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1328,分89頁顯示  上一頁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佛種
鬼趣
三心
單提
再來人
散華
活句
金襕
魔事
革囊
三論
頂相
四空
四依
壽者相
《漢語大詞典》:佛種(佛種)
佛教謂成佛之因。《華嚴經(jīng)·明法品》:“復(fù)次於眾生田中,下佛種子,是故能令佛種不斷。” 南朝 梁 沈約 《述僧設(shè)會論》:“此法既冥,則僧非佛種,佛種既離,則三寶墜于地矣?!?唐 法藏 華嚴經(jīng)探玄記卷十一:“菩薩所行名為佛種?!?/div>
分類:佛教成佛
《漢語大詞典》:鬼趣
(1).即鬼道,佛教六道之一。 宋 宋□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懶瓚垂訓(xùn)》:“伏愿天回南矚,澤賜下臨。免至邊城,白日便同於鬼趣;得歸中夏,黃泉亦感于圣恩?!?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藉金經(jīng)懺悔,已脫離鬼趣?!?span id="uuupoom" class="book">《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録離鬼趣之因,急就人間之樂。”參見“ 鬼道 ”。
(2).鬼界之氣氛。 葉圣陶 《倪煥之》二五:“暈黃的電燈光照著從缺口間憧憧往來的人影,歷亂,促迫,頗呈鬼趣?!?br />(3).謂崇尚怪譎的志趣。 清 錢謙益 《〈南游草〉敘》:“自近世之言詩者……鬼趣勝,人趣衰,變聲數(shù),正聲微,識者之所深憂也?!?/div>
《國語辭典》: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邪門法術(shù)?!度龂尽>戆?。魏書。張魯傳》:「魯遂據(jù)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br />2.鬼神所走的路?!妒酚洝>矶?。封禪書》:「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br />3.佛教六道之一。指夜叉、羅剎、餓鬼等。
《漢語大詞典》:三心
(1).謂心志不專一。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九:“ 嬰 聞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2).佛教謂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為三心。見《金剛經(jīng)》。 南朝 陳 徐陵 《長干寺眾食碑》:“亦有三心未滅,七反餘生。應(yīng)會天宮,就齋龍海?!?/div>
《國語辭典》:單提(單提)  拼音:dān tí
佛教用語:(1)佛教戒律,為四分律五篇之一、七聚之一。(2)情佛經(jīng)所云一種輕罪,犯者經(jīng)懺悔可除罪,不然死后將墮地獄等處。
《漢語大詞典》:再來人(再來人)
(1).佛教稱再度轉(zhuǎn)世皈依佛門的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一:“ 唐 朝侍郎 白樂天 ,號 香山居士 ,他是個佛門中再來人,專一精心內(nèi)典,勤修上乘?!?br />(2).猶某某再世。多指后起之秀。 清 沈濤 交翠軒筆記卷二:“余髫年應(yīng)童子試,中丞命背誦十三經(jīng)……補博士弟子員,延譽公卿,有再來人之目。”
《漢語大詞典》:散華(散華)
(1).為供佛而散撒花朵。《無量壽經(jīng)》卷下:“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國。”
(2).佛教語。佛教稱經(jīng)之散文為“散華”。華,花。 隋 智顗 《法華經(jīng)文句·序品》:“佛赴緣作散華貫華兩説,結(jié)集者按説傳之,論者依經(jīng)申之。” 隋 吉藏 法華義疏·序品之二:“一者隨國法不同,如 震旦 有序銘之文, 天竺 有散華貫華之説也?!?/div>
《國語辭典》:活句  拼音:huó jù
立意新穎,靈活生動的詩句。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須參活句,勿參死句?!?/div>
《漢語大詞典》:金襕(金襴)
佛教僧尼穿著的金色袈裟。古尊宿語錄卷二:“世尊傳金襴外,別傳何法?”
