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中元  拼音:zhōng yuán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本來是道教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之誕辰。因地官大帝掌管赦管,因此,道教會(huì)在這一天舉行普渡,祈請(qǐng)為亡靈赦罪。佛教傳入后,又以此日為「盂蘭盆節(jié)」。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會(huì)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guān)」,讓關(guān)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dòng)。因此,民間盛行為死去的親人舉行超渡法事,以消災(zāi)祈福,化解怨氣。也稱為「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鬼節(jié)」。
《國語辭典》:三元  拼音:sān yuán
1.天、地、人。唐。王昌齡〈夏月花萼樓酺宴應(yīng)制〉詩:「士德三元正,堯心萬國同?!?br />2.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shí)記。正月》:「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隋。杜公贍。注:「陰歷正月初一日,為年、月、日三者之始,謂之三元?!?br />3.習(xí)俗上,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為「三元」。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br />4.科舉考試中的鄉(xiāng)試、會(huì)試、廷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huì)元」、「狀元」,合稱為「三元」。如:「連中三元」。
5.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元」。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六。元?dú)庹摗罚骸阜蚧煦绶趾螅刑斓厮畾?,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挂卜Q為「三官」。
6.術(shù)數(shù)用語。術(shù)數(shù)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宮,必一百八十年后度盡,故以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為「三元」。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dāng)時(shí)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shí)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jì)》:“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tzbydzs"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span id="mxyzxu7" class="book">《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jì)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jì)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br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jì)。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jì)。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jì)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br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shí)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dāng)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shí)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座右
座位的右邊。古人常把所珍視的文、書、字、畫放置于此。 唐 杜甫 《天育驃騎歌》:“故獨(dú)寫真?zhèn)魇廊?,見之座右久更新?!?span id="ci7uusc" class="book">《舊唐書·劉子玄傳》:“居史職者,宜置此書於座右。” 宋 晁迥 《慎刑箴》:“愿布斯文,置諸座右?!?/div>
《國語辭典》:玄妙  拼音:xuán miào
幽深微妙的境界。唐。孟浩然 游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四:「隱娘輩其機(jī)玄妙,鬼神莫窺。」
《國語辭典》:齊國(齊國)  拼音:qí guó
1.國名。位于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傳至戰(zhàn)國時(shí),君位被權(quán)臣田氏篡奪。后為秦國所滅。
2.齊,中央。齊國指中州、中國、中華?!读凶?。黃帝》:「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臺(tái)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div>
《國語辭典》:感格  拼音:gǎn gé
感動(dòng)、感化。《紅樓夢(mèng)》第五八回:「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div>
分類:于此
《國語辭典》:傅巖(傅巖)  拼音:fù yán
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平陸縣東。相傳為商傅說版筑之地。
《漢語大詞典》:韋曲(韋曲)
(1).地名。 唐 代位于 長安 城南郊,因 韋 氏世居于此得名。即今 陜西省 長安縣 。其地北有 鳳棲原 ,南有 潏水 、 神禾原 ,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為 唐 時(shí)游覽勝地。 唐 杜甫 《奉陪鄭駙馬韋曲》詩之一:“ 韋曲 花無賴,家家惱殺人?!?仇兆鰲 注:“《杜臆》: 韋曲 ,在京城三十里,貴家園亭、侯王別墅,多在於此,乃行樂之勝地…… 錢 箋:雍録《呂圖》, 韋曲 ,在 明德門 外, 韋后 家在此,蓋 皇子陂 之西也?!?br />(2).借指風(fēng)景秀麗的游覽勝地。 清 龔自珍 《清平樂》詞:“垂陽近遠(yuǎn),玉鞚行來緩。三里春風(fēng) 韋曲 岸,目斷那人庭院?!?/div>
《國語辭典》:昆陽(昆陽)  拼音:kūn yáng
地名。漢時(shí)設(shè)縣,在今河南省葉縣。漢光武帝曾于此大破王莽軍隊(duì),是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zhàn)。
《漢語大詞典》:聞雷(聞雷)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shí) 曹公 從容謂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華陽國志:“于時(shí)正當(dāng)雷震, 備 因謂 操 曰:‘圣人云“迅雷風(fēng)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后因以“聞雷”謂借他事掩飾自己的真實(shí)感情。《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勉從虎穴暫趨身,説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jī)應(yīng)變信如神?!?/div>
分類:至于于此
《漢語大詞典》:延津
(1).即 延平津 。相傳 晉 時(shí) 龍泉 、 太阿 兩劍分離后于此會(huì)合化龍而去。 清 鈕琇 觚賸·延平女子:“想像 延津 沉古劍,相期 青塚 一歸魂?!?br />(2).借指別后重逢之地。 明 陳所聞 《駐馬聽·殷子馀自河南奉使入燕以書見示寄答》曲:“倚劍躊躕, 延津 何日重相遇?”參見“ 延平津 ”。
《漢語大詞典》:延平津
古代津渡名。 晉 時(shí)屬 延平縣 (今 福建省 南平市 東南),故稱。據(jù)《晉書·張華傳》載, 豐城 令 雷煥 得 龍泉 、 太阿 兩劍,以其一與 張華 。后 華 被誅,劍即失其所在。 雷煥 死,其子持劍行經(jīng) 延平津 ,劍忽躍出墮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見兩龍?bào)纯M,波浪驚沸。劍亦從此亡去。 唐 黃滔 《浙幕李端公泛建溪》詩:“更愛 延平津 上過,一雙神劍是龍鱗。” 金 元好問 《換得云臺(tái)帖喜而賦詩》:“世間曾有 華陀 帖,神物已化 延平津 。”參見“ 延津 ”。
《國語辭典》:松山  拼音:sōng shān
1.山名:(1)在遼寧省錦縣南,明洪承疇被清兵圍擒于此。(2)在河北省清苑縣南北,山多松。(3)在河北省易縣,產(chǎn)石煤。(4)在福建省霞蒲縣東,下有松山港。
2.臺(tái)北市的行政區(qū)域之一。
《國語辭典》:玉門關(guān)(玉門關(guān))  拼音:yù mén guān
兩漢時(shí)期通往西域的關(guān)隘。位于敦煌西北七十五公里處,哈拉湖西,由于大量的和闐玉由此運(yùn)入中土,故稱為「玉門關(guān)」。也稱為「玉門」、「玉關(guān)」。
《漢語大詞典》:天壽(天壽)
(1).猶言天年。史記·楚世家:“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宋 龔鼎臣 東原錄:“予當(dāng)天壽之外,所得壽考,乃予功行之致?!?郭沫若 《天才與教育》:“人能活滿自己的天壽的,實(shí)在極少,極少?!?br />(2).山名。在今 北京市 昌平縣 北, 明 代十三個(gè)皇帝的陵墓建于此。 明 何景明 《送呂內(nèi)翰上陵》詩:“弓劍登 天壽 ,衣冠望國門?!?/div>
《國語辭典》: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  拼音:chóng yáng jié
九為陽數(shù),俗稱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習(xí)俗多于此日相率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以避兇厄。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挂卜Q為「暮節(jié)」、「登高節(jié)」、「老人節(jié)」、「重九」、「重陽」、「重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