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諸宗
通力
東崖
日宮
三禪
法科
蓋纏
凈理
飲光
性具
十力
出道
苦趣
取經(jīng)
佛衣
《漢語大詞典》:諸宗(諸宗)
(1).眾宗族。 唐 羅隱 《魏博羅令公附卷有迴》詩:“寒門雖得在諸宗,棲北巢南恨不同?!?br />(2).佛教語。指佛教各宗派。 梁啟超 《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六章第三節(jié):“五祖 宗密 稱 圭峯禪師 ,紹述 清涼 ,盛弘華嚴(yán),兼通諸宗,斯道益以光大?!?/div>
《國語辭典》:通力  拼音:tōng lì
協(xié)力、合力。如:「大家齊心通力,把船劃向?qū)Π??!骨?。徐珂《清稗類鈔。動(dòng)物類。錦鱗蟒被捕》:「須招門弟子數(shù)輩至,通力合作,或冀能克。」
《漢語大詞典》:東崖(東崖)
(1).東海之濱。漢書·息夫躬傳:“如使狂夫嘄謼於東崖, 匈奴 飲馬於 渭水 ?!?顏師古 注:“東崖謂東海之邊也?!?晉 陶潛 《雜詩》之十:“驅(qū)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2).崖名。在佛教圣地 九華山 。原名 東峰 ,在 化成寺 東。相傳 新羅國 僧 金喬覺 初至?xí)r即棲其下。 明 代哲學(xué)家 王守仁 于 正德 十五年第二次遁跡 九華 ,為瞞過錦衣衛(wèi)特務(wù)盯梢,學(xué) 金地藏 苦修功夫,在 東崖 巖頭晏坐終日,躲過了權(quán)宦 劉瑾 對(duì)他的政治迫害。后稱此處為“東崖晏坐”,乃 九華 十景之一。
《漢語大詞典》:日宮
(1).佛教謂日天子住于太陽中,太陽為日天子的宮殿。后亦以“日宮”借指皇宮。 唐 高蟾 《長信宮》詩之一:“天上夢魂何杳杳,日宮消息太沉沉?!眳㈤?span id="4ss4ijs" class="book">《立世阿毘曇論·日月行品》。
(2).指太陽。 唐高宗 《謁大慈恩寺》詩:“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 唐 周利用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yīng)制》:“山豫乘金節(jié),飛文煥日宮?!?/div>
《漢語大詞典》:三禪(三禪)
佛教謂色界之第三禪天。此天名定生喜樂地。《楞嚴(yán)經(jīng)》:“安穩(wěn)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唐 章孝標(biāo) 《方山寺松下泉》詩:“三禪不要問,孤月在中央。”
《國語辭典》:法科  拼音:fǎ kē
1.大學(xué)分科之一。泛稱法學(xué)院所屬科系。如政治、法律、經(jīng)濟(jì)等系。
2.法律。《后漢書。卷四六。郭陳列傳。郭躬》:「躬奏讞法科,多所生全。」
《漢語大詞典》:蓋纏(蓋纏)
佛教謂五蓋與十纏皆煩惱之?dāng)?shù),故以“蓋纏”指代煩惱。《維摩經(jīng)·佛國品》:“悉已清浄,永離蓋纏?!眳㈤?span id="i4ptbza" class="book">《大智度論》卷七、卷十七。
分類:佛教煩惱
《國語辭典》:凈理(淨(jìng)理)  拼音:jìng lǐ
佛理。唐。岑參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詩:「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div>
分類:佛教教義
《漢語大詞典》:飲光(飲光)
佛教羅漢名。 唐 玄應(yīng) 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四:“ 飲光部 ,梵言‘迦葉波’。迦葉,此云光;波,此云飲。今依此間語,名 飲光 。有二義:一、 迦葉波 是上古仙人,此人身有光明,能飲諸光,令不復(fù)現(xiàn)。此羅漢是彼種,故因以名焉。二、此阿羅漢身作金色,常有光明,以閻浮檀金為人,并此羅漢身光飲金人光不復(fù)現(xiàn),故名‘飲光’?!?宋 秦觀 《乾明開堂疏》:“竊以離塵求覺,已乖調(diào)御之心,即幻見真,方契 飲光 之望?!卑?,此謂修成羅漢。
《國語辭典》:性具  拼音:xìng jù
中國佛教天臺(tái)宗的基本主張之一。認(rèn)為一切現(xiàn)象是法性本來所具有的。眾生的本性既具有佛的善法,也具菩薩以下九界的惡法。一切都是法性本來具有?!妒T指要鈔。卷下》:「故知他宗極圓秖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又不談性具百界,但論變造諸法,何名無作邪?」也作「本具」、「體具」、「理具」。
《國語辭典》:十力  拼音:shí lì
1.佛陀特有的十種能力。一處非處智力;二業(yè)異熟智力;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栋⑴_(dá)磨俱舍論》卷二七:「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為十八不共法。」
2.菩薩的十種能力?!妒桌銍?yán)三昧經(jīng)。卷下》:「世尊!唯愿我等聞是首楞嚴(yán)三昧善根因緣,當(dāng)?shù)闷兴_十力。何等為十:于菩提心得堅(jiān)固力;于不可思議佛法得深信力;多聞得不忘力;往來生死得無疲力;于詰眾生得堅(jiān)大悲力;于布施中得堅(jiān)舍力;于持戒中得不壞力;于忍辱中得堅(jiān)受力,魔不能壞得智慧力;于諸深法得信樂力?!?/div>
《國語辭典》:出道  拼音:chū dào
1.學(xué)徒從師學(xué)藝,期滿藝成稱為「出道」。也作「出師」。
2.開始從事某種行業(yè)。如:「他剛出道時(shí),不過是個(gè)無名小卒?!?/div>
《漢語大詞典》:苦趣
(1).佛教指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均為輪回中的受苦之處。趣,同“ 趨 ”。 前蜀 杜光庭 《黃齊助黃箓齋并然燈詞》:“盡超苦趣,永出冥津?!?宋 洪邁 《夷堅(jiān)丙志·南岳判官》:“﹝婢﹞謂 趙 曰:‘已蒙道力,得脫苦趣,猶當(dāng)為異類,只在郡城某橋下。’” 明 屠隆 《曇花記·遍游地獄》:“罪根既滅,?;圩陨?,豈止永免于苦趣,便可修證乎道果?!?br />(2).泛指苦處。 魯迅 《朝花夕拾·無?!?/span>:“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div>
《國語辭典》:取經(jīng)(取經(jīng))  拼音:qǔ jīng
1.佛教徒至印度求取佛經(jīng)。如:「三藏取經(jīng)」。
2.比喻吸取先進(jìn)的經(jīng)驗(yàn)。如:「他從美國取經(jīng)回來,就自命不凡,其實(shí)那些所謂的新技術(shù),大家早就知之甚詳?!?/div>
《漢語大詞典》:佛衣
即袈裟。佛教禪宗六祖以前皆用為傳法的信物之一。 唐 劉禹錫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初 達(dá)摩 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真印?!?唐 劉禹錫 《佛衣銘》:“佛言不行,佛衣乃爭。”參見“ 傳衣鉢 ”。
《國語辭典》:傳衣缽(傳衣缽)  拼音:chuán yī bō
佛教中的禪宗以袈裟及缽代代相傳,作為佛法傳承的信證。后泛稱學(xué)術(shù)技能的授受為「傳衣缽」。《宋史。卷二四九。范質(zhì)傳》:「舉進(jìn)士時(shí),和凝以翰林學(xué)士典貢部,覽質(zhì)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shù)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