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西堂
(1).西廂的前堂。書·顧命:“一人冕,執(zhí)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zhí)鉞,立于西堂?!?孔 傳:“立於東西廂之前堂。”儀禮·特牲饋食禮:“幾席兩敦在西堂?!?鄭玄 注:“西堂,西夾室之前?!?br />(2).泛指西邊的堂屋。《楚辭·九辯》:“澹容與而獨倚兮,蟋蟀鳴此西堂?!?span id="beet0w3" class="book">《南史·謝惠連傳》:“﹝ 靈運 ﹞嘗於 永嘉 西堂思詩,竟日不就。” 元 范梈 《谷口散暑》詩:“維時仲夏半,織女當西堂?!?br />(3).佛教語。佛門職位的稱呼。《禪林象器箋·稱呼門》:“他山前住人,稱西堂。蓋西是位,他山退院人來此山,是賓客,故處西堂?!?/div>
《漢語大詞典》:空寂
(1).空虛寂寞。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茍史官不絶,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宋 葉適 《黃子耕墓志銘》:“余觀 子耕 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清 姚鼐 《歸舟》詩:“老翁萬事投空寂,只寫清詩處處留?!?br />(2).空洞枯寂。 宋 葉適 《存齋銘》:“性因物迷,心與事往;必謹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為,勿墮空寂;是故無存,執(zhí)妄為得。” 明 王守仁 《大學問》:“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br />(3).幽靜冷落。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殯宮餅》:“中夜空寂,不妨過我?!?老舍 《駱駝祥子》九:“就是腳下這座大石橋,也顯著異常的空寂,特別的白凈,連燈光都有點凄涼?!?秦兆陽 《老羊工》:“在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邊,有時候,他是多么希望有個人來跟他說說話兒?。 ?br />(4).佛教語。謂事物了無自性,本無生滅。《楞嚴經(jīng)》卷五:“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劉長卿 《題虎丘寺》詩:“久迷空寂理,多為繁華故?!?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之二:“顧來日之漸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覽佛氏空寂之音,而有當於心,遂委身而從事焉?!?br />(5).指佛法,佛門。 宋 陳善 捫虱新話·王韶悔殺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殺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頗多悔恨,棲心空寂,冀有以洗滌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彈絲》:“長厭繁華,每欲投身於空寂?!?/div>
《國語辭典》:侍者  拼音:shì zhě
1.陪侍左右,供差遣的人。《國語。魯語上》:「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皇陶咴唬骸喝粲醒暄稍??』」唐。李朝威《柳毅傳》:「或以尺書,寄托侍者?!?br />2.侍奉長老的僧徒?!毒┍就ㄋ仔≌f。菩薩蠻》:「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埂抖鲙肪硪唬骸柑硐闶陶咚骑L狂,執(zhí)磬的頭陀呆了半晌,作法的阇黎神魂蕩飏?!?/div>
《國語辭典》:和南  拼音:hé nán
胡語音譯。梵語作vand。古印度人對長上問候用語,表示敬禮、恭敬之意。此用語亦流行于佛教團體。唐。玄奘 答中印度僧智光書:「并有片物供養(yǎng),愿垂納受,路遠不得多,莫嫌鮮薄,玄奘和南?!?/div>
《漢語大詞典》:佛氏
猶佛家,佛門。朱子語類卷七一:“有人自是其心,全無邪而卻不合於正理……佛氏亦豈有邪心者?”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 邵子 有‘元會運世’之説……其論甚奇,然佛氏已有此論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先是其母夢是奴為人執(zhí)縛俎上……醒而惡之,恒戒以毋與人斗,不虞乃為魚所擊。佛氏所謂夙生中負彼命耶!”
