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分別(分別)  拼音:fēn bié
1.分析?!痘茨献印}R俗》:「故圣人財(cái)制物也,猶工匠之?dāng)巯麒忚囊?,宰庖之切割分別也?!?br />2.區(qū)分、辨別。《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于是兩府復(fù)白遣義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埂独蠚堄斡洝返诰呕兀骸傅览镒佣际峭?,道面子就各有分別了?!?br />3.分離、離別。《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三國演義》第七回:「玄德與趙云分別,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br />4.將各個(gè)分開來。如:「你的這份資料,必須分別辦理。」也作「分頭」。
《漢語大詞典》:凡圣(凡聖)
佛教語。謂凡夫與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為圣者;自此而下,未斷惑證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沈約 《神不滅論》:“自凡及圣,含靈義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法苑珠林卷二六:“無何,坐終,其髑髏全成無縫,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別。” 元 梵琦 《漁家傲·西方樂》詞:“佛理在躬如玉璞,須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難描邈,華臺寶座珠瓔珞?!?/div>
《漢語大詞典》:權(quán)教(權(quán)教)
佛法有權(quán)、實(shí)二教。權(quán)教為凡夫、小乘說法,取權(quán)宜義,如《阿含經(jīng)》是。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將欲改權(quán)教,示實(shí)道。”
《國語辭典》:癡子  拼音:chī zi
1.傻子。
2.瘋癲的人。
《漢語大詞典》:八倒
佛教語。凡夫二乘對涅槃境界的八種偏執(zhí)之見?;驁?zhí)常、樂、我、凈四倒,或執(zhí)非常、非樂、非我、非凈四倒。 南朝 梁 蕭統(tǒng) 《東齋聽講》詩:“庶茲祛八倒,冀此遣六塵?!?唐 吉藏 法華義疏卷三:“二乘之人自謂彼涅槃為常,則有樂浄;雖無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此經(jīng)始終既具破八倒,則是説涅槃竟。”
《漢語大詞典》:穢身(穢身)
佛教語。稱凡夫之肉身。《觀經(jīng)玄義分》:“捨此穢身,速證彼法性之常樂?!?/div>
《漢語大詞典》:毛道
(1).佛教謂凡夫愚人。 清 譚嗣同 《仁學(xué)》一:“毛道不定,曷克語此?無明起處,惟佛能知?!?br />(2).方言。小路。
《漢語大詞典》:法我見(法我見)
佛教語?!岸乙姟敝?。謂凡夫不知“性空”之理,執(zhí)著一切事物有真實(shí)體性的妄見。《起信論》卷下:“法我見者,計(jì)一切法各有體性?!?瞿秋白 《餓鄉(xiāng)紀(jì)程》五:“我呢?以整頓思想方法入手,真誠的去‘人我見’以至于‘法我見’,當(dāng)時(shí)已經(jīng)略略領(lǐng)會得唯實(shí)的人生觀及宇宙觀?!眳⒁姟?人我 ”。
《漢語大詞典》:人我
(1).他人與我。莊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以此白心?!?span id="ixu6ou0" class="book">《關(guān)尹子·二柱》:“渾人我,同天地?!?清 譚嗣同 《仁學(xué)》二:“人知腦氣筋通五官百骸為一身,即當(dāng)知電氣通天地萬物人我為一身也?!?br />(2).借指塵世。 元 鄧學(xué)可 《端正好·樂道》套曲:“人我場中枉馳驟,苦海波中早回首?!?br />(3).佛教語。即人我見。凡俗之人妄認(rèn)自身常住不變,執(zhí)著“有我”之見,佛家謂之“人我見”。《壇經(jīng)》三五:“人我是 須彌 ,邪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浪……無人我, 須彌 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br />(4).佛教語。人相和我相并稱的略語。為人我四相中之二相。 清 吳偉業(yè) 《贈蒼雪》詩:“人我將無同,是非空諸所?!痹敗?四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