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參學
道源
禪學
經(jīng)堂
法幢
五藏
皂白
托缽
靜定
十惡
三業(yè)
密印
觀世音
佛印
普陀
《漢語大詞典》:參學(參學)
佛教謂參訪大德,云游修學。亦泛指游學。 元 黃鎮(zhèn)成 《用鷲峰師韻送澗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無生參學畢,逢人遮莫説輪迴?!?明 李贄 《卓吾論略》:“且聞 邵氏 (指 邵雍 )苦志參學,晚而有得,乃歸 洛 ,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何夢瑤 ﹞《嘲杭( 杭堇浦 )病起》云:‘門外久疏參學侶,簾前漸立犯齋人?!?/div>
《漢語大詞典》:道源
(1).僧道以為,佛教、道教的經(jīng)義是事物的本源,故稱。 唐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詩之三:“暫因問俗到真境,便欲投誠依道源?!?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游河朔序》:“今有釋 文暢 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語,忘甘露之味,服道 江 表,蓋三十年?!?br />(2).知識之源。 唐 李翰 《難進論》:“或以小人所長,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達,不信人所能然,則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曠而不接。辨雖博萬物,不能釋其疑辭,智雖絡天地,不能效其長策?!?br />謂引水出流。 宋 歐陽修 《會圣宮頌》:“巍峩穹崇,奠京之東,有山而崧,奫淪道源,匯流而淵。”
《國語辭典》:禪學(禪學)  拼音:chán xué
佛教禪宗的教理。如:「他近年來精修禪學,頗有心得?!?/div>
《漢語大詞典》:經(jīng)堂(經(jīng)堂)
佛教稱藏經(jīng)之堂和誦經(jīng)、做佛事之堂。 許地山 《綴網(wǎng)勞蛛·命命鳥》:“壁上掛的都是 釋迦 應化的事跡,當中懸著一個卍字徽章和一個時計。一進門就知那是佛教底經(jīng)堂?!?巴金 《〈神·鬼·人〉序》:“家里念經(jīng),超度母親,和尚來布置了經(jīng)堂,懸掛了所謂‘十殿’的畫像?!?/div>
《漢語大詞典》:法幢
(1).寫有佛教經(jīng)文的長筒形綢傘或刻有佛教經(jīng)文、佛像等的石柱。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夜文》:“法幢卷舒,拂高軒而徐?。幻泗d馥,山重檐而輕轉?!?明 唐順之 《題金山寺付僧惠杰》詩之一:“隱隱帆檣外,分明見法幢?!?清 唐孫華 《東林寺》詩:“法幢始何年,本自 遠公 作?!?br />(2).比喻佛法。《剪燈馀話·聽經(jīng)猿記》:“側聞尊宿建大法幢,不憚遠來,求依浄社?!?/div>
《漢語大詞典》:五藏
(1).亦作“ 五臧 ”。即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中醫(yī)謂“五臟”有藏精氣而不瀉的功能,故名。《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span id="zzh5zjx" class="book">《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漢書·王吉傳》“吸新吐故以練臧” 唐 顏師古 注:“臧,五臧也?!?宋 蘇軾 《石菖蒲贊》:“開心補五藏,通九竅,明耳目?!?br />(2).佛教的五類經(jīng)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凡圣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類法,而前三類為經(jīng)、律、論三藏則同。參閱分別功德論等。
《國語辭典》:皂白(皁白)  拼音:zào bái
黑白。比喻事情的是非原委?!冈怼刮墨I異文作「皂」?!对娊?jīng)。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句下漢。鄭玄。箋:「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乖?。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不是鬼疾言個皂白,怎地得卻回來?」
《漢語大詞典》:托缽(託鉢)
(1).手托缽盂。佛教戒律規(guī)定僧人到齋堂用膳或向施主家乞求布施,都手托缽盂。《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目連 蒙佛勑,遂即託鉢持盂,尋覓阿孃?!?br />(2).指乞食。《廿載繁華夢》第三四回:“縱或不然,妾寧沿門託鉢,以全終始,方稱妾心?!?/div>
《漢語大詞典》:靜定
(1).指道家的澄心靜慮,守道不離。《云笈七籤》卷九四:“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br />(2).指佛教的澄心靜慮,坐禪入定。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禱雨:“如此良久,輒有雨。豈其靜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愚人耶,抑果異物耶?”
(3).平靜凝滯。 茅盾 《三人行》五:“他的眼光是陰悒的,靜定的,而且并沒看見什么似的?!?葉圣陶 《恐怖的夜》:“埠頭那有什么航船,只有赤熱的太陽照著靜定的河水?!?br />(4).平靜安定。 郭沫若 《文藝論集·王陽明禮贊》:“我的精神在貧困之中也還見靜定?!?潘漠華 《三月二十夜杭州》:“山是如此的靜定,天是如此的低迷。”
《國語辭典》:十惡(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嚴重的十大罪行?!端鍟>矶?。刑法志》:「又置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乖?。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國語辭典》:三業(yè)(三業(yè))  拼音:sān yè
佛教用語:(1)指有意志的心理、言談和身體行為?!栋⑴_磨俱舍論》卷一三:「毗婆沙師說立三業(yè),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即意業(yè),思所作業(yè)分為身、語二業(yè)是思所等起故?!?2)善、惡、非善非惡三種意志行為。《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五:「業(yè)有三種:善、惡、無記。」
《漢語大詞典》:密印
(1).即蜜印。死后追贈官職所賜的蠟印。晉書·山濤傳:“以 太康 四年薨,時年七十九。詔賜東園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策贈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蟬,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劉禹錫 《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聳慕?!卑?,“蜜印”古籍多訛為“密印”。
(2).佛教語。諸佛菩薩各有本誓,為標志此本誓,以兩手十指結種種之相,是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奧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門,以身、口、意“三密相應”,手結印,心觀想,口持咒,以求證佛果。《大日經(jīng)·密印品》:“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舌相所轉眾多言語,應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禪宗指 達摩 西來所傳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為“教外別傳”,故稱“密”。 清 龔自珍 《最錄天臺傳佛心印記》:“其曰傳佛心印何也? 達摩 之東,此方人爭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別傳歟?’”
《國語辭典》:觀世音(觀世音)  拼音:guān shì yīn
西方三圣之一。觀察苦惱眾生的音聲,而循聲解救,故稱為「觀世音」。參見「觀世音菩薩」條。
《國語辭典》:佛印  拼音:fó yìn
宋代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號。(西元1032~1098)名了元,字覺老,住云居四十馀年。與蘇軾友善,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
《國語辭典》:普陀  拼音:pǔ tuó
普陀山的簡稱。參見「普陀山」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