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guó)語辭典》:殉道  拼音:xùn dào
為維護(hù)正義、真理而犧牲生命?!睹献印1M心上》:「天下無道,以身殉道?!?/div>
《漢語大詞典》:扣齒(扣齒)
左右上下齒相叩。為道家修煉之法。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用為牙齒保健。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十七:“扣齒端金簡(jiǎn),焚香檢玉經(jīng)?!?宋 梅堯臣 《題劉道士奉真亭》詩:“降真沉水生爐煙,扣齒曉漱華池泉?!?元 柯丹邱 《荊釵記·薦亡》:“揑訣驚三界,扣齒動(dòng)百神?!?/div>
《漢語大詞典》:青城客
青城山 為道教第五洞仙圣地。因以“青城客”指道教信徒。 唐 杜甫 《丈人山》詩之一:“自為 青城 客,不唾 青城 地?!?宋 陸游 《假中閉戶終日偶得絕句》之二:“老夫昔是 青城 客,酒肉淋漓豈本心。還我山家本來面,數(shù)拳春筍薦孤斟?!?/div>
《漢語大詞典》:鶴裘(鶴裘)
鶴羽做的袍服。多為道士服飾。 唐 李端 《夜尋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晉侍御》詩:“鶴裘笻竹杖,語笑過林中。” 唐 溫庭筠 《秘書劉尚書挽歌詞》之二:“麈尾近良玉,鶴裘吹素絲?!?閩 徐夤 《口不言錢賦》:“麈尾高談,肯説五銖之號(hào);鶴裘換酒,同思四壁之貧?!眳⒁姟?鶴氅 ”。
《國(guó)語辭典》:鶴氅(鶴氅)  拼音:hè chǎng
用鶴羽制成的外衣。《三國(guó)演義》第三八回:「玄德見孔明身長(zhǎng)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div>
《漢語大詞典》:棧山(棧山)
以棧為道跋越高山。 南朝 梁 江淹 《拜中書郎表》:“仰惟皇衢大融,氣品呈觀。 西傾 棧山, 東鯷 航海?!?span id="lxdzn7r" class="book">《梁書·徐勉傳》:“至若玄符靈貺之祥,浮溟棧山之賮,固亦日書左史,副在司存,今可得而略也?!?/div>
分類:為道高山
《漢語大詞典》:踏斗
足踏斗宿星譜。為道士作法時(shí)的步伐。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莫道人 做張做智,步罡踏斗,念呪書符?!?span id="v7ltrx1" class="book">《續(xù)小五義》第八四回:“﹝ 馮淵 ﹞忽見后面房上站著一個(gè)人,晚間一看,猶如半截里黑塔一般,身軀胖大,頭如麥斗,二目如燈,用了個(gè)魁星踏斗的架勢(shì),往下瞧著?!眳⒁姟?踏罡步斗 ”。
《漢語大詞典》:踏罡步斗
道教法師祈天或作法的步伐。表示腳踏在天宮罡星斗宿之上。 元 無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我踏罡步斗驅(qū)邪祟,仗著劍書符呪水?!?span id="dnrv7l9" class="book">《水滸傳》第八九回:“ 公孫勝 在軍中仗劍作法,踏罡步斗,敕起五雷?!?明 無名氏 《廣成子》第四折:“踏罡步斗通三界,保養(yǎng)丹砂體自清。”《冷眼觀》第十三回:“他上來請(qǐng)老太太拈了香,故意的踏罡步斗、上表章、焚符籙,拿班做勢(shì)的忙碌了一大陣。”亦作“ 踏罡布斗 ”。《水滸傳》第七九回:“只聽得山頂上連珠炮響,蘆葦中颼颼有聲,卻是 公孫勝 披髮仗劍,踏罡布斗,在山頂上祭風(fēng)。”《續(xù)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每日踏罡布斗,念誦真言。”
《漢語大詞典》:韜符(韜符)
古代兵書六韜、《陰符經(jīng)》(一說《陰符經(jīng)》為道書)的并稱。泛指兵書。 清 馮桂芬 《方恬庵先生家傳》:“士大夫優(yōu)游太平,口不讀韜符,手不習(xí)弓矢?!?/div>
《漢語大詞典》:割酒
晉 葛洪 神仙傳·左慈:“公聞 慈 求分杯飲酒,謂當(dāng)使公先飲,以餘與 慈 耳。而﹝ 慈 ﹞拔道簪以畫盃酒,中斷,其間相去數(shù)寸,即飲半,半與公?!焙笠蛞浴案罹啤睘榈兰绎嬔绲牡鋵?shí)。 唐 王維 《贈(zèng)焦道士》詩:“飲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風(fēng)?!?/div>
《國(guó)語辭典》:子夏肥  拼音:zǐ xià féi
子夏因?yàn)榈懒x戰(zhàn)勝富貴欲念,心情安定,所以胖了起來。典出《韓非子。喻老》。故以子夏肥比喻道義戰(zhàn)勝私欲,心境平和。
《漢語大詞典》:軒箓(軒籙)
道教秘籍。軒,指 軒轅黃帝 , 軒轅黃帝 歷來被奉為道教始祖。 清 黃六鴻 《?;萑珪しA啟附·送守道入賀圣壽》:“中書二十四考,壯猷永奠乎 唐 基; 廣成 千二百年,至道常陳於軒籙?!?/div>
《國(guó)語辭典》:趙公明(趙公明)  拼音:zhào gōng míng
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原為峨眉山羅浮洞的道人,因協(xié)助聞太師與姜子牙作戰(zhàn),死后被玉帝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tǒng)領(lǐng)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cái)使者和利市仙官等掌管財(cái)經(jīng)的神。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也稱為「趙玄壇」、「財(cái)神」、「財(cái)神爺」。
《國(guó)語辭典》:趙玄壇(趙玄壇)  拼音:zhào xuán tán
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參見「趙公明」條。
分類:神名得道
《漢語大詞典》:黃庭教
指道教。因《黃庭經(jīng)》所說為道教的養(yǎng)真修煉之道。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一:“年來已奉黃庭教,夕鍊腥魂曉吸霞?!?/div>
《國(guó)語辭典》:魚鼓道情(魚鼓道情)  拼音:yú gǔ dào qíng
以唱為主的道流曲藝,用魚鼓和簡(jiǎn)板伴奏。原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后來也以一般民間故事為題材。
《漢語大詞典》:振振有詞(振振有詞)
認(rèn)為道理很足,說個(gè)沒完。 梁?jiǎn)⒊?《關(guān)稅權(quán)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shí)也。”亦作“ 振振有辭 ”。 巴金 《探索與回憶·究竟屬于誰?》:“這些人振振有辭、洋洋得意,經(jīng)常發(fā)號(hào)施令,在大小會(huì)上點(diǎn)名訓(xùn)人,仿佛真理就在他們的手里。”
《國(guó)語辭典》:黃庭換鵝(黃庭換鵝)  拼音:huáng tíng huàn é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為道士寫《黃庭經(jīng)》(一說《道德經(jīng)》)換得群鵝。見《晉書。卷八○。王羲之傳》。后比喻以高才絕技換取心愛之物或贊揚(yáng)書法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