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化度
宿習(xí)
十界
功德水
水觀
圓教
轉(zhuǎn)依
兜率天
未了因
俗諦
那吒
生善
宿命
鬼母
宿根
《國語辭典》:化度  拼音:huà dù
教化眾生,使渡越脫離苦海。唐。薛戎 游爛柯山詩四首之二:「只今成佛宇,化度果難量?!?/div>
《漢語大詞典》:宿習(xí)(宿習(xí))
(1).謂長久地學(xué)習(xí)積累。 漢 王充 論衡·逢遇:“學(xué)不宿習(xí),無以明名?!?br />(2).平素所學(xué)習(xí)的;預(yù)先誦習(xí)過的。冊府元龜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補:“ 郭忠恕 ,七歲童子及第,富有文學(xué),尤工篆隸。嘗有人於 龍山 得鳥跡篆, 忠恕 一見,輒誦如宿習(xí)。”宋史·李穀傳:“﹝ 李穀 ﹞發(fā)憤從學(xué),所覽如宿習(xí)?!?br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習(xí)性。 唐 劉禹錫 《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詣河南尹白侍郎》詩:“宿習(xí)脩來得慧眼,多聞第一卻忘言。自從七祖?zhèn)餍挠?,不要三乘入便門。”《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羅卜 三周禮畢,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習(xí)因聞法證﹝得阿羅﹞漢果?!?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學(xué)而能者,儒家則謂之天性, 釋 氏則以為宿習(xí),其事甚眾: 唐 以文稱,如 白樂天 七月而識‘之’、‘無’二字, 權(quán)德輿 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br />(4).舊日的積習(xí)。 宋 陸游 《永日無一事作詩自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頑。掃除盡宿習(xí),使得終日閒?!?/div>
《國語辭典》:十界  拼音:shí jiè
佛教用語。佛教將一切有情的境界分成十種,即佛、菩薩、辟支佛、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隋。灌頂《觀心論疏》卷四:「問:『一心只有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漢語大詞典》: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佛教謂西方極樂世界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其水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飲時除饑渴,能增益種種殊勝善根。 唐 孟浩然 《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詩:“愿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唐 錢起 《夢尋西山準上人》詩:“覺來纓上塵,如洗功德水?!?span id="t96eaci" class="book">《老殘游記》第九回:“引作園中功德水,一齊都種曼陀羅?!眳㈤?span id="cay949e" class="book">《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
《漢語大詞典》:水觀(水觀)
近水的樓觀。 南朝 梁簡文帝 《仰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水觀凌卻敵,槐影帶重樓?!?br />佛教一種入定之術(shù),指坐禪時觀遍一切處水而得正定。《楞嚴經(jīng)》卷五:“教諸菩薩,修習(xí)水觀……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其身?!?宋 文珦 《物外》詩:“望岳山心靜,臨池水觀成?!?清 曹寅 《夜雨宿玉山寺》詩:“道人身齅香煙坐,童子能通水觀心?!?/div>
《國語辭典》:圓教(圓教)  拼音:yuán jiào
中國佛教宗派將經(jīng)典教法批判分類,而以本派所宗的經(jīng)典教法為最圓滿究竟的教法,謂之圓教。但各派思想不同,所認為的圓教也各異,如天臺宗以法華經(jīng)和大般涅槃經(jīng)為圓教,華嚴宗以華嚴經(jīng)為圓教,道宣以唯識思想為圓教。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圣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div>
《國語辭典》:轉(zhuǎn)依(轉(zhuǎn)依)  拼音:zhuǎn yī
佛教用語。梵語ā?raya-parāv?tti的意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謂阿賴耶識斷除煩惱和所知障的種子,轉(zhuǎn)換成涅槃和智慧的清凈種子。因為阿賴耶識是一切煩惱和解脫的依據(jù),所以轉(zhuǎn)換阿賴耶識的性質(zhì)謂之轉(zhuǎn)依?!?a target='_blank'>唯識三十論頌》:「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zhuǎn)依。」
