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5詞典 5分類詞匯 110
《國語辭典》:緬甸聯(lián)邦(緬甸聯(lián)邦)  拼音:miǎn diàn lián bāng
Union of Myanmar
國名。在亞洲東南部,東界寮國、泰國及中國的云南省,西南瀕安達曼海,西臨孟加拉灣,西北界孟加拉與印度。面積六十七萬六千五百五十二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千二百一十萬。首都為奈比多(Nay Pai Taw)。主要語言為緬甸語、英語。西元一九三七年脫離印度并獲自治權(quán),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緬甸獨立,一九七四年一月改為緬甸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七月改國名為緬甸聯(lián)邦。國慶日訂于一月四日。幣制為Kyat。
《國語辭典》:馬來半島(馬來半島)  拼音:mǎ lái bàn dǎo
Malay Peninsula
半島名。位于亞洲最南端,隔離印度洋及中國海。面積約十八萬平方公里,最窄的克拉地峽僅五十公里寬。屬于熱帶雨林分布區(qū),礦產(chǎn)資源豐富。
《國語辭典》:黑克索斯  拼音:hēi kè suǒ sī
Hyksos
自亞洲進入埃及的古代游牧民族。約于西元前一六七四年占領埃及北部,定都阿瓦利斯,在第十五王朝期間進行了一百多年的統(tǒng)治。一方面吸收埃及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將馬、戰(zhàn)車、排弓、改良的戰(zhàn)斧和先進的防御工程技術(shù)傳入埃及。也譯作「海克索斯」、「西克索」、「喜克索」。
《國語辭典》:寒帶氣候(寒帶氣候)  拼音:hán dài qì hòu
終年寒冷的極地地區(qū)的氣候。分布在亞洲、北美大陸極圈以北等高緯度地區(qū),可分為苔原、永凍氣候二大類型。
《國語辭典》:印度共和國(印度共和國)  拼音:yìn dù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India
國名。位于亞洲南部,介于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之間,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舊稱為「天竺」、「身毒」。面積三百二十八萬七千五百九十平方公里,人口約八億五千九百二十萬。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人民信仰的宗教有印度教、基督教、錫克教及伊斯蘭教。主要語言為北印度語、英語。原為英國殖民地,西元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在甘地的領導下,正式脫離英國獨立。國慶日訂于一月二十六日。幣制為Indian Rupee。簡稱為「印度」。
《國語辭典》:興都庫什山(興都庫什山)  拼音:xīng dū kù shí shān
Hindu Kush Range
山脈名。是亞洲帕米爾高原六大山脈之一。長約一千六百公里,自帕米爾高原向西,起伏于喀什米爾之北,再向西南延伸至阿富汗。山間河谷的山口自古為軍事重地和交通要道,有煤、石油等礦產(chǎn)。
《國語辭典》:亞拉拉特山(亞拉拉特山)  拼音:yà lā lā tè shān
Ararat moutain
山名。位亞洲西部,綿亙于土耳其、亞美尼亞、伊朗三國境內(nèi)。傳說為諾亞方舟登陸處,附近的亞拉斯谷即是伊甸園。
《國語辭典》:巴曼得海峽(巴曼得海峽)  拼音:bā màn dé hǎi xiá
Babel-Mandeb Straits
海峽名。位于亞洲阿拉伯半島與非洲索馬利蘭之間,為出入紅海的要沖,近海處多暗礁,形勢奇險。
《國語辭典》:阿拉伯聯(lián)合大公國(阿拉伯聯(lián)合大公國)  拼音:ā lā bó lián hé dà gōng guó
United Arab Emirates
國名。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上。面積七萬七千七百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八十萬。首都為阿布達比(Abu Dhabi)。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原接受英國保護,于西元一九七一年獨立。國慶日為十二月二日。幣制為Dirhams。
《國語辭典》: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拼音:shā wū dì à lā bó wáng guó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國名。位于亞洲西南部,占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面積二百二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四百五十萬。首都為利雅德(Riyadh)。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于西元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日獨立,國慶日為九月二十三日。幣制為Riyal。簡稱為「沙烏地阿拉伯」。
《國語辭典》: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拼音:yī lǎng yī sī lán gòng hé guó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國名。位于亞洲西南部。北界前蘇聯(lián),南臨波斯灣及阿曼灣,東鄰阿富汗與巴基斯坦,西連伊拉克和土耳其。面積約一百六十四萬八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五千五百萬。首都為德黑蘭(Tehran)。以波斯語(Farsi)為主要語言,屬伊斯蘭什葉派,古稱波斯國。西元一九二五年建立巴勒維王朝,一九三五年改國名伊朗。國慶日訂為二月十一日。幣制為Euro。盛產(chǎn)石油,椰棗則是有名的特產(chǎn)。簡稱為「伊朗」。
《國語辭典》: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拼音:yìn dù ní xī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Indonesia
國名。位于亞洲東南部,介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面積二百零二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億八千萬。首都為雅加達(Jakarta)。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印尼語、英語。原為荷蘭殖民地,于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七日獨立,所以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Rupiah。簡稱為「印度尼西亞」、「印尼」。
《國語辭典》:約旦哈希米王國(約旦哈希米王國)  拼音:yuē dàn hā xī mǐ wáng guó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國名。位于亞洲西部。面積九萬一千平方公里(不含西岸面積),人口約三百五十萬。首都安曼(Amman)。人民多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英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為奧圖曼帝國的一部分,西元一九一五年阿拉伯漢志酋長取得英國支持,擁兵反抗土耳其,攻占外約旦、敘利亞、伊拉克等地,成立臨時自治政府。一九二○年,外約旦劃入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區(qū)內(nèi)。一九二一年,英國允今王胡笙祖父入主外約旦,受英國保護,直到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始正式宣告獨立,所以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Jordan Dinar。簡稱為「約旦」。
《國語辭典》: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拼音:bā jī sī tǎn yī sī lán gòng hé guó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國名。位于亞洲南部,西接伊朗,北連阿富汗和前蘇聯(lián),東北鄰中國,東和東南接印度,南瀕阿拉伯海。面積八十萬三千九百四十三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億九千五百六十七萬。首都為伊斯蘭瑪巴德(Islamabad)。人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方言混雜,主要語言為烏爾都語、旁遮普語。西元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根據(jù)印度獨立法案,脫離印度獨立。屬地原分為東巴與西巴,后因與印度長期交戰(zhàn),以致一九七一年東巴獨立成為孟加拉國。三月二十三日為國慶日。幣制單位為Pakistan Rupee。簡稱為「巴基斯坦」。
《國語辭典》: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拼音:xù lì yà ā lā bó gòng hé guó
Syrian Arab Republic
國名。位于亞洲西部,西臨地中海。面積十八萬五千一百八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二百五十萬。首都為大馬士革(Damascus)。人民多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西元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七日獨立,訂四月十七日為國慶日。幣制為Syrian pound。簡稱為「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