分類:佛家佛門
《漢語大詞典》:放逸
(1).放縱逸樂。逸周書·時訓:“蜩不鳴,貴臣放逸。” 朱右曾 校釋:“放逸,放縱晏佚。” 清 王錫振 《〈嬃砧課誦圖〉序》:“日惴惴於悲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羈。南史·張充傳:“言論放逸,一坐盡傾?!?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于鵠:“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于疎遠,且多警策?!?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文三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br />(3).離散;失散。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忽遷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飛揚。” 北齊 劉晝 新論·防欲:“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宋 曾鞏 《〈陳書目錄〉序》:“世統(tǒng)數(shù)更,史事放逸?!?明 李東陽 《〈嘉興府志〉序》:“ 東漢 以降,記載日益繁,而放逸磨滅,不可勝計?!?br />(4).佛教謂不守佛門規(guī)矩。 唐 白居易 《東都圣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心不放逸,口無戲論?!?/div>
《國語辭典》:四教  拼音:sì jiào
1.孔子四大教育要目:文、行、忠、信?!墩撜Z。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br />2.詩、書、禮、樂。《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br />3.婦德、婦言、婦容、婦幼?!段倪x。干寶。晉紀總論》:「而其妃后躬行四教?!挂卜Q為「四德」、「四行」。
4.佛教用語。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判教學說。(1)從釋尊說法的內(nèi)容分成: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合稱為「四教」或「化法四教」。(2)從釋尊說法的方式分四: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四種合稱為「四教」或「化儀四教」。兩種合稱為「八教」?!端慕塘x》卷一:「今所立義意異前規(guī),故略撰四教門,用通大師漸、頓、秘密、不定之蹤?!?/div>
《漢語大詞典》:妙門(妙門)
(1).佛、道教指領悟精微教理的門徑。語出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華嚴經(jīng)》卷二:“普應羣情闡妙門,令入難思清浄法?!?南朝 宋 朱廣之 《諮顧道士〈夷夏論〉》:“佛經(jīng)繁而顯,道經(jīng)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路易遵。”
(2).指佛門、道門。 清 鈕琇 《觚賸·景龍觀鐘銘》:“雖大道無為,濟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div>
《國語辭典》:善意  拼音:shàn yì
1.好意?!稘h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br />2.善于揣測別人的意向。漢。王充《論衡。知實》:「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br />3.《民法》上的概念系指不知情。
《漢語大詞典》:僧行
謂佛門戒行。 唐 趙璘 因話錄卷四:“﹝ 劉彥范 ﹞年八十,猶精強,僧行不虧?!?/div>
分類:佛門戒行
《漢語大詞典》:俗書(俗書)
(1).通俗流行的書體。 唐 韓愈 《石鼓歌》:“ 羲之 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沈德潛 注:“隸書風俗通行,別于古篆,故云俗書,無貶 右軍 意?!?清 顧炎武 《贈張力臣》詩:“削柎追 宜官 ,俗書嗤 逸少 ?!?br />(2).品格不高的書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元章 論 唐 人書,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歐陽 ,而為怪丑惡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br />(3).通俗流行而有別于正體的字。 宋 黃庭堅 《山谷題跋·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從廣?!?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譌用者耳?!?br />(4).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今《百中經(jīng)》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br />(5).佛門指佛教經(jīng)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遠 引莊子為連類,乃似格義之擬配外書。 安公 聽 遠 不廢俗書,則其通常令弟子廢俗書可知。”
《國語辭典》:善緣(善緣)  拼音:shàn yuán
1.良好關系。南朝梁。簡文帝 相宮寺碑:「皇太子蕭緯,自昔蕃邸,便結善緣?!埂段饔斡洝返谝欢兀骸肝覍Ⅳ卖摹㈠a杖,情愿送他,與我結個善緣?!?br />2.俗稱好姻緣為「善緣」。
《漢語大詞典》:依僧
指依附佛門。 唐 韋應物 《題從侄成緒西林精舍書齋》詩:“慕 謝 始精文,依僧欲觀妙。” 宋 劉攽 中山詩話:“ 王丞相 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湾釋υ唬骸眲t抱佛腳?!?/div>
分類:依附佛門
《漢語大詞典》:依佛
皈依佛門。 唐 盧綸 《送恒操上人歸江外覲省》詩:“依佛不違親,高堂與寺鄰。” 唐 姚合 《送文著上人游越》詩:“念我為官應易老,羨師依佛學無生?!?/div>
《國語辭典》:放參(放參)  拼音:fàng cān
接見下屬或賓客?!队罉反蟮鋺蛭娜N。張協(xié)狀元。第四八出》:「吾今已到梓州,諸衙人從并未放參,只接見任文武官員,看張狀元如何作區(qū)處?」《水滸傳》第四八回:「李應倨傲情辭偽,緊閉重門不放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