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wàn)典故,50萬(wàn)詞匯、2萬(wàn)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yǔ)大詞典》:五神
(1).五臟之靈氣。《老子》“谷神不死” 漢 河上公 注:“神,謂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2).指五臟。 宋 范仲淹 《謝賜鳳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煩?!?br />(3).指五帝。《漢書·禮樂(lè)志》:“五神相,包四鄰,土地廣,揚(yáng)浮云?!?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五帝為 太一 相也。”參見(jiàn)“ 五帝 ”。
(4).五德。 唐 柳宗元 《沛國(guó)漢原廟銘序》:“五神環(huán)運(yùn),炎德復(fù)起?!?孫汝聽(tīng) 注:“五神,五德也?!眳⒁?jiàn)“ 五德 ”。
(5).五方之神,指 勾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亦稱五行之神。《淮南子·要略訓(xùn)》:“順時(shí)運(yùn)之應(yīng),法五神之常?!?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禮志上》:“ 勾芒 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 鄭玄 説,宜配食于庭?!?南朝 梁簡(jiǎn)文帝 《吳興楚王神廟碑》:“昔者 武王 詢於 太公 ,五神之禮正?!?/div>
《國(guó)語(yǔ)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國(guó)上古傳說(shuō)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傳說(shuō),故說(shuō)法不盡相同,較主要者為:(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妒酚?。卷一。五帝本紀(jì)》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2)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2.東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顓頊、黃帝。《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jié)h。鄭玄。注:「五帝:蒼曰靈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紀(jì),顓頊?zhǔn)逞??!埂冻o。屈原。九章。惜誦》:「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與向服。」?jié)h。王逸。注:「五帝謂五方神也,東方為太白皞,南方為炎帝,西方為少昊,北方為顓頊,中央為黃帝。」
《國(guó)語(yǔ)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時(shí)陰陽(yáng)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為帝王嬗代之應(yīng),其說(shuō)尤盛于秦漢間?!妒酚洝>砭帕?。張丞相列傳》:「推五德之運(yùn),以為漢當(dāng)水德之時(shí),尚黑如故。」?jié)h。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br />2.玉有五德。即仁、智、義、禮、信五德?!抖Y記。聘義》:「溫潤(rùn)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dá),信也?!?br />3.雞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俄n詩(shī)外傳》卷二:「君獨(dú)不見(jiàn),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shí),信也。雞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漢語(yǔ)大詞典》:迎夏
