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離魂(離魂)
(1).指遠(yuǎn)游他鄉(xiāng)的旅人。 前蜀 韋莊 《家叔南游卻歸因獻(xiàn)賀》詩:“旅夢遠(yuǎn)依 湘水 闊,離魂空伴 越 禽飛?!?明 劉基 《正月十五夜燈花大開作》詩:“漫沽濁酒餉離魂,豈必忘憂惟樹萱?!?清 納蘭性德 《浣溪沙》詞:“春色已看濃似酒,歸期安得信如潮,離魂入夜倩誰招?”
(2).指游子的思緒。 宋 柳永 《滿江紅》詞之四:“兩兩棲禽歸去急,對人相并聲相喚。似笑我、獨(dú)自向長途,離魂亂?!?span id="budy2ek" class="book">《花月痕》第八回:“卅年聚散總關(guān)情,銷盡離魂是此行!去日苦多來日少,春風(fēng)凄切子規(guī)聲?!?br />(3).脫離軀體的靈魂。 宋 姜夔 《踏莎行》詞:“別后書辭,別時針錢,離魂暗逐郎行遠(yuǎn)?!?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然所見者,人耶鬼耶?抑離魂耶?則不可知矣?!?/div>
《國語辭典》:客居  拼音:kè jū
作客異鄉(xiāng)?!妒酚洝>砭哦;搓幒顐鳌罚骸笣h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zhàn)而降也?!埂段拿餍∈贰返诙寤兀骸刚强途訜o聊,悶悶不樂?!?/div>
《漢語大詞典》:旅魂
(1).猶旅情。 唐 杜甫 《夜》詩:“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dú)夜旅魂驚?!?唐 戴叔倫 《柳花歌送客往桂陽》詩:“定知別后消散盡,卻憶今朝傷旅魂?!?明 劉基 《漫興》詩:“多事池邊促織兒,聲聲哀怨旅魂知?!?br />(2).客死他鄉(xiāng)者的鬼魂。 唐 黃滔 《經(jīng)安州感故鄭郎中》詩之二:“旅魂頻此歸來否,千載云山屬一游。” 清 朱茂暉 《哭譚禮部元孩》詩:“旅魂招未得,何處望鄉(xiāng)關(guān)?!?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石唯庵殘稿:“我亦親恩矢報者,白云天遠(yuǎn)旅魂孤。”
《國語辭典》:寓公  拼音:yù gōng
1.亡國后寄居他國的諸侯貴族。《禮記。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br />2.寄寓國外的有錢人。如:「他把家產(chǎn)變賣后,移民國外去當(dāng)寓公。」
《國語辭典》:流寓  拼音:liú yù
遷居他鄉(xiāng)。《周書。卷四一。列傳。庾信》:「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埂都t樓夢》第五七回:「林家真沒了人了,縱有也是極遠(yuǎn)的族中,也都不在蘇州住,各省流寓不定?!?/div>
《國語辭典》:寄居  拼音:jì jū
暫時寓居?!稘h書。卷四五。息夫躬傳》:「躬?dú)w國,未有第宅,寄居丘亭?!埂稌x書。卷八○。王羲之傳》:「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也作「寄寓」。
《漢語大詞典》:寄居官
指本為朝廷官員,而今返里家居的人。亦稱“ 寄居官員 ”。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稱謂:“寄居官,又名私居官。不以客居及本貫土著,皆謂之私居、寄居。其義蓋有官者,本朝廷仕宦也?!?span id="m7u2828" class="book">《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潭州 也有幾個寄居官員,見 崔寧 是行在待詔,日逐也有生活得做?!?/div>
《漢語大詞典》:越客
作客他鄉(xiāng)的 越 人。多泛指異鄉(xiāng)客居者。 南朝 宋 顏延之 《寒蟬賦》:“ 越 客發(fā)度 漳 之歌, 代 馬懷首 燕 之信?!?唐 劉長卿 《七里灘重送嚴(yán)維》詩:“秋江渺渺水空波, 越 客孤舟欲榜歌?!?唐 賈島 《憶吳處士》詩:“夜半 長安 雨,燈前 越 客吟?!?/div>
《國語辭典》:僑居(僑居)  拼音:qiáo jū
1.寄居異地。唐。薛能 閒題詩:「八年藩翰似僑居,只此誰知報玉除?!埂毒劳ㄑ?。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他意欲僑居蘇杭,流連山水。」也作「僑寓」。
2.在國外居住。如:「他僑居海外多年,仍心向祖國?!?/div>
《高級漢語詞典》:羈宦
旅居外地任官
《國語辭典》:客死  拼音:kè sǐ
死于外鄉(xiāng)?!妒酚?。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埂杜f唐書。卷一四二。李寶臣傳》:「歷兗、淄、濟(jì)、淮四州刺史,竟客死東平?!?/div>
《國語辭典》:旅游(旅遊)  拼音:lǚ yóu
旅行游覽。如:「此次到歐洲旅游,收穫良多?!?/div>
《漢語大詞典》:征客
指作客他鄉(xiāng)的人。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倡樓驚別怨,征客動愁心。” 唐 沈佺期 《隴頭水》詩:“征客重回首,肝腸空自憐?!?唐 李白 《秋思》詩:“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div>
《漢語大詞典》:流殍
(1).災(zāi)民流亡而餓死。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四年:“農(nóng)家歲兇則死於流殍,歲豐則傷於穀賤,豐兇皆病者,惟農(nóng)家為然?!?宋 蘇軾 《答漕使啟》:“承宣帝澤,民忘流殍之災(zāi)。”
(2).指流亡他鄉(xiāng)的饑民。新唐書·李棲筠傳:“ 蘇州 豪士 方清 因歲兇誘流殍為盜,積數(shù)萬?!?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 明道 中, 江 淮 薦饑,乃命 王隨 為安撫使。 隨 素?zé)o才術(shù),不能拯傷救敝,以活流殍。”
《漢語大詞典》:孤寄
(1).猶托孤。漢書·元后傳:“﹝ 安陽侯 ﹞ 舜 既見,太后知其為 莽 求璽,怒駡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 漢 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以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fù)顧恩義?!?顏師古 注:“孤寄,言以孤寄託之?!?br />(2).獨(dú)身寄居他鄉(xiāng)。 清 納蘭性德 《金縷曲·寄梁汾》詞:“別來我亦傷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壯懷都廢。”
《漢語大詞典》:雞黍約(雞黍約)
東漢 范式 在他鄉(xiāng)與其至友 張劭 約定,兩年后當(dāng)赴 劭 家相會。 劭 歸告其母,請屆時設(shè)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相信之審邪?” 劭 謂 式 信士,必不乖違。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對飲,盡歡而別。事見《后漢書·獨(dú)行傳·范式》。后以“雞黍約”為友誼深長、聚會守信之典。 唐 唐彥謙 《道中逢故人》詩:“良會若同雞黍約,暫時不放酒杯空。” 宋 蘇軾 《送沉逵赴廣南》詩:“君歸赴我雞黍約,買田筑室從今始。” 清 吳蔚光 《瑣窗寒·暮秋》詞:“待小春,開了山梅,重尋雞黍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