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626或627—684后
【介紹】:
唐婺州義烏人。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四杰。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武則天光宅元年,徐敬業(yè)起兵揚(yáng)州反則天,賓王為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說
排行四,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出身寒門,其父為青州博昌令,早卒。7歲能詩。高宗朝,初為道王府屬,后歷任奉禮郎、東臺詳正學(xué)士、武功主簿、長安主簿,遷侍御史。為奉禮郎時,曾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塞外還,又曾宦游蜀中。調(diào)露元年(679)冬,因數(shù)上疏言事獲罪下獄,次年秋下除臨海(今屬浙江)丞。睿宗文明中(684)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作檄傳之天下斥其罪。敬業(yè)兵敗,賓王被誅(一說逃亡不知所之)。《本事詩·微異》言宋之問于靈隱寺吟詩,遇駱賓王隱跡為僧,為續(x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等句,傳播甚廣,而不可信。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賓王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縱放,擅長七言歌行,《帝京篇》為代表作。其詩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層?jì)D女愛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題材較為廣泛。筆調(diào)宏肆,風(fēng)格雄放?!?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其詩集以清咸豐年間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為最通行。
唐詩匯評駱賓王(638?—685?),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弱冠為道王(元慶)府屬。高宗咸亨年間,從軍塞上。上元元年回京參選,歷武功、長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書言事,被誣下獄。后任臨海(今浙江天臺)丞,怏怏失志,棄官去。文明元年,從徐敬業(yè)討武,兵敗,被殺?;蛑^“投江而死”,或謂“亡命不知所之”。賓王兼擅詩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并稱“四杰”。有《駱賓王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清陳熙晉有《駱臨海集箋注》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賓王。婺州義烏人。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調(diào)長安。武后時數(shù)上書言事。下除臨安丞。怏怏失志。棄官去。徐敬業(yè)舉兵。署為府屬。軍中書檄。皆其詞也。
作品評論
唐詩紀(jì)事世稱“王楊盧駱”,楊盈川之為文,好以古人姓名連用,如“張平子之略談,陸士衡之所記”、“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長統(tǒng)何足知之”,號為“點(diǎn)鬼簿”。賓王文好以數(shù)對,如“秦地重關(guān)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人號為“算博士”。
詩人玉屑駱賓王為詩,格高指遠(yuǎn),若在天上物外,神仙會集,云行鶴駕,想見飄然之狀。
張遜業(yè)《駱賓王文集序》賓王五言律詩,秀麗精絕,不可易及。然《帝京篇》尤一代絕唱也。
《藝苑卮言》盧、駱、王、楊,號稱“四杰”,詞旨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內(nèi)子安稍近樂府,揚(yáng)、盧尚宗漢魏,賓王長歌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yuǎn),故是千秋絕藝。
詩藪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駱賓王篇什獨(dú)盛。佳者:“二庭歸望斷”、“蓬轉(zhuǎn)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開天府”,皆流麗雄渾,獨(dú)步一時。
唐音癸簽義烏富有才情,兼深組織,正以太整且豐之故,得擅長什之譽(yù),將無風(fēng)骨有可窺乎!
三唐詩品其源亦出陰、何,特能清遠(yuǎn)取神,蒼然有骨,雖才非純雅,面于勝處見優(yōu)。存詩甚少,特見一斑,緣在初唐,仍稱家數(shù),
《詩學(xué)淵源》(賓王)詩不減齊梁諸人,而古質(zhì)不及盧升之。近體如《北眺》、《夏日》諸作,立意煉辭,實(shí)開盛唐之先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646—708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必簡。高宗咸亨元年進(jìn)士。善五言詩,工書翰,有能名。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歷遷隰城尉、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時,累擢膳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嶺外。尋召授國子主簿,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卒年六十余。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645?—708
字必簡。排行五。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父遷居洛州鞏縣(今河南鞏義)。高宗咸亨元年(670)登進(jìn)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轉(zhuǎn)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與同僚不睦,為州司馬周季重等所構(gòu)陷,系獄,將被殺。審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殺季重,當(dāng)即杜并亦被殺。武后聞此,甚加嘆異,召見審言,授著作佐郎,俄遷膳部員外郎。神龍?jiān)?705),因諂附張易之兄弟,為中宗流放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景龍二年(708)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杜審言考》對其生平事跡多所考證。審言為杜甫祖父,杜甫詩法深受其影響。審言少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晚年與沈佺期、宋之問唱和,對近體詩之形成頗有貢獻(xiàn)。審言今存詩43首,僅兩首古體,五律、五排、七律、七絕諸體有佳作,其中五律尤為量多質(zhì)高,莊嚴(yán)典麗。有宋本《杜審言集》1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杜審言(648?—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類),父遷居鞏縣(今屬河南)。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jìn)士第,授隰城尉,遷江陰尉,轉(zhuǎn)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尋免歸,武則天召見,拜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部。中宗神龍初,坐與張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不久召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卒。審言善五言詩,工書翰,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有《杜審言集》十卷,已佚。今《杜審言詩集》三卷乃后人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
作品評論
《唐詩品》學(xué)士高才命世,凌轢同等,律調(diào)瑯然,極其華茂。然其心靈流暢,不煩構(gòu)結(jié),而自出雅致。曠代高之,以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鳳之丸,不離苞素者也?!妒貧q》篇云:“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庭燈燭上薰天”,氣色高華,罕得其比。
《藝苑卮言》杜審言華藻整栗,小讓沈、宋,而氣度高逸,神情圓暢,白是中興之祖,宜其矜率乃爾。
藝圃擷馀杜必簡性好矜誕,至欲“衙官屈、宋”。然詩自佳,華于子昂,質(zhì)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風(fēng),盛哉!
