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端蒙
古代歷法中歲星在“乙”的稱呼。史記·歷書:“端蒙單閼二年?!?司馬貞 索隱:“端蒙,乙也。爾雅作“旃蒙”。” 清 馮桂芬 《程楞香中丞六十壽序》:“端蒙蟬嫣之歲,日在翼,將遷於壽星之次?!?/div>
《分類字錦》:圓儀(圓儀)
見上注。
分類:歷法
《漢語大詞典》:建統(tǒng)(建統(tǒng))
(1).猶建歷。謂制定歷法。 宋 蘇軾 《上太皇太后賀正表》:“ 堯 歷授時, 夏 正建統(tǒng)?!?br />(2).建立統(tǒng)治。 明 李東陽 《漢長沙王太傅賈公祠記》:“此皆創(chuàng)業(yè)撥亂之所為用,非所以經(jīng)世建統(tǒng)也?!?/div>
《漢語大詞典》:黑分
印度 歷法稱太陰歷的下半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宋 洪邁 容齋四筆·白分黑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白前黑后,合為一月。”
《漢語大詞典》:四之日
指 周 歷四月,即 夏 歷二月。 周 夏 兩代歷法不同, 周 建子, 夏 建寅, 周 歷以 夏 歷的十一月為歲首(正月)。《詩·豳風·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毛 傳:“四之日, 周 四月也。”
《分類字錦》:會月(會月)
漢書律歷志:參天九。兩地十。是為會數(shù)。參天數(shù)二十五。兩地數(shù)三十。是為朔望之會以。會數(shù)乘之。則周于朔旦冬至。是為會月。九會而復元。注孟康曰:謂四千六百一十七歲之月數(shù)也。所謂元月。
分類:歷法
《漢語大詞典》:校歷(校曆)
謂考定歷法。《晉書·律歷志中》:“若不先定校歷之本法,而懸聽棄法之末爭,則 孟軻 所謂‘方寸之基,可使高於岑樓’者也。”
關(guān)于學校學年和學期起訖、上課和考試周次、寒暑假及其它假日的規(guī)定。
《漢語大詞典》:章蔀
亦作“ 章部 ”。 我國古歷法名詞。 漢 初所傳的六種古代歷法以十九年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二十蔀為一紀,三紀為一元。冬至與月朔同日為章首,冬至在年初為蔀首。后漢書·律歷志下:“歲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謂之章,同在日首謂之蔀,蔀終六旬謂之紀,歲朔又復謂之元?!?span id="b7b77pd" class="book">《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 唐 孔穎達 疏:“步歷之始,以朔旦冬至為首歷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至十九年閏餘盡,復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為一章,積章成部,積部成紀。治歷者以此章部為法,因此可明其術(shù)數(shù),推之而知氣朔也,審別陰陽寒暑不失其時也?!?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世其言,守其法。察天文,刻章蔀,儲歷,編年月,書日,史氏之世言也。”
《國語辭典》:三統(tǒng)歷(三統(tǒng)曆)  拼音:sān tǒng lì
中國古代的一種歷法。漢劉歆就太初歷所造,因附會三統(tǒng)之說,故稱為「三統(tǒng)歷」。
《分類字錦》:稽極(稽極)
隋書律歷志:劉焯又造歷家同異。名曰稽極。
分類:歷法
《漢語大詞典》:八魁
(1).古歷法術(shù)語。《后漢書·蘇竟傳》:“夫仲夏甲申為八魁?!?李賢 注:“歷法,春三月己巳、丁丑,夏三月甲申、壬辰,秋三月己亥、丁未,冬三月甲寅、壬戌,為八魁?!?br />(2).星名。屬室宿,在鯨魚座內(nèi)。《星經(jīng)》卷下:“八魁九星,在北落東南,主獸之官。”晉書·天文志上:“北落東南九星曰八魁,主張禽獸?!?/div>
《漢語大詞典》:調(diào)歷(調(diào)曆)
古歷法名。傳說出于 黃帝 時 容成 之手。漢書·律歷志上:“案 漢 元年不用 黃帝 《調(diào)歷》?!?span id="mu3h7xn" class="book">《晉書·律歷志中》:“逮乎 炎帝 ,分八節(jié)以始農(nóng)功, 軒轅 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 羲和 占日, 常儀 占月, 臾區(qū) 占星氣, 伶?zhèn)?造律呂, 大撓 造甲子, 隸首 作算數(shù)。 容成 綜斯六術(shù),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fā)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焉,謂之《調(diào)歷》?!?/div>
《漢語大詞典》:六歷(六曆)
亦作“ 六歷 ”。
(1).上古時的六種歷法。漢書·律歷志上:“ 三代 既沒,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魯歷》……﹝ 漢 興﹞以 北平侯 張蒼 言,用《顓頊歷》,比於六歷,疏闊中最為微近?!?南朝 梁 陸倕 《新漏刻銘》:“察四氣之盈虛,課六歷之疏密?!?br />(2).謂《大衍歷》、《宣明歷》、《紀元歷》《統(tǒng)天歷》、《大明歷》、《授時歷》元史·歷志一:“自 春秋 獻公 以來,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紀元》、《統(tǒng)天》、《大明》《授時》六歷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div>
分類:六種歷法
《漢語大詞典》:秘學(祕學)
古謂神秘之學問,如天文、算數(shù)、歷法、陰陽、占候等。晉書·藝術(shù)傳·陳訓:“少好祕學,天文、算歷、陰陽、占候無不畢綜。”
《國語辭典》:陰歷(陰曆)  拼音:yīn lì
1.歷法的一種,根據(jù)月球的朔望周期而制定,為「太陰歷」的簡稱。參見「太陰歷」條。
2.我國的傳統(tǒng)歷法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歷,但是常被誤稱為「陰歷」。參見「農(nóng)歷」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