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佛果
五辛
本生
信士
五見
塵界
曼殊
金毛
受戒
宿業(yè)
二教
仁祠
真言
真身
中觀
《國語辭典》:佛果  拼音:fó guǒ
佛的果位。隋。煬帝〈天臺設齋愿文〉:「下度眾生,上求佛果?!?/div>
《漢語大詞典》:五辛
(1).五種辛味的蔬菜,也稱五葷。佛教僧侶按戒律不許吃五辛。翻譯名義集·什物:“葷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葷,薑芥是也;是葷復是辛,五辛是也。《梵綱》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蔥,二薤、三韮,四蒜,五興蕖?!?清 趙翼 《素食歌》:“古人齋食但忌葷,所謂葷者乃五辛,后人誤以指腥血,蔥薤羊豕遂不分?!?白炎 《游仙》詩:“六甲靈飛驅(qū)虎豹,五辛珍脯擘麒麟?!?br />(2).指五辛菜。 唐 薛能 《除夜作》詩:“茜斾猶雙節(jié),雕盤又五辛?!?清 孫枝蔚 《除夕和東坡韻·餽歲》:“一歲忽已周,五辛貴相佐?!眳⒁姟?五辛菜 ”。
《漢語大詞典》:五辛菜
用蔥、蒜、韭、蓼蒿、芥五種辛物做成的菜肴。太平御覽卷二九引 漢 應劭 《風俗通》:“於是下五辛菜、膠牙糖,各進一雞子?!痹ⅲ骸?周處 《風土記》云:‘正旦,當生吞鷄子一枚,謂之鍊形。又晨啖五辛菜,以助發(fā)五藏氣?!?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div>
分類:菜肴
《國語辭典》:本生  拼音:běn shēng
1.養(yǎng)子對親生父母的稱呼。如:「本生父母」?!端鍟?。卷五七。列傳。薛道衡》:「與道衡偏相友愛,收初生,即與孺為后,養(yǎng)于孺宅。至于成長,殆不識本生?!埂短坡?。卷一二。戶婚》:「若自生子及本生無子,欲還者,聽之?!固啤iL孫無忌。疏義:「若養(yǎng)處自生子及雖無子,不愿留養(yǎng),卻遣還本生者,任其所養(yǎng)父母?!?br />2.人名。(Robert Wilhelm Bunsen,西元1811~1899)德國化學家。發(fā)明碳鋅電池、本生燈、鎂光燈,與克希何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始創(chuàng)光譜分析法。
《國語辭典》:信士  拼音:xìn shì
1.誠實不欺的人?!盾髯印M醢浴罚骸溉藷o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何也?」《史記。卷一二六?;鼈鳌q疑賹O補衛(wèi)青傳》:「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
2.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唐。郭崧〈藥師像贊。序〉:「立召良工,彫磨斯像,使信士等日加精勤。」元。朱凱《昊天塔》第四折:「我也曾殺的番軍怕,幾曾有個信士請,直到中年才落發(fā)為僧?!?/div>
《國語辭典》:五見(五見)  拼音:wǔ jiàn
佛教用語。指五種錯誤的見解。一為薩迦耶見,謂主張五蘊中的其中一蘊是我,其馀則是我所;二為邊執(zhí)見,指常見或斷見。主張某類有為法是永存的是常見;主張死后沒有來世是斷見;三為邪見,主張不論世間或出世間都無因果的見解;四為見取見,執(zhí)著上述的見解及把身心當作最殊勝、能得清凈的思想。五為戒禁取見,依從錯誤的見解、戒律、禁忌,認為由此可以達到解脫、出離的見解。《瑜伽師地論》卷五五:「生于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國語辭典》:塵界(塵界)  拼音:chén jiè
1.塵俗的世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十人稱自古稀,殘生不久留塵界?!?br />2.佛教指感官心識所接觸的對象。
分類:佛教六塵
《漢語大詞典》:曼殊
(1).佛教菩薩名。即 曼殊室利 。
(2). 滿洲 別稱。也寫作“滿珠”、“曼珠”。 清 黃遵憲 《八用前韻》:“三月麛裘思德化,諸天龍節(jié)護 曼殊 ?!?錢仲聯(lián) 箋注引《清朝通志》:“ 滿洲 ,係 滿珠 之轉(zhuǎn)音,亦稱 曼珠 ?!眳㈤?span id="ttyg6iu" class="book">《清通志·氏族一》。
《漢語大詞典》:金毛
指佛教所謂 文殊世尊 所乘的金毛獅子。 唐 劉禹錫 《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詩:“晴空禮拜見真像,金毛五髻卿云間。” 宋 蘇軾 《重請戒長老住石塔疏》:“大士未曾説法,誰作金毛之聲,眾生各自開堂,何關(guān)石塔之事?!?金 李遹 《獅子峰》詩:“云開正使金毛現(xiàn),子細看來是石頭?!?/div>