《漢語大詞典》:魔事
(1).佛教指成道的障礙。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之一:“酒是惡本,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不可飲?!?span id="mg1i1qn" class="book">《景德傳燈錄·天竺祖師》:“師儼然於坐,魔事隨滅?!?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脫令我今世適發(fā)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當知前生善根微淺,嬈善友故?!?br />(2).佛教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事。太平廣記卷一百引《神鬼傳·張應(yīng)》:“ 歷陽 張應(yīng) 本是魔家,取佛家女為婦。妻病困,為魔事不差。妻曰:‘我本佛家女,乞為佛事?!?/div>
《國語辭典》:革囊  拼音:gé náng
1.皮制的袋子。如:「這個手工縫制的革囊挺漂亮的!」《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級在此。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顆人頭?!?br />2.指人的軀體。如:「我都一只腳踏進棺材的人了,面對國難,這身革囊還有什么好吝惜的?」《后漢書。卷三○下。郎顗襄楷列傳。襄楷》:「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凰觳豁碇?。」
《漢語大詞典》:三論(三論)
(1).指所論三事。呂氏春秋·應(yīng)言:“ 魏王 將入 秦 , 魏敬 謂王曰:‘以 河內(nèi) 孰與 梁 重?’王曰:‘ 梁 重?!衷唬骸?梁 孰與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 秦 求 河內(nèi) 則王將與之乎?’王曰:‘弗與也?!?魏敬 曰:‘ 河內(nèi) 三論之下也,身三論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聽,索其上而王聽之,臣竊不取也?!踉唬骸跞??!溯z行?!?高誘 注:“三論,謂 河內(nèi) 與 梁 及身也。”
(2).《論語》《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種,合稱“三論”。 三國 魏 何晏 《論語集解序》:“故有《魯論》,有《齊論》。 魯共王 時嘗欲以 孔子 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 齊 魯 論同?!?邢昺 疏:“此辨三論篇章之異也?!?br />(3).佛教三論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五·釋元暢:“又善於三論,為學(xué)者之宗?!?span id="lzxuwwu" class="book">《陳書·徐孝克傳》:“與諸僧討論釋典,遂通三論?!?span id="sed3l6c" class="book">《南史·傅縡傳》:“ 縡 篤信佛教,從 興皇寺 慧朗法師 受三論,盡通其學(xué)。”
《漢語大詞典》:頂相(頂相)
指佛教傳說中如來頭頂之肉髻。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二:“塔跡、佛牙、袈裟、頂相舍利,悉在 弗樓沙國 ?!?宋 陶谷 清異錄·漏春和尚:“新栽柳樹,必用泥固濟,其木頗類比丘頂相?!?/div>
《漢語大詞典》:四空
(1).四方的天空。《宋書·樂志二》:“延八虛,闢四空?!?鄭遙 《明月照高樓賦》:“四空迥而晃朗,九層屹而崢嶸?!?br />(2).佛教謂無色界的四處,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又稱四空天、四空處。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 瞿曇 之師,有慙青目,既而四空妙定,熏修已成?!?吳兆宜 注:“大寳積經(jīng):‘菩薩至於空處,脩習(xí)四禪?!?章炳麟 《無神論》:“自此而上,復(fù)有夜摩、兜率諸天,乃至四禪四空,有多名號。”
《國語辭典》:四依  拼音:sì yī
佛教用語。面對聽聞的教法有沖突或有疑義時,抉擇佛法的四個依從的準則:一、依法不依人,謂依從真理,不依從人。二、依義不依語,謂依從佛法的思想內(nèi)涵,不依從文字的表面意思。三、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謂依從佛陀最究竟的教說,不可舍棄前者依從權(quán)宜性的教法。四、依智不依識,謂依從了悟真理的智慧,不依從凡夫的認知。《大方廣十輪經(jīng)》卷八:「依于四依,具四辯才?!挂沧鳌杆囊乐埂埂?/div>
《國語辭典》:壽者相(壽者相)  拼音:shòu zhě xiàng
佛教上指眾生死后,會在六道中投生的概念?!?a target='_blank'>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今多用以稱老人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