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佛教  拼音:fó jiào
1.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佛所創(chuàng)。主張一切都是不圓滿的,凡是緣起的現(xiàn)象都是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癡,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脫。佛教流傳至今,主要的教學系統(tǒng):一、上座部佛教,盛行于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二、大乘佛教,包括中國佛教及西藏佛教以及日本、韓國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亞洲為主。
2.佛陀的教法?!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改谴笫ヒ娦悦餍臍w佛教,這菩薩留情在意訪神僧?!?/div>
《國語辭典》:佛教音樂(佛教音樂)  拼音:fó jiào yīn yuè
歌頌佛德的清凈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于歌舞的態(tài)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后,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jīng)典朗誦的產(chǎn)生,而逐漸發(fā)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后,大盛于唐室宮廷,并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fā)展。主要用于講經(jīng)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贊詠圣賢或誦持經(jīng)典。由于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后來并發(fā)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tǒng)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涌,層層相交之感。
《國語辭典》:上座部佛教  拼音:shàng zuò bù fó jiào
巴利語系的佛教?,F(xiàn)在主要分布地點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國。
《國語辭典》:西藏佛教  拼音:xī zàng fó jiào
約西元七世紀起在西藏發(fā)展的佛教。為佛教三大傳統(tǒng)之一,以藏文為圣典語言。原只盛行西藏、蒙古,如今弘揚全球。其教學特色在綜合小乘與大乘的波羅蜜多乘、金剛乘,見解上以中觀為究竟,法門則以密續(xù)為主流。藏經(jīng)分《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分,前者指佛語,包括經(jīng)和律,后者乃是印度佛教大師的論著。主要教派有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宗。各有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經(jīng)制度。俗稱為「喇嘛教」。
《國語辭典》:原始佛教  拼音:yuán shǐ fó jiào
現(xiàn)代部分佛教學者依據(jù)巴利文的尼柯耶和漢譯四阿含及律部的資料,試圖擬構從釋迦牟尼至佛教分裂前的教法內容。而稱分裂之前的佛教為「原始佛教」。
《國語辭典》:北方佛教  拼音:běi fāng fó jiào
近代佛教學者為避免大、小乘含有褒貶義的用語,將佛教從接受的師承傳統(tǒng)與流傳區(qū)域分南北兩系統(tǒng)。傳播在今北印度、西藏、中國大陸(傣族佛教除外)、日本、韓國等地的佛教總稱。實指大乘佛教。也稱為「北傳佛教」。
《國語辭典》:部派佛教  拼音:bù pài fó jiào
釋迦牟尼佛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團明顯的出現(xiàn)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后為止,約五百年間,稱為「部派佛教」。這段時期,佛教僧團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間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學說互異。但早期的佛經(jīng)都在這時完成結集。有的學者比較謹慎的將釋尊以來,到部派時期佛教稱為「早期佛教」。
《國語辭典》:大乘佛教  拼音:dà shèng fó jiào
佛教的派別之一。興起于西元初,是從反對小乘佛教的注重自己修行為出發(fā),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且以自利利他為重。流傳于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qū)。如:「雖然大乘佛教起源于印度,信徒卻以東北亞國家的人民居多?!?/div>
《漢語大詞典》:佛教徒
信奉佛教的人。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jié):“ 范縝 是這樣有骨氣的一個思想家,佛教徒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