《國語辭典》:兜率天  拼音:dōu shuài tiān
妙足、知足。梵語Tusita的音譯。欲界六天之一。此天一晝夜相當于人間四百年。住此的天人澈體光明,但未斷欲,故仍屬欲界。大乘佛教認為,此天有內(nèi)院和外院,外院是欲界天,內(nèi)院則是隬勒居住的凈土,為彌勒信仰者追求的往生去處。唐。白居易 答客說詩:「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yīng)歸兜率天?!挂沧g作「兜率陀」、「睹史多」。
《國語辭典》:未了因  拼音:wèi liǎo yīn
佛家稱前生未了結(jié)的因緣。
《漢語大詞典》:俗諦(俗諦)
(1).佛教語。佛教依照事物的現(xiàn)象而闡發(fā)的淺明而易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稱“世諦”、“世俗諦”,與“真諦”相對。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禪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明 宋濂 《重塐釋迦文佛臥像碑銘》:“本則真諦,跡則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議之事,烏可以異觀哉?” 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謂二諦,一是俗諦,二是真諦?!?br />(2).引申指淺陋的道理。 吳騫 輯《扶風(fēng)傳信錄》附錄引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聞座客方談, 采蘋 笑曰:‘諸君所説,皆俗諦耳?!?/div>
《漢語大詞典》:那吒
亦作“ 那叱 ”。 佛教護法神名。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譯, 那吒俱伐羅 的省稱。相傳為 毗沙門天王 ( 多聞天王 )之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 哪吒 即由此演化而來。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宣律 方知是神異人也,乃少年也。 宣律 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 毗沙王 之子 那吒太子 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明徐復(fù)祚《投梭記·魔見》:“則除千手 如來 能化誨,誰怕你八臂 那叱 逞陸梁,永坐山堂。”
《漢語大詞典》:生善
佛教指生緣和善緣。 南朝 梁簡文帝 《〈菩提樹頌〉序》:“此實生善之妙緣,進行之深福?!?/div>
分類:佛教和善
《國語辭典》:宿命  拼音:sù mìng
佛教認為世人皆有過去之世,輾轉(zhuǎn)輪回,稱為「宿命」。
《國語辭典》:鬼母  拼音:guǐ mǔ
1.傳說中的神名?;㈩^龍足,蟒目蛟眉,居于南海。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產(chǎn)天地鬼。一產(chǎn)十鬼,朝產(chǎn)之,暮食之。今蒼梧有鬼姑神是也,虎頭、龍足、蟒目、蛟眉?!?br />2.指佛教護法神鬼子母。梵名訶梨帝南。王舍城娑多藥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兒。發(fā)惡愿欲盡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兒。經(jīng)佛度化,轉(zhuǎn)為保護小兒之神。
3.鬼母親?!读凝S志異。卷二。嬰寧》:「妾本狐產(chǎn)。母臨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馀年,始有今日?!?/div>
《漢語大詞典》:鬼子母
佛教神名。梵名 訶梨帝南 ,義譯為歡喜。 晉 末 涼 譯為 鬼子母 。 王舍 城 娑多藥叉 之女,既嫁,生五百兒。發(fā)惡愿欲盡食 王舍 城中他家之小兒。經(jīng)佛度化,轉(zhuǎn)為保護小兒之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梵釋 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窣堵波,是 釋迦如來 於此化 鬼子母 ,令不害人,故此國俗祭以求嗣?!?span id="t9whp4m" class="book">《金瓶梅詞話》第二回:“略施奸計,使阿羅漢抱住比丘尼,纔用機關(guān),交 李天王 摟定 鬼子母 。”《后水滸傳》第三十回:“走過村坊,人人只道灶王婆;行到市鎮(zhèn),個個盡疑 鬼子母 ?!?/div>
分類:佛教歡喜
《國語辭典》:宿根  拼音:sù gēn
1.草本植物莖葉雖枯死,但根存泥中,次年再出新芽的根。如芍藥、菊等。
2.佛教謂由于前世的修行,所造就的悟道潛能。《法華文句記。卷四中》:「現(xiàn)惑厚薄,須知由宿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