詩藪初唐無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shí)為首倡。五言則“行止皆無地”、“獨(dú)有宦游人”,排律則“六位乾坤動”、“北地寒應(yīng)苦”,七言則“季冬除夜”、“毗陵震澤”,皆極高華雄整。少陵繼起,百代???,有自來矣。
詩鏡總論杜審言渾厚有馀。
唐詩歸鐘云:初唐詩至必簡,整矣,暢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詩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簡數(shù)詩,開詩家齊整平密一派門戶,在初唐實(shí)亦創(chuàng)作。
《詩源辨體》杜審言五言律體巳成,所未成者,長短兩篇而已。今觀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則五言律體實(shí)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審言較沈、宋復(fù)稱俊逸,而體自整栗,語自雄麗,其氣象風(fēng)格自在,亦是律詩正宗。
《唐詩緒箋》五言律詩貴乎沉實(shí)溫麗,雅正清遠(yuǎn)。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無艱難之患。最不宜輕浮俗濁,則成小人對屬矣。似易而實(shí)難。又須風(fēng)格峻整,音律雅渾,字字精密,乃為得體。初唐惟杜審言創(chuàng)造工致,最為可法。
《唐律消夏錄》必簡詩用意深老,措辭縝密,雖極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虛設(shè)。其于射洪,猶班之于史也。后來盡得其法者,唯文孫工部一人。
《載酒園詩話又編》杜必簡散朗軒豁,其用筆如風(fēng)發(fā)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圓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語,亦猶蘇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飲水,略無攢眉蹙額之態(tài)。此僻澀苦寒之對劑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觀。
石洲詩話杜必簡于初唐流麗中,別具沉摯,此家學(xué)所有啟也。
三唐詩品承流散藻,詞非一骨,間有六代遺音,而律詩清柔,無復(fù)陳隋健響,于初唐最為晚派。自誕“衙官屈宋”,殊太過情。乃如“云霞出?!?、“草綠長門”,亦自獨(dú)辟生蹊,發(fā)為孤秀,以罕見長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690—約756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字少伯。玄宗開元十五年擢進(jìn)士第,補(bǔ)秘書省校書郎。后又以博學(xué)宏詞登科,授汜水尉。以故貶嶺南,北歸,遷江寧丞。晚年又貶龍標(biāo)尉。故世又稱王江寧、王龍標(biāo)。以世亂還鄉(xiāng),道出濠州(一作亳州),為刺史閭曉丘所殺。工詩,擅長七絕,以邊塞詩《出塞》、《從軍行》等知名。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以曾官江寧(今江蘇南京)丞、龍標(biāo)(今湖南洪江西南)尉,后人因稱“王江寧”、“王龍標(biāo)”。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jìn)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登博學(xué)宏詞科,遷汜水尉。越數(shù)年,以事謫嶺南。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寧丞。史傳稱后以“不護(hù)細(xì)行”,又貶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昌齡避亂江淮一帶,觸忤濠州刺史閭丘曉,為曉所殺。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昌齡為開元、天寶間杰出詩人。所作多邊塞軍旅、宮怨閨情及送別之什,清剛俊爽,深厚婉麗。時人殷璠以為“元嘉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fēng)骨頓盡,今昌齡克嗣厥跡”,稱其詩“驚耳駭目”,乃“中興高作”。(原出《河岳英靈集》卷中,茲據(jù)《唐詩紀(jì)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傳》卷二本傳云是“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昌齡特擅七絕,明王世貞以為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卷四)。詩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齡詩注》。另有《詩格》傳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bǔ)4首又4句。
唐詩匯評王昌齡(694?-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jìn)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舉博學(xué)宏辭科,授汜水尉。獲罪謫嶺南,二十七年遇赦北還。二十八年冬,為江寧尉。天寶中,貶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北歸,為濠州刺史閭皇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biāo)”。昌齡工詩,時稱“詩家天子”;尤長七絕,與李白共稱“聯(lián)璧”。有《王昌齡集》五卷,已佚。又著《詩格》二卷,《詩中密旨》一卷,今傳本多疑非原著。有《王昌齡集》二卷和《王昌齡詩集》三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齡詩注》。
