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中央  拼音:zhōng yāng
1.中間或中心地方。《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埂盾髯印4舐浴罚骸赣姆?,莫如中央。」
2.指國君?!俄n非子。揚(yáng)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骨?。王先慎。注:「四方謂臣民,中央謂主君?!?br />3.最高政府所在地。相對于地方而言。如:「中央政府」。
《國語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傳說,故說法不盡相同,較主要者為:(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妒酚?。卷一。五帝本紀(jì)》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2)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2.東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顓頊、黃帝?!吨芏Y。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jié)h。鄭玄。注:「五帝:蒼曰靈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紀(jì),顓頊?zhǔn)逞??!埂冻o。屈原。九章。惜誦》:「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與向服。」?jié)h。王逸。注:「五帝謂五方神也,東方為太白皞,南方為炎帝,西方為少昊,北方為顓頊,中央為黃帝。」
《國語辭典》:迎春  拼音:yíng chūn
1.迎接春日。古代在立春前一天,帝王率百官迎祭于東郊,后地方亦有此例?!抖Y記。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七:「蓋因刺史迎春之日,有個白衣人身長丈馀,形容怪異。」
2.迎接春天。
《國語辭典》:迎春花  拼音:yíng chūn huā
植物名。木犀科茉莉花屬,多年生落葉小灌木。分枝細(xì)長,稍蔓狀。葉對生,三出復(fù)葉,小葉披針形,深綠色,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xì)毛。早春先葉開,花冠高盆形,裂片五至六枚,橢圓形,鮮黃色。主要供觀賞用。
《漢語大詞典》:迎秋
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應(yīng),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 白帝 ,迎接秋季到來。禮記·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鄭玄 注:“迎秋者,祭 白帝 白招拒 於西郊之兆也?!?span id="z1kxqax" class="book">《后漢書·祭祀志中》:“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 白帝 蓐收 。車旗服飾皆白。”
《國語辭典》:大饗(大饗)  拼音:dà xiǎng
1.合祭先王。《禮記。曲禮下》:「大饗不問卜,不饒富。」
2.宴饗賓客。《周禮。春官。大司樂》:「大饗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div>
《漢語大詞典》:五風(fēng)(五風(fēng))
(1).五方之風(fēng)。文選·枚乘〈七發(fā)〉:“眾芳芬鬱,亂於五風(fēng)?!?李周翰 注:“五風(fēng),宮商角徵羽之風(fēng)也?!惫乓詫m、商、角、徵、羽配東、西、南、北、中五方。 唐 李邕 《大唐泗州臨淮縣普光王寺碑》:“五風(fēng)轉(zhuǎn)柔澗之音,千燈焰光明之色。” 清 梅曾亮 《禮部侍郎陳公墓志銘》:“持古律衡,命觀五風(fēng)。” 宋晶如 注:“五風(fēng),五方之風(fēng)?!?br />(2).中醫(yī)謂肝風(fēng)、心風(fēng)、脾風(fēng)、肺風(fēng)、腎風(fēng)。《素問·金匱真言論》:“天有八風(fēng),經(jīng)有五風(fēng)?!?br />(3).五日刮一次風(fēng)。 宋 范純?nèi)?/a> 《喜雪賦》:“賴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風(fēng)?!眳⒁姟?五風(fēng)十雨 ”。
《國語辭典》:五風(fēng)十雨(五風(fēng)十雨)  拼音:wǔ fēng shí yǔ
五天刮一次風(fēng),十天下一次雨。語本漢。王充《論衡。是應(yīng)》:「風(fēng)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fēng),十日一雨?!购蟊扔黠L(fēng)調(diào)雨順。宋。王炎〈豐年謠〉五首之一:「五風(fēng)十雨天時好,又見西郊稻秫肥?!乖K_都拉〈送廣信司獄〉詩:「五風(fēng)十雨樂太平,肯使人間有冤獄?」也作「十風(fēng)五雨」。
《漢語大詞典》:五都