(1).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應(yīng),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迎接夏季到來(lái)。禮記·月令:“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鄭玄 注:“迎夏,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南朝 梁 劉孝威 《行幸甘泉宮歌》:“ 漢 家迎夏畢,避暑 甘泉宮 。” 唐 劉禹錫 《翠微寺有感》詩(shī):“朱旗迎夏畢,涼軒避暑來(lái)?!?br />(2).指每逢夏日。 漢 張衡 《應(yīng)閑》:“夫玄龍,迎夏則凌云而奮鱗,樂(lè)時(shí)也;涉冬則淈泥而潛蟠,避害也?!?/div>
《漢語(yǔ)大詞典》:中五
指五行中的土運(yùn)。舊時(shí)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屬土,故稱。 唐 蘇鶚 杜陽(yáng)雜編卷上:“是夜夢(mèng)黃衣童子歌於帳前曰:‘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可奈何?!懙暇哐云鋲?mèng),侍臣咸稱土運(yùn)當(dāng)王,敵虜破滅之兆也?!?/div>
《漢語(yǔ)大詞典》:五達(dá)(五達(dá))
(1).通達(dá)五方的大路。爾雅·釋宮:“五達(dá)謂之康,六達(dá)謂之莊?!?br />(2).泛指四通八達(dá)的大路。 南朝 宋 謝莊 《送神歌》:“開九重,肅五達(dá)?!?唐 權(quán)德輿 《廣陵詩(shī)》:“八方稱輻湊,五達(dá)如砥平?!?唐 劉禹錫 《劉氏集略說(shuō)》:“五達(dá)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涼而甘,所處之勢(shì)然也?!?/div>
《漢語(yǔ)大詞典》:雍畤
古代祭五方天帝的祭壇。后漢書·馮衍傳下:“陟 雍 畤而消搖兮,超 略陽(yáng) 而不反?!?李賢 注:“ 雍 ,縣名,屬 右扶風(fēng) ,故城在今 岐州 雍縣 南。畤者止也,神靈之所止也?!?唐 唐彥謙 《岐王宅》詩(shī):“云低 雍 畤祈年去,雨細(xì) 長(zhǎng)揚(yáng) 縱獵歸?!?/div>
《漢語(yǔ)大詞典》:熛怒
(1).火盛貌。《詩(shī)·小雅·正月》“燎之方揚(yáng)” 漢 鄭玄 箋:“火田為燎,燎之方盛之時(shí),炎熾熛怒,寧有能滅息之者!”隋書·禮儀志二:“夏迎 赤熛怒 者,火色熛怒,其靈炎至明盛也。”
(2).引申為熱盛。 元 王惲 《苦熱嘆四十韻》:“今年六月中,荼毒逾往歲。金晶才始狀,熛怒勢(shì)此鋭?!?br />(3).風(fēng)迅猛貌。文選·宋玉〈風(fēng)賦〉:“飄忽淜滂,激颺熛怒?!?李善 注:“熛怒,如熛之聲。” 清 吳偉業(yè) 《八風(fēng)詩(shī)》之七:“ 飛廉 熛怒向人間, 徐福 求仙恨未還。”
(4). 赤熛怒 的省稱。古謂五方帝之一,指南方赤帝,司夏。 金 王琢 《癸酉歲大熱》詩(shī):“手搖斗柄酌炎海,力逐 熛怒 乘離宮?!?清 唐孫華 《酷暑次日忽大風(fēng)雨》詩(shī):“直疑 招矩 戰(zhàn) 熛怒 ,乾坤震動(dòng)驚雷硠?!?/div>
《漢語(yǔ)大詞典》:火帝
(1).古代所謂五方天帝之一的 赤帝 ,掌南方,司火,司夏。 隋 李播《周天大象賦》:“粵若熒惑, 火帝 之精。” 宋 朱弁 《予以氣海不能熟生暖冷用火攻之策灼艾二百壯吟呻得詩(shī)二十韻》:“ 火帝 恩光異,炎官績(jī)用奇?!?明 唐順之 《午日庭宴》詩(shī):“南薰應(yīng)律轉(zhuǎn)朱旗, 火帝 乘離錦席披?!?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六府非六天名說(shuō):“南方 赤帝 赤熛怒 ,火帝也?!?br />(2).相傳遠(yuǎn)古時(shí)代五帝之一的 炎帝 。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jìn)梁元帝表》:“云師 火帝 ,非無(wú)戰(zhàn)陣之風(fēng); 堯 誓 湯 征,咸用干戈之道。” 吳兆宜 注引《三皇本紀(jì)》:“ 炎帝 神農(nóng)氏 以火德王,故曰 炎帝 ,以火名官?!?南朝 梁 周興嗣 《千字文》:“龍師火帝,鳥官人皇?!?/div>
《漢語(yǔ)大詞典》:迎冬
(1).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冬與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天子率百官出北郊祭 黑帝 ,迎接冬日到來(lái)。禮記·月令:“﹝孟冬之月﹞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鄭玄 注:“迎冬者,祭 黑帝 葉光紀(jì) 於北郊之兆也?!?span id="dohrbhr" class="book">《后漢書·祭祀志中》:“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 黑帝 玄冥 ,車旗服飾皆黑?!?br />(2).猶入冬。 唐 李商隱 《陳后宮》詩(shī):“侵夜鸞開鏡,迎冬雉獻(xiàn)裘?!?/div>
