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出世間
三衣
最上乘
了悟
紺發(fā)
釋道
內(nèi)明
三災
調(diào)伏
怖鴿
化心
清課
凈界
五戒
祖庭
《漢語大詞典》:出世間(出世間)
佛教謂超脫生死。《法華經(jīng)·譬喻品》:“開示演説出世間道?!?清 龔自珍 《通明觀科判》:“初禪第一覺支下之覺大覺,又分三根如左:下根,根本世間,出世間。中根,義世間,出世間。上根,事世間,出世間?!?瞿秋白 《餓鄉(xiāng)紀程》四:“一部分的生活經(jīng)營我‘世間’的責任,為自立生計的預備;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間’的功德。”
《漢語大詞典》: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譯。佛教比丘穿的三種衣服。一種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眾聚時衣,在大眾集會或行授戒禮時穿著;一種叫郁多羅僧,即上衣,禮誦、聽講、說戒時穿著;一種叫安陀會,日常作業(yè)和安寢時穿用,即內(nèi)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唱導·曇光:“ 宋 明帝 於 湘宮 設會,聞 光 唱導,帝稱善,即敕賜三衣瓶鉢?!?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沙門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執(zhí)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唐 賈島 《送去華法師》詩:“秋江洗一鉢,寒日曬三衣?!?清 姚鼐 《嘉慶丁巳阻風于繁昌三山磯》詩:“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漢語大詞典》:最上乘
(1).佛教謂最高明圓滿的教法。 唐 柳宗元 《永州龍興寺修凈土院記》:“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辯:“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br />(2).借指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最上品。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 碧山 《齊天樂》諸闋,哀怨無窮,都歸忠厚,是詞中最上乘?!?/div>
《國語辭典》:了悟  拼音:liǎo wù
1.理解、領悟。唐。李公佐《謝小娥傳》:「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坐客未倦,了悟其文?!埂读凝S志異。卷一一。書癡》:「今即夫婦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工夫?!?br />2.證悟佛性?!毒暗聜鳠翡?。卷四。智威禪師》:「師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
《漢語大詞典》:紺發(fā)(紺髮)
原指佛教 如來 紺琉璃色頭發(fā)。后亦指道教得道者之發(fā),或泛指一般紺青色頭發(fā)。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序》:“陽門飾豪眉之像,夜臺圖紺髮之形?!?宋 徐鉉 《贈王貞素先生》詩:“先生嘗已佩真形,紺髮朱顏骨氣清?!?明 文徵明 《送于器之廉憲還滁》詩:“憶得 滁陽 始相見,紺髮垂云俱弱冠。”
《漢語大詞典》:釋道(釋道)
(1).佛教和道教的并稱。 明 沈德符 野獲編·釋道·僧道異恩:“蓋 憲宗 於釋道二教,俱極崇信如此?!?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有卷名“釋道”。
(2).指僧人和道士。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星燈》:“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觀寺釋道亦將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記注,於是夕受香儀?!?/div>
《漢語大詞典》:內(nèi)明
(1).內(nèi)心光明正大。 晉 袁宏 后漢紀·順帝紀:“ 王公 束脩勵節(jié)而受讒佞之患…… 王公 沉靜內(nèi)明,若有他變,朝廷獲害忠良之名?!?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jīng)略事疏》:“ 蘇 松 兵備簽事 熊桴 ,自 倭 事始起以至今日,無一歲不在兵間,忠實練事,沉毅內(nèi)明,出入海潮,艱危不避。”
(2).佛教語。 印度 佛教稱佛學為“內(nèi)明”。明,意為學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七歲之后,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五曰內(nèi)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眳⒁姟?五明 ”。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種學科知識、技能的總稱。一聲明,指研究語音、語法、修辭的學問;二工巧明,指工藝、數(shù)學、天文、音樂、美術等技藝的學識;三醫(yī)方明,指醫(yī)藥類的學識;四因明,謂邏輯學;五內(nèi)明,即關于宗教哲學與修持的知識?!洞筇莆饔蛴洝肪矶骸钙邭q之后,漸授五明大論。」
