的臣子。《論語。先進(jìn)》:「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漢書。卷六七。梅福傳》:「故京兆尹王章資質(zhì)忠直,敢面引廷爭,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
《漢語大詞典》:闇然
沉默貌。 漢 劉向 說苑·至公:“ 始皇 闇然無以應(yīng)之,面有慙色。”后漢書·杜林傳:“及 宏 ( 衛(wèi)宏 )見 林 ,闇然而服?!?/div>
分類:沉默
《國語辭典》:名望  拼音:míng wàng
名譽(yù)及聲望?!都t樓夢》第五一回:「不止關(guān)夫子的墳多,自古來有些名望的人就不少,無考的古跡更多?!埂段拿餍∈贰返诙幕兀骸杆拿矟u漸低下去,只好穿兩件窄袖的衣裳,戴上副金絲邊的眼鏡,風(fēng)流自賞,聊以解嘲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借籌(借籌)
指為人謀劃。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他説受君恩爵封列侯,鎮(zhèn) 江 淮 千里借籌;神京未收,似我輩濫功糜餉,建牙堪羞?!眳⒁姟?借箸 ”。
《漢語大詞典》:借箸(借筯)
見“ 借箸 ”。
《國語辭典》:借箸  拼音:jiè zhù
比喻代人謀劃設(shè)計。參見「藉箸代籌」條。《幼學(xué)瓊林。卷三。人事類》:「與人設(shè)謀曰借箸?!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7274' target='_blank'>杜牧 河湟詩:「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挂沧鳌附弩纭?。
《漢語大詞典》:相孚
(1).猶相符。二刻拍案驚奇卷七:“今此女見在我衙中,昨日見他心事不快,問得其故,知與足下兩意相孚,不得成就?!?許地山 《狐仙》:“若是要向濟(jì)良所去選擇妻子,當(dāng)然要選那與我們底光景相孚的。”
(2).為人信服。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學(xué)士戴公墓碑》:“而公以耆年長德,不急功近名,合道於仁厚清靜,相孚之德,固如是也?!?/div>
《漢語大詞典》:傷和(傷和)
(1).謂傷害天地中和之氣。后漢書·質(zhì)帝紀(jì):“怨氣傷和,以致災(zāi)眚?!?span id="9ndjtbr" class="book">《后漢書·霍谞傳》:“傷和致災(zāi),為害滋甚?!?br />(2).指違反為人的中和之道。 宋 陳師道 《送檢法趙奉議》詩:“勇鋭閉房猶著酒,切深疾惡反傷和。”
《國語辭典》:抗顏(抗顏)  拼音:kàng yán
面色嚴(yán)正不屈。唐。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顾?。蘇軾上劉侍讀書〉:「抗顏高議,自以無前?!?/div>
《漢語大詞典》:賃舂(賃舂)
受雇為人舂米。東觀漢記·吳祐傳:“ 公沙穆 游太學(xué),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 祐 賃舂?!?宋 歐陽修 《尚書都官員外郎歐陽公墓志銘》:“縣民 王明 與其同母兄 李通 爭產(chǎn),累歲, 明 不能自理,至貧為人賃舂?!?郁達(dá)夫 《毀家詩紀(jì)》之九:“亦欲賃舂資德曜,扊扅初譜上鯤弦。”
《國語辭典》:魚頭(魚頭)  拼音:yú tóu
1.魚的頭。可用來熬湯、紅燒。如:「砂砣魚頭」。
2.比喻煩難的事?!都t樓夢》第六九回:「這日久天長,這些個奴才們跟前怎么說嘴。我反弄了個魚頭來折?!?/div>
《國語辭典》:諛墓(諛墓)  拼音:yú mù
嘲笑為人作墓志而稱譽(yù)不實?!缎绿茣?。卷一七六。韓愈傳》:「后以爭語不能下賓客,因持愈金數(shù)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宋。陸游 題齋壁詩:「作碑諛墓已絕筆,?史藏山猶苦心?!?/div>
《國語辭典》:三明  拼音:sān míng
1.日、月、星。晉。崔豹《古今注。卷下。問答釋義》:「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岳也?!?br />2.佛教謂佛和阿羅漢所擁有的三種神通:(1)悉知一切眾生過去世的種種,稱為「宿命明」。(2)悉知一切眾生在未來世的生死狀況,稱為「天眼明」。(3)悟道、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智慧,由此達(dá)到解脫,稱為「漏盡明」?!洞笾嵌日摗肪矶骸杆廾?、天眼、漏盡名為三明?!挂沧鳌溉_(dá)」。
《漢語大詞典》:三達(dá)(三達(dá))
佛教謂能知宿世為宿命明,知未來為天眼明,斷盡煩惱為漏盡明。徹底通達(dá)三明謂之三達(dá)。用以指佛。 南朝 梁 沈約 《彌勒佛銘》:“七珍非羨,三達(dá)斯仰?!?隋 慧遠(yuǎn) 大乘義章卷二十:“於如是等知窮盡,説為三達(dá)?!?/div>
《國語辭典》:佛印  拼音:fó yìn
宋代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號。(西元1032~1098)名了元,字覺老,住云居四十馀年。與蘇軾友善,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
《國語辭典》:彼得  拼音:bǐ dé
St. Peter
人名。耶穌十二門徒之首,耶拿之子,為人仁厚有大度。耶穌復(fù)活后,他是第一位見證者,曾赴小亞細(xì)亞傳教,后為羅馬王尼祿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