(1). 戰(zhàn)國 齊 所設(shè)的五個行政區(qū)劃。約當(dāng)于其他各國的郡。戰(zhàn)國策·燕策一:“王( 齊宣王 )因令 章子 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 燕 ?!?span id="k6mwf19" class="book">《史記·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司馬貞 索隱:“五都即 齊 也。按,臨 淄 是五都之一也?!?br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漢 以 洛陽 、 邯鄲 、 臨菑 、 宛 、 成都 為五都。漢書·食貨志下:“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 、 邯鄲 、 臨甾 、 宛 、 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2) 三國 魏 以 長安 、 譙 、 許昌 、 鄴 、 洛陽 為五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jì)“改 許縣 為 許昌縣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長安 、 譙 、 許昌 、 鄴 、 洛陽 為五都。”
(3).五方都會。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yuǎn)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伯長群吏,皆厚其餼賂。”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
《漢語大詞典》:黃中
(1).心臟;內(nèi)德。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為黃為中央正色。心居五臟之中,故稱黃中。易·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fā)於事業(yè),美之至也?!?漢 蔡邕 《司空楊秉碑》:“非黃中純白,窮達(dá)一致,其惡能立功立事?!?span id="l46ghnk" class="book">《南史·沈約傳》:“汝并黃中英爽,終成奇器。”魏書·高允傳:“ 高子 黃中內(nèi)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同柢者,其玉步同;異柢者,其玉步異。是以有黃中而無陰血,無所析也?!?br />(2).中間黃色。 晉 陸機(jī) 《桑賦》:“故其形瑰族類,體艷眾木,黃中爽理,滋榮煩縟?!?宋 韓維 《謝到水仙二本》詩:“黃中秀外干虛通,乃喜嘉名近帝聰。”原注:“此花外白中黃,莖干虛通如蔥,本生 武當(dāng) 山谷間,土人謂之天蔥?!?清 錢謙益 《蠟梅》詩之二:“莫以黃中笑梔貌,狗蠅今日遍江鄉(xiāng)。”
(3).指皇帝。《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五郊樂章》:“黃中正位,含章居貞。”參見“ 黃中君 ”。
《漢語大詞典》:黃中君
天子的別稱。 唐 康駢 劇談錄·李鄴侯救竇庭芝:“ 德宗 曰:‘曩言黃中君,蓋指於朕,未知呼卿為 鬼谷子 ,何也?’” 宋 葉廷圭 海錄碎事·百工醫(yī)技:“ 竇庭芝 與卜者 胡盧生 相善,一日謂 庭芝 曰:‘君家禍將至,非遇黃中君、 鬼谷子 不可救?!?庭芝 以物色求之,得 李鄴侯 泌 ,傾家結(jié)之。未幾, 朱泚 之亂, 庭芝 陷賊。事平, 德宗 命誅之。 泌 以前事上聞,特貸其死。 德宗 云:‘所言黃中君蓋指朕,謂卿為 鬼谷子 ,何也?’”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天子古稱:“《李泌外傳》有術(shù)士,稱帝為黃中君?!?/div>
分類:帝王
《國語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時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為帝王嬗代之應(yīng),其說尤盛于秦漢間?!妒酚?。卷九六。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dāng)水德之時,尚黑如故?!?jié)h。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br />2.玉有五德。即仁、智、義、禮、信五德?!抖Y記。聘義》:「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dá),信也?!?br />3.雞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俄n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漢語大詞典》:戊己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鄭玄 注:“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時之間,從黃道,月為之佐。至此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為日名焉。”呂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日戊己?!?高誘 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span id="0zz6cyr" class="book">《事類賦》卷十九引 晉 張華 博物志:“鷰戊己日不銜泥涂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適偶有所偏解,猶鶴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達(dá)於他事也?!?br />(2).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屬中央,于五行屬土,因以“戊己”代稱土。 宋 蘇軾 《思無邪齋贊》:“培以戊己,耕以赤蛇。”
(3).見“ 戊己校尉 ”。
《漢語大詞典》:戊己校尉
