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本覺
心宗
一切法
佛學(xué)
不壞身
大夜
六物
僧史
慧性
法名
孔釋
桫欏
四相
訓(xùn)俗
經(jīng)幢
《漢語大詞典》:本覺(本覺)
佛教語。佛教認(rèn)為,眾生心體,自性清凈,原有性德,非修成而然,故稱“本覺”。大乘起信論:“心體雜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説名本覺。” 唐 王維 《能禪師碑》:“至于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于十方,本覺超于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愿無成。”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八種經(jīng)典:“詮自性,認(rèn)本覺,莫深於‘實相法密經(jīng)’。” 清 魏源 《默觚上·學(xué)篇五》:“頌 文王 ,一則曰‘緝熙’,再則曰‘緝熙’。熙者,人心本覺之光明乎!”
《漢語大詞典》:心宗
佛教宗派名。即禪宗。禪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標(biāo)的,故稱。 唐 宗密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所傳心宗,實貫三尊。” 清 譚嗣同 《仁學(xué)·界說》:“凡為仁學(xué)者,於佛書當(dāng)通《華嚴(yán)》及心宗、相宗之書?!?/div>
《漢語大詞典》:一切法
佛教稱萬有為一切法。亦稱一切諸法。大智度論卷二:“復(fù)次一切法,略説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説法。此已攝一切法?!?span id="z9bkssm" class="book">《大智度論》卷二七:“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唐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div>
《國語辭典》:佛學(xué)(佛學(xué))  拼音:fó xué
研究佛教經(jīng)典的哲學(xué),約在西元前五世紀(jì)至西元前六世紀(jì)的時候產(chǎn)生于古印度,以后流行于印度的南北各地,發(fā)展成南傳巴利語系的小乘佛學(xué),與北傳梵語的大乘佛學(xué)。
《漢語大詞典》:不壞身(不壞身)
佛教對諸佛菩薩無生無滅的法身之稱。《涅槃經(jīng)·壽命品》:“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 岳珂 《桯史·解禪偈》引 宋 司馬光 《禪門六偈》:“言為百代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div>
《國語辭典》:大夜  拼音:dà yè
1.形容人死后,從此長眠不醒。南朝梁。王僧孺從子永寧令謙誄〉:「昭涂長已,大夜斯安?!?br />2.佛教稱僧人死后火葬的前夜為「大夜」。
《漢語大詞典》:六物
(1).謂歲、時、日、月、星、辰。左傳·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公曰:‘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也。’”
(2).六幣。周禮·秋官·小行人:“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br />(3).釀酒所需之六物。禮記·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糵必時,湛熾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jiān)之,毋有差貸?!?孔穎達(dá) 疏:“兼用六物者,秫稻一,麴糵二,湛熾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齊六也。物,事也,謂作酒之人用此六事作酒?!?span id="do4isal" class="book">《呂氏春秋·仲冬》:“兼用六物?!?高誘 注:“六物,秫、稻、麴、糵、水、火也?!焙笠嘁灾妇啤?明 許潮 《武陵春》雜?。骸敖袷嵌禄ǔ?jié),正桃花大放之時,不免駕小舟,具六物,往 武陵谿 ,游翫一遭則箇。”
(4).佛教之制,比丘(受過具足戒的男僧)必備的衣具有六:一、僧伽黎(大衣),二、郁多羅僧(中衣),三、安陀會(下衣),四、波咀羅(鐵缽、木缽、瓦缽等),五、尼師壇(坐具),六、騷毘羅(漉水囊,用以漉去水中微蟲),是名比丘六物,亦名三衣六物,三衣亦在六物之中,然為六物中之主要者,故特標(biāo)舉之。
《漢語大詞典》:僧史
佛教的歷史。 唐 嚴(yán)維 《哭靈一上人》詩:“禪林枝干折,法宇棟梁傾,誰復(fù)修僧史,應(yīng)知傳已成。” 宋 贊寧 撰有《僧史略》三卷,記述佛教的誕生、流變,以至三寶住持等的起源。
《漢語大詞典》:慧性
(1).佛教謂智慧之性。 唐 劉禹錫 《謁柱山會禪師》詩:“色身豈吾寳,慧性非形礙?!?br />(2).聰明的氣質(zhì)。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賦》:“歛慧性及馴心,騫頳翼與青羽?!被坌?,一本作“惠性”。 清 唐孫華 《英孫》詩:“假令慧性應(yīng)青晴,會見英聲起弱冠?!?/div>
《國語辭典》:法名  拼音:fǎ míng
出家為僧、道時另取的名字?!段饔斡洝返谝换兀骸概诺侥悖?dāng)『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今年才十八歲,法名妙玉。」也稱為「法號」、「戒名」。
《漢語大詞典》:孔釋(孔釋)
儒家與佛教的并稱。南史·徐勉傳:“以 孔 釋 二教殊途同歸,撰《會林》五十卷?!?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案論 孔 釋 其道既同;救物之假,亦不容異?!?宋 呂祖謙 《臥游錄》:“始得優(yōu)游山林之下,縱心 孔 釋 之書,觸興為詩……樂有餘也?!?明 汪廷訥 《獅吼記·生子》:“正是門闌多喜氣, 孔 釋 送生兒?!?/div>
分類:儒家佛教
《國語辭典》:桫欏(桫欏)  拼音:suō luó
植物名:(1)桫欏科桫欏屬,常綠木本。干高數(shù)公尺至十馀公尺,下方密被交纏不定根。三回羽狀裂葉,長一至二公尺,叢生干頂,葉總柄有細(xì)刺,小裂片背生孢子囊群。多生于濕暖的地方。(2)山茶科紫莖屬,落葉喬木。干高六至七公尺,樹皮平滑,赤褐色,葉互生,橢圓形,細(xì)鋸齒緣。夏季葉腋開白花,瓣五片,形似山茶,蒴果廣卵形。木料堅實。也稱為「夏椿」、「沙羅」。
《漢語大詞典》:四相
佛教以離、合、違、順為四相。《楞嚴(yán)經(jīng)》卷三:“若從根出,必?zé)o離、合、違、順?biāo)南?。?南朝 梁簡文帝 《莊嚴(yán)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四相乃無常之刀,三聚為苦家之質(zhì)。”
分類:佛教四相
《漢語大詞典》:訓(xùn)俗(訓(xùn)俗)
(1).教化民眾。子華子卷上:“吾聞之,太古之圣人所以范世訓(xùn)俗,有恒言者,有曲言者?!?唐 王泠然 《登城判對》:“先王訓(xùn)俗,禁以窺臨,君子執(zhí)身,慎乎登降。” 清 林則徐 《曉諭粵省士商君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梓桑紳士,宜有以訓(xùn)俗型方,詎忍安坐遷延,不一援手?!?br />(2).佛教指講經(jīng)說法訓(xùn)迪世俗之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二·道安》:“ 安法師 器識倫通,風(fēng)韻標(biāo)朗,居道訓(xùn)俗,徽績兼著?!?/div>
《國語辭典》:經(jīng)幢(經(jīng)幢)  拼音:jīng chuáng
刻有佛名或佛經(jīng)的石柱。為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多置于塔內(nèi)或佛像前,用以制伏群魔或宣導(dǎo)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