黃鶴樓志·人物篇王昌齡(698—約756)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jìn)士,授校書郎,改汜水縣尉,再遷江寧縣丞,晚年貶龍標(biāo)(今湖南黔陽西)縣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biāo)”。赴江夏(今武昌)游玩時曾作惜別詩《送人歸江夏》,因情造景,借黃鶴樓抒情,表現(xiàn)了友人間的無限眷戀和依依惜別之情。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昌齡字少伯。江寧人。第進(jìn)士。補(bǔ)秘書省校書郎。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再遷氾水尉。貶龍標(biāo)尉。以世亂還鄉(xiāng)里。為刺史閭邱曉所殺。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元嘉以還,四百年內(nèi),曹、劉、陸、謝、風(fēng)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
新唐書本傳昌齡工詩,緒密而思清,時謂王江寧云。
唐才子傳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天子王江寧”,蓋嘗為江寧令。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詩品》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七言小詩兒與太白比肩,當(dāng)時樂府采錄無出具右。王言古作與儲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蕩不持,卒取閭丘之禍,輕華之致,不并圭璋,豈亦定見耶!
朱警《王昌齡詩集跋》少伯詩為中興名家,與儲光羲相埒,而少伯稍聲峻,多遠(yuǎn)調(diào)。至如“飛雨祠工來,靄然關(guān)中暮”、“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興象融化,有遺音矣。
《藝苑卮言》七言絕句,王江寧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藝圃擷馀絕句之源,出于樂府,貴有風(fēng)人之致,其聲可歌,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使人莫可捉著。盛唐惟青蓮、龍標(biāo)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詩藪江寧《長信詞》、《西宮曲》、《青樓曲》、《閨怨》、《從軍行》,皆優(yōu)柔婉麗,意味無窮,風(fēng)骨內(nèi)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統(tǒng),一唱三嘆。
詩藪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少伯七言絕,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詩藪杜陵、太白七言律絕,獨(dú)步詞場;然杜陵律多險拗,太白絕間率露,大家故宜有此。若神韻于云,絕無煙火,深衷隱厚,妙協(xié)《蕭韶》,李頎、王昌齡故是千秋絕調(diào)。
詩藪李(白)詞氣飛揚(yáng),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殺直;王句格舒緩,不若李之自然,然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李作故極自然,王亦和婉中渾成,盡謝爐陲之跡;王作故極自在。李亦飄翔中閑雅,絕無叫噪之風(fēng),故難優(yōu)劣,然李詞或太露,王語或過流,亦不得護(hù)其短也。
詩鏡總論王龍標(biāo)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惜后人不善讀耳。
詩鏡總論書有利澀,詩有難易,難之奇,有曲澗層巒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齡絕句,難中之難;李青蓮歌行,易中之易。難而苦為長吉,易而脫為樂天,則無取焉。總之,人力不與,天致自成,難易兩言,難可相忘耳。
詩鏡總論專尋好意,不理聲格,此中晚唐絕句所以病也,詩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尋,興情即是。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椎煉,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
唐詩歸鐘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細(xì)讀儲光羲及王昌齡詩,深厚處益見陶詩淵源脈絡(luò)。善學(xué)陶者寧從二公入,若從五、孟入。
《全唐風(fēng)雅》鐘云:龍標(biāo)七言絕妙在全不說出,讀未畢,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見矣,然終亦說不出。
黃紹夫云:唐七言絕句當(dāng)以王龍標(biāo)為第一,以其比興深遠(yuǎn),得風(fēng)人溫柔敦厚之體,不但詞語高古而已。
姜齋詩話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疵颣,儲光羲,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若“水盡南天不見云”、“水和三日蕩輕舟”、“囊無一物獻(xiàn)尊親”、“玉帳分弓射虜營”,皆所謂滯累,以有襯字故也。其免于滯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則又疲茶無生氣,似欲匆匆結(jié)煞。
《詩辯坻》龍標(biāo)七言古,氣勢太峻而才幅狹,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圍爐詩話吳敬夫云:龍標(biāo)七絕名手,五古筆法高妙,往往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論”,“獨(dú)立君始悟”、“海靜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襲,故愚者入其鬼窟中。豈若“久之風(fēng)榛寂,遠(yuǎn)聞樵聲至”、“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保D挫雄渾也?