漢 代官名。掌管西域屯田事務(wù)。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 元帝 初元 元年置?!?顏師古 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無常居,故取戊己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說戊己居中,鎮(zhèn)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處 西域 之中撫諸國也?!?span id="ngdjkhn" class="book">《漢書·西域傳上·康居國》:“都護(hù) 甘延壽 、副校尉 陳湯 發(fā)戊己校尉 西域 諸國兵至 康居 ,誅滅 郅支單于 ?!币嗍》Q“ 戊己 ”。梁書·諸夷傳·西北諸戎:“ 晉氏 平 吳 以后,少獲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諸國亦未賓從也。” 唐 楊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車師 舊國,俯枕前廷;戊己遺墟,斜連后壁?!?/div>
《漢語大詞典》:群帝
道家謂五方之帝。 唐 杜甫 《玉臺觀》詩:“宮闕通羣帝,乾坤到十洲?!?仇兆鰲 注:“道書:天有羣帝,而大帝最尊。羣帝,五方之帝也?!?/div>
分類:道家五方
《漢語大詞典》:五華(五華)
(1).五色仙花。 南朝 宋 鮑照 《芙蓉賦》:“冠五華於仙草,超四照於靈木。”
(2).謂五色光華。 明 陶宗儀 《元氏掖庭記》:“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色?!?br />(3).道教謂五方之氣。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上有:“灌溉五華植靈根,七液洞流衝臚間。” 務(wù)成子 注:“五華者,五方之英華,即氣也?!眳⒁姟?五氣 ”。
《漢語大詞典》:五氣(五氣)
(1).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周禮·天官·疾醫(yī)》:“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鄭玄 注:“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
(2).五行之氣,五方之氣。鹖冠子·度萬:“五氣失端,四時不成?!?span id="ayi5e6d" class="book">《史記·五帝本紀(jì)》:“ 軒轅 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裴骃 集解引 王肅 曰:“五行之氣?!?北周 庾信 《配帝舞》:“四時咸一德,五氣或同論?!?br />(3).中醫(yī)謂寒、暑、燥、濕、風(fēng)五氣。《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span id="kzw6zwt"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于五藏?!弊ⅲ骸疤煲燥L(fēng)、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br />(4).五種情感。逸周書·官人:“民有五氣:喜、怒、欲、懼、憂……五氣誠於中,發(fā)形於外,民情不可隱也?!?/div>
《漢語大詞典》:五氣(五氣)
(1).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周禮·天官·疾醫(yī)》:“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 鄭玄 注:“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br />(2).五行之氣,五方之氣。鹖冠子·度萬:“五氣失端,四時不成?!?span id="gvb5i41" class="book">《史記·五帝本紀(jì)》:“ 軒轅 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裴骃 集解引 王肅 曰:“五行之氣?!?北周 庾信 《配帝舞》:“四時咸一德,五氣或同論。”
(3).中醫(yī)謂寒、暑、燥、濕、風(fēng)五氣。《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span id="fznt65d"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于五藏?!弊ⅲ骸疤煲燥L(fēng)、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br />(4).五種情感。逸周書·官人:“民有五氣:喜、怒、欲、懼、憂……五氣誠於中,發(fā)形於外,民情不可隱也。”
《國語辭典》:太皞  拼音:tài hào
帝號。即伏羲氏?!队讓W(xué)瓊林。卷首。歷代帝王紀(jì)》:「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故風(fēng)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在位百五十年?!挂沧鳌柑弧?。
《漢語大詞典》:五精
(1).中醫(yī)學(xué)名詞。指心、肺、肝、脾、腎五臟的精氣。《素問·宣明五氣論》:“五精所并,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并於脾則畏,并於腎則恐?!?br />(2).五方之星。文選·張衡〈東京賦〉:“辨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薛綜 注:“五精,五方星也?!?唐 張說 《喜雨賦》之一:“乃潔齋壇墠,五精是祠?!?明 劉基 《天說下》:“三光盪摩,五精亂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