《國語辭典》:受戒  拼音:shòu jiè
佛教徒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等。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九:「只見新來受戒的弟子數(shù)十人,俱凈發(fā)鮮披,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div>
《漢語大詞典》:宿業(yè)(宿業(yè))
(1).前世的善惡因緣。佛教相信眾生有三世因果,認為過去世所作的善惡業(yè)因,可以產(chǎn)生今生的苦樂果報。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八:“ 德 性根好道,宿業(yè)所牽,未能脫去,乃此拘留?!?清 陳守詒 《〈香祖樓〉后序》:“情能終局,歡娛皆係前塵;恨少收塲,苦惱多由宿業(yè)?!钡澜桃嘀v宿業(yè),與佛教義相近。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吾今去,勿輕示人,世上亦有經(jīng),子有宿業(yè),故口相授耳。”
(2).猶舊業(yè)。 宋 蘇軾 《答劉沔都漕書》:“ 軾 平生以言語文字見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補,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棄筆硯,為瘖默人,而習氣宿業(yè),未能盡去,亦謂隨手云散鳥沒矣。”
(3).謂久諳其事。 宋 蘇軾 《賜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安燾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兩安。非宿業(yè)更變之臣,懼有傷財玩寇之患?!?/div>
《漢語大詞典》:二教
兩種宗教。指佛教、道教。南齊書·顧歡傳:“夫辨是與非,宜據(jù)圣典。尋二教之源,故兩標經(jīng)句。” 唐 李涉 《酬舉生許遇山居》詩:“不似本宗疏二教,許過云壑訪潛夫?!?明 李昌祺 《剪燈馀話·何思明游酆都錄》:“二教之大,鬼神之著,甚至矣乎!曩吾僻見,過毀 老 釋 ,今致削官減祿?!?/div>
《漢語大詞典》:仁祠
(1).佛教的祭祀。《后漢書·楚王英傳》:“ 楚王 誦 黃 老 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2).佛寺的別稱。 唐 宋之問 《秋晚游普耀寺》詩:“薄暮 曲江 頭,仁祠暫可留?!?唐 權(quán)德輿 《八月十五日夜瑤臺寺對月絕句》:“ 嬴女 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 鼎湖 邊?!?span id="1yktosi" class="book">《釋門正統(tǒng)》卷三:“精舍所踞,號曰仁祠?!?/div>
《國語辭典》:真言  拼音:zhēn yán
1.真實誠摯的言詞。如:「酒后吐真言?!?br />2.宗教上稱俱有特殊力量的語詞或語句?!段饔斡洝返谄呋兀骸溉鐏砑崔o了玉帝眾神與二尊者出天門之外,又發(fā)一個慈悲心,念動真言咒語?!挂卜Q為「咒語」。
《漢語大詞典》:真身
佛教語。佛教認為為度脫眾生而化現(xiàn)的世間色身。佛、菩薩、羅漢等。 唐 慧能 《壇經(jīng)·付囑品》:“十一月, 廣 、 韶 、 新 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宋 文天祥 《南華山》詩原注:“ 六祖禪師 真身蓋數(shù)百年矣?!?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摩騰真身:“今 洛 中 白馬寺 , 摩騰 真身尚在?!?秦牧 《惠能和尚的偈語》:“六十年代, 南華寺 還有他的‘真身’和‘衣缽’?!?/div>
《國語辭典》:中觀(中觀)  拼音:zhōng guān
佛教用語:(1)大乘佛教中觀派的禪觀。其見解從世俗的真理觀之,由語言、概念所成立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從究竟的真理觀之,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體性。修行者依這樣的見解來思惟、觀修?!?a target='_blank'>三論玄義》:「若一法不窮,一言不盡,則戲論不滅,中觀不生。」(2)大乘佛教的中觀派?!?a target='_blank'>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一:「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