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5詞典 5分類詞匯 110
《國語辭典》:黎巴嫩共和國(黎巴嫩共和國)  拼音:lí bā nèn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Lebanon
國名。位于亞洲西部,面臨地中海,面積一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二百多萬。首都貝魯特(Beirut)。人民多信仰基督教、回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法語。原為法國委任統(tǒng)治地,于西元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獨(dú)立,所以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Lebanese Pound。簡稱為「黎巴嫩」。
《國語辭典》:柬埔寨民主國(柬埔寨民主國)  拼音:jiǎn pǔ zhài mín zhǔ guó
Democratic Kampuchea
國名。位于亞洲中南半島東南部,面積十八萬一千平方公里,人口約八百四十萬。首都為金邊(Phnom Penh)。語言以高棉語、法語為主,信仰小乘佛教。柬埔寨古稱為「吉蔑」、「高棉」,自西元一世紀(jì)Funan王朝至十三世紀(jì)最為昌盛,一九五五年三月脫離法國保護(hù),十一月九日正式獨(dú)立。一九七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改國名為「柬埔寨民主共和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越南攻入金邊,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但不為聯(lián)合國所承認(rèn)。幣制為Riel。
《國語辭典》:美索不達(dá)米亞(美索不達(dá)米亞)  拼音:měi suǒ bù dá mǐ yà
Mesopotamia
地名。在亞洲幼發(fā)拉底、底格里斯兩河之間。北至小亞細(xì)亞,南至波斯灣,系上古巴比倫及亞述建國之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屬土耳其,戰(zhàn)后巴黎和會委托英國代管,西元一九三二年獨(dú)立,稱為伊拉克王國,一九五八年七月革命后,改建共和國,稱為伊拉克共和國。也稱為「肥沃月灣」。
《國語辭典》:廣東住血吸蟲(廣東住血吸蟲)  拼音:guǎng dōng zhù xiě xī chóng
動物名。一種寄生蟲。主要流行于亞洲地區(qū)。蟲卵或幼蟲隨著未煮或未熟的蝸牛肉侵入人體。感染一至二個月,進(jìn)入產(chǎn)卵期,每日產(chǎn)卵在三千顆以上,會引起病人強(qiáng)烈的免疫反應(yīng),出現(xiàn)忽冷忽熱、咳嗽、關(guān)節(jié)痛、淋巴腺腫、肝腫大、腹瀉、便血等癥狀。
《國語辭典》:菲律賓共和國(菲律賓共和國)  拼音:fēi lǜ bīn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國名。位于亞洲東南部,介于太平洋與南海之間,面積三十萬平方公里,人口約六千三百萬,華僑人口一百萬,首都為馬尼拉市(Manila)。居民多信仰天主教,以菲律賓語、英語為主要語言。于西元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獨(dú)立,國慶日訂為六月十二日,幣制為Peso。
《國語辭典》:伊拉克共和國(伊拉克共和國)  拼音:yī lā kè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Iraq
國名。位于亞洲西部。面積約四十三萬四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八百八十萬。首都為巴格達(dá)(Baghdad),人民多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庫德語。本為奧圖曼帝國之一部分,一次大戰(zhàn)后歸英國代管,西元一九三二年獨(dú)立,訂七月十七日為國慶日。幣制為Iraqi dinar。簡稱為「伊拉克」。
《國語辭典》:阿富汗伊斯蘭國(阿富汗伊斯蘭國)  拼音:ā fù hàn yī sī lán guó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國名。在亞洲西部。東鄰巴基斯坦,西界伊朗,東北與中國為界,面積六十五萬七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五百八十一萬。首都為喀布爾(Kabul)。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帕士頓語及波斯語。原為英國保護(hù)國,一九一九年獨(dú)立,一九七三年政變后改制為共和國,成立阿富汗共和國,今則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國。國慶日為四月二十七日。幣制為Afghani。簡稱為「阿富汗」。
《國語辭典》:小亞細(xì)亞(小亞細(xì)亞)  拼音:xiǎo yà xì yà
Asia Minor
半島名。在亞洲最西部,為土耳其的一部分,介于黑海、愛琴海與地中海之間,地勢多山,氣候溫和,畜牧業(yè)發(fā)達(dá),所產(chǎn)安哥拉羊毛,質(zhì)佳毛長,為著名的毛料。
《國語辭典》:亞述帝國(亞述帝國)  拼音:yà shù dì guó
國名。位于亞洲西部,美索不達(dá)米亞北部。在西元前八世紀(jì)中葉至七世紀(jì)后期,將埃及到波斯灣的大部分近東地區(qū)合并統(tǒng)一,而建立的大帝國,首都是尼尼微城(Nineveh)。
《國語辭典》:中南半島(中南半島)  拼音:zhōng nán bàn dǎo
半島名。位于亞洲東南部,西瀕印度洋,東瀕南海。包括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的西馬地區(qū)及新加坡、寮國、緬甸等。地勢大體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大部分屬熱帶季風(fēng)氣候,多熱帶雨林及季風(fēng)落葉林,盛產(chǎn)柚木。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昭披耶河及湄公河等。盛產(chǎn)稻米、玉米、油棕、橡樛、椰子等;礦產(chǎn)則有錫、鎢、石油等。舊稱為「印度支那」。
《國語辭典》:伊朗高原  拼音:yī lǎng gāo yuán
位于亞洲西部的盆狀高原。高度為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面積約二百七十萬平方公里。內(nèi)部氣候乾燥,沙漠廣布,居民以畜牧為主。山麓地帶利用坎井取水,有灌溉農(nóng)業(yè)。石油、天然氣藏量豐富。今分屬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
《國語辭典》:印度半島(印度半島)  拼音:yìn dù bàn dǎo
Indian Peninsula
半島名。位于亞洲大陸南部,介于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之間,為世界第二大半島。
《國語辭典》:印歐語系(印歐語系)  拼音:yìn ōu yǔ xì
世界主要語系之一。分布在歐洲、亞洲、美洲等地區(qū),包括印度、伊朗、希臘、日耳曼、拉丁、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等語族。印歐語言本屬同一語系,有共用的基本詞匯及共同語音交替模式,后分化成各種語言。
《國語辭典》:北葉門(北葉門)  拼音:běi yè mén
North Yemen
國名。位于亞洲阿拉伯半島的南方,原名為「葉門阿拉伯共和國」。西元一九九○年與南葉門合并為「葉門共和國」。
《國語辭典》:亞裔(亞裔)  拼音:yà yì
亞洲人的后代子孫。如:「這位備受國際矚目的美國科學(xué)家以身為亞裔為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