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佛七  拼音:fó qī
中國佛教凈土宗的修行方法。一群修行凈土法門的佛教徒,于七日之中專心念佛、拜佛,以愿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的修行法。或稱「打念佛七」、「打凈七」。
《漢語大詞典》:趺蓮(趺蓮)
即蓮座。佛教徒打坐修行的座子四周綴有蓮花,故名。借指修行。 明 湯顯祖 《讀四十二章經》詩:“都拚刼盡趺蓮里,直是中華遇佛難。”
《漢語大詞典》:破獄(破獄)
(1).打開地獄,拯救亡靈。佛教徒做的一種法事。紅樓夢第十四回:“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 閻君 ,拘都鬼,延請 地藏王 ,開金橋,引幢旛。”
(2).謂囚犯越獄脫逃。
《漢語大詞典》:尼師壇(尼師壇)
亦作“ 尼師但那 ”。 梵語音譯。佛教徒所說六物之一。即隨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臥具。 唐 張希復 《詠宣律和尚袈裟》:“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時不鎮(zhèn)尼師壇?!?span id="p2xd7bs" class="book">《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尼師壇,或尼師但那,此名坐具?;蛟齐S坐衣?!?/div>
《國語辭典》:八無暇(八無暇)  拼音:bā wú xiá
佛教用語。指佛教徒八種難以入道的狀況。參見「八難」條。
《漢語大詞典》:焚頂(焚頂)
(1).焚香頂禮。鏡花緣第四五回:“倘脫火坑,情愿身入空門,一世焚頂。”
(2).佛教徒焚灼頭頂。表示虔誠奉佛。 唐 韓愈 《論佛骨表》:“焚頂燒指,百十為羣?!?/div>
《漢語大詞典》:法祀
佛教徒舉行的祭祀儀式。 唐 道宣 《〈福田論〉后記》:“明日,設大齋法祀?!?/div>
《漢語大詞典》:關戒(關戒)
謂佛教徒坐關守戒。借指佛教的戒律。 唐 范攄 云溪友議卷三:“又於 曹溪 探 擇氏 關戒,遂披僧服焉?!?/div>
《國語辭典》:講經文(講經文)  拼音:jiǎng jīng wén
唐代俗講的話本,大抵分散文和韻語二部分。內容多以敷演全經為主,摘述一段故事的較少。末尾總以「某某某某唱將來」的格式結尾。是俗講話本的正宗。
《國語辭典》:灼背燒頂(灼背燒頂)  拼音:zhuó bèi shāo dǐng
以香燒炙背脊、頭頂?!端问?。卷四五六。孝義傳。朱壽昌傳》:「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力所可致,無不為者?!?/div>
《漢語大詞典》:灼臂落發(fā)(灼臂落髮)
燒炙手臂,剃去頭發(fā)。佛教徒表示自我懺悔的一種方式。宋史·蔡襄傳:“ 開寳 浮圖災,下有舊瘞佛舍利,詔取以入,宮人多灼臂落髮者。”
《漢語大詞典》:脅不沾席(脅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語本 波栗濕縛尊者 ( 脅尊者 )勤修苦行,終不以脅至席的故事。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明 宋濂 《桐江大師行業(yè)碑銘》:“師益加奮勵,脅不沾席者數載,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辯惑者,無一髮遺憾?!?/div>
《國語辭典》:念佛三昧  拼音:niàn fó sān mèi
佛教徒經由專心念佛所產生的一種定境。在此定境中,可見到佛現(xiàn)在其前。
《國語辭典》:面壁坐禪(面壁坐禪)  拼音:miàn bì zuò chán
佛教徒每天在一定時間面壁靜坐,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恬靜自在,修禪悟道的情形。
《國語辭典》:舍身求法(舍身求法)  拼音:shě shēn qiú fǎ
本指佛教徒犧牲己身求取佛法。后泛指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