《漢語(yǔ)大詞典》:五衢
(1).通五方的大路。管子·臣乘馬:“今君立扶臺(tái),五衢之眾皆作?!?唐 權(quán)德輿 《放歌行》:“雙闕煙云遙靄靄,五衢車馬亂紛紛?!?唐 崔峒 《送張芬東歸》詩(shī):“喧喧五衢上,鞍馬自驅(qū)馳?!?br />(2).謂枝杈五出。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 少室 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郭璞 注:“言樹枝交錯(cuò),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南朝 梁 簡(jiǎn)文帝 《相宮寺碑》:“雪山忍辱之草,天宮陁樹之花,四照芬吐,五衢異色。”
《漢語(yǔ)大詞典》:火位
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與五方相配,火為南方。 漢 王充 論衡·難歲:“夏氣熱,火也,火位在南方。” 隋 蕭吉 五行大義卷二:“丙得金氣,故金胎於火卿,生火位?!?/div>
《漢語(yǔ)大詞典》:黃靈(黃靈)
(1).指 黃帝 。文選·張衡〈思玄賦〉:“ 黃靈 詹而訪命兮,摎天道其焉如?!迸f注:“ 黃靈 , 黃帝 也?!?宋 范仲淹 《明堂賦》:“粵自蒼牙開極, 黃靈 耀德。巢穴以革,棟宇以植?!?br />(2).五方中央神名,即地神名。漢書·郊祀志下:“中央帝 黃靈 。”后漢書·祭祀志中:“先立秋十八日,迎 黃靈 于中兆,祭 黃帝 后土 ?!?李賢 注引《月令章句》:“去邑五里,因土數(shù)也?!?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臣聞鵬霄上廓,瓊都開 紫帝 之庭,鱉紀(jì)下奠,珍野闢 黃靈 之館?!?/div>
《國(guó)語(yǔ)辭典》:水位  拼音:shuǐ wèi
江、河、湖泊、海洋、水庫(kù)等水面的高度。
《漢語(yǔ)大詞典》:五民
(1).指褊急之民、狠剛之民、怠惰之民、費(fèi)資之民、巧諛惡心之民。《商君書·墾令》:“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鬭,很剛之民不訟,怠惰之民不游,費(fèi)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wú)變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內(nèi),則草必墾矣?!?br />(2).指詩(shī)談?wù)f之士、處士、勇土、技藝之士、商賈之士。《商君書·算地》:“事詩(shī)、談?wù)h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事處士,則民遠(yuǎn)而非其上;事勇士,則民競(jìng)而輕其禁;技藝之士用,則民剽而易徙;商賈之士佚且利,則民緣而議其上。故五民加于國(guó)用,則田荒而兵弱?!?br />(3).指士、農(nóng)、商、工、賈。亦泛指五方之民。史記·貨殖列傳:“ 臨菑 亦海 岱 之間一都會(huì)也……其中具五民?!?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士、農(nóng)、商、工、賈也?!币?如淳 曰:“游子樂(lè)其俗不復(fù)歸,故有五方之民?!?span id="rbleblr" class="book">《宋書·符瑞志下》:“四海既穆、五民樂(lè)業(yè)?!?br />(4).指士、農(nóng)、工、商賈、兵。宋史·王禹偁傳:“自 秦 以來(lái),戰(zhàn)士不服農(nóng)業(yè),是四民之外又生一民……佛法流入中國(guó),度人修寺,歷代增加。不蠶而衣,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為六矣?!?/div>
《漢語(yǔ)大詞典》:庚壬
西北方。庚、壬在五方中分別屬西、北方。 宋 蘇轍 《卜居賦》:“昔先君相 彭 眉 之間,為歸全之宅,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div>
《國(guó)語(yǔ)辭典》:玄社  拼音:xuán shè
用以代表北方土地的黑色泥土。古代以五色土封諸侯,封于東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黃土。土外包以白茅,立社祭祀。故稱受封的黑土為「玄社」?!妒酚?。卷六○。三王世家》:「小子旦,受茲玄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guó)家,封于北土,世為漢藩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