《漢語大詞典》:三災(三災)
佛教謂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刀兵、疫癘、饑饉為小三災,起于住劫中減劫之末;火、風、水為大三災,起于壞劫之末。見《俱舍論·分別世品》。亦泛指災難。 南朝 梁元帝 《攝山棲霞寺碑》:“風來露歇,日度霞輕,三災不毀,得一而貞?!?宋 范成大 《柏林院》詩:“ 胡 來 胡 現(xiàn)劫灰深,風鼓三災海印沉?!?span id="xt5hn5r" class="book">《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但恐三災橫至,四大崩摧?!?/div>
《漢語大詞典》:調(diào)伏(調(diào)伏)
(1).佛教謂調(diào)和身口意三業(yè),以制伏諸惡。《維摩經(jīng)·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 宋 梅堯臣 《呂山人同荊供奉見過》詩:“聞説道心調(diào)伏久,等閑休要起嫌猜?!?清 唐孫華 《再迭前韻》之一:“靜中調(diào)伏道心多,早卻杯鐺避酒魔?!?br />(2).調(diào)教馴服,降服。舊唐書·蜀王愔傳:“禽獸調(diào)伏,可以馴擾於人;鐵石鐫鍊,可為方圓之器?!?宋 蘇轍 《歷代論一·漢文帝》:“ 匈奴 桀敖,陵駕中國。帝屈體遺書,厚以繒絮,雖未能調(diào)伏,然兵革之禍,比 武帝 世十一、二耳。” 許地山 《綴網(wǎng)勞蛛》:“但他底威儀常是調(diào)伏這班人邪念,教他們轉(zhuǎn)過心來承認她是他們底師保?!?/div>
《漢語大詞典》:怖鴿(怖鴿)
佛教傳說:一鴿為鷹所逐,飛向佛旁,佛以身影蔽鴿,鴿乃不怖。見《涅槃經(jīng)》卷二八、大智度論卷十一。后詩文中常以“怖鴿”為窮無所歸的典故。《藝文類聚》卷六六引 南朝 梁 簡文帝 《謝賜錢啟》:“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發(fā)弘誓愿,等供無邊。效彼薄拘,均茲流水,方使怖鴿獲安,窮魚永樂?!?唐 孟浩然 《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石鏡山精怯,禪林怖鴿棲。” 清 趙翼 《游焦山贈巨超練塘兩詩僧》詩:“説法神魚舞,安禪怖鴿憑?!?/div>
《漢語大詞典》:化心
(1).謂改變其心性。語本列子·周穆王:“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瘳乎!” 唐 李白 《送李青歸華陽川》詩:“化心養(yǎng)精魄,隱幾窅天真?!?明 劉基 《猛虎行》:“嗚呼世上茫?;⑷?,秪應化心不化身?!?太平天囯 蒙得天 等《天父下凡詔書》:“小子知得天父權能大,求天父看顧化心。”
(2).佛教指化身之心。《佛地論》卷六:“謂化心等依實心現(xiàn),但實心上相分,似有緣慮等用,如鏡中火無別自體。”
《國語辭典》:清課(清課)  拼音:qīng kè
佛教徒日行的清修課程。
《漢語大詞典》:凈界
佛教指清凈無垢的境界。多指寺院。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愛敬寺剎下銘》:“浄界無毀,金地永貞?!?宋 梅堯臣 《會善寺》詩:“琉璃開浄界,薜荔啟禪關?!?span id="ht59z55" class="book">《再生緣》第三三回:“已托禪心歸浄界,還遭俗累涉囂塵?!?/div>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為佛教徒應持守的五項戒律。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堕L阿含經(jīng)》卷二:「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舍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br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彌陀寺中一個五戒便是。」
《漢語大詞典》:祖庭
(1).語出禮記·檀弓上:“小斂於戶內(nèi),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北局^祭奠于祖廟之中庭,后用“祖庭”猶言祖奠,謂送殯前舉行的祭奠。 唐 李端 《代宗挽歌》:“祖庭三獻罷,嚴衛(wèi)百靈朝?!?唐 李商隱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屬纊之夕,不得聞啟手之言;祖庭之時,不得在執(zhí)紼之列?!?br />(2).指佛教宗祖布教傳法之處。儒林外史第二八回:“當下走進三藏禪林,頭一進是極高的大殿,殿上金字匾額:‘天下第一祖庭’?!?span id="pxtdbbb" class="book">《隨筆》1979年第2集:“ 唐 朝 惠能 和尚繼承五祖衣缽,從 湖北省 黃梅 東山寺 到此定居,遂成禪宗正統(tǒng),稱祖庭, 宋太祖 賜名‘南華禪寺’?!?br />(3).祖師。 清 龔自珍 《題鷺津上人書冊》詩:“上人定生 南宋 后, 茲云 懺師其祖庭?!?br />(4).祖屋,家族的舊居。 清 孔尚任 《與莓垣書》:“家門諸務,惟賴吾弟一人調(diào)護其間,如波濤柱石,孤立良難。愚雖身處江湖之遠,而心仍在祖庭之前?!?br />(5).祖父。 明 李東陽 《陸孝子詩序》:“ 鳳 之祖庭 玉君 履善貽福,而 仁甫 續(xù)學弗試,猶有待于后。”按, 仁甫 , 鳳 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