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側(cè),或曠達(dá),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
圍爐詩話王龍標(biāo)七絕,如八股之王濟(jì)之也,起承轉(zhuǎn)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后人無不宗之。
原詩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兩人辭、調(diào)、意俱不同,各有至處。
《歷代詩法》龍標(biāo)五古,勝情曠致,刊落凡俗。龍標(biāo)七絕,如高翼矯風(fēng),半空落響,危峰墮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調(diào),一見一新,非惟獨(dú)秀當(dāng)時,抑已擅場千古。
《唐詩別裁集》龍標(biāo)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石洲詩話龍標(biāo)精深可敵李東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若以有明弘正之間徐迪功尚與李、何鼎峙,則有唐開、寶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誰與歸?
《挹翠樓詩話》有識者皆當(dāng)戒心讀王龍標(biāo)“大漠風(fēng)塵”、“白馬金鞍”、“馳道楊花”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諷,使深心人于言外領(lǐng)會,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絕所以獨(dú)冠三唐。
《唐七律雋》襄陽、龍標(biāo)、供奉,雖不以七律名家,然視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別有一種神氣,有精采而無滯色,此盛唐之所以為盛也。
《峴傭說詩》孟浩然、王昌齡、常建五言清逸,風(fēng)格均與摩詰相近,而篇幅較窘。學(xué)問為之,才力為之也。
三唐詩品其源出于鮑明遠(yuǎn),縮作短篇,自成幽峭。七絕擅名,亦由關(guān)塞之詞,江山所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37—79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待價曾孫。初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后折節(jié)讀書,肅宗時入太學(xué)。代宗永泰中,為洛陽丞,遷京兆府功曹。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尋改江州刺史,追赴闕,遷左司郎中。貞元初,復(fù)出為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后罷居蘇州永定寺,齋心屏除人事。工詩,與顧況、劉長卿等相酬唱。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或與陶淵明合稱“陶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37—792?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稱韋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人稱韋江州、韋蘇州。出身關(guān)中望族,玄宗天寶十載(751)以門資恩蔭入宮為三衛(wèi)郎,頗任俠負(fù)氣。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進(jìn)長安,失職流落。肅宗乾元元年(758)進(jìn)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剛直為政,鞭笞軍騎,見訟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罷任。曾東游淮海,經(jīng)淮陰、寶應(yīng)等地,抵廣陵。大歷九年(774)為京兆府功曹。不久,攝高陵宰、轉(zhuǎn)鄠縣令。十四年轉(zhuǎn)櫟陽令,即因疾辭歸,居灃水北岸善福寺,又稱西齋,曾編成《灃上西齋吟稿》數(shù)卷(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滁州刺史,旋即罷任,閑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六年罷任,寓居蘇州城外永定寺。約于貞元八年(792)卒于蘇州。一說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zhuǎn)運(yùn)江淮留后(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葉夢得、錢大昕、余嘉錫等已辨其非。生平見宋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沈作哲《補(bǔ)韋刺史傳》。近人萬曼有《韋應(yīng)物傳》、孫望有《韋應(yīng)物事跡考略》、傅璇琮有《韋應(yīng)物系年考證》。韋應(yīng)物秉性高潔,其詩淡遠(yuǎn)清瑟,人比之陶潛?!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韋詩“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長于五言,“高雅閑淡,自成一家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其“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同上),劉熙載亦云:“韋蘇州憂民之意如元道州。”(《藝概·詩概》)《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4首。通行之詩集有四部叢刊本《韋刺史詩集》10卷附錄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韋蘇州集校正拾遺》1卷(清盧文弨編校)。注本有陶敏、王友勝《韋應(yīng)物集校注》。
唐詩匯評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為玄宗三衛(wèi)近侍,時年十五,頗任俠負(fù)氣。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廣德中,任洛陽丞,被訟,棄官閑居。大歷中,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令,又歷鄠縣、櫟陽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轉(zhuǎn)江州刺史。三年,入為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卒。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應(yīng)物工詩,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有《韋應(yīng)物詩集》十卷。北宋王欽臣重加校定編次,仍為十卷,題《韋蘇州集》,行于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詞學(xué)圖錄韋應(yīng)物(737-約791) 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wèi)郎事玄宗,豪橫放浪。安史亂起,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后中進(jìn)士,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東坡有"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之句。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 《韋蘇州集》。散文存一篇。詞存四首,見《尊前集》。
全唐詩補(bǔ)逸韋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生開元二十五年。少以三衛(wèi)郎事明皇。乾元間為太學(xué)生,始折節(jié)讀書。永泰中為洛陽丞。大歷間歷仕京兆府功曹參軍。十四年,自鄠縣令制除櫟陽令,以疾辭不就。建中中拜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追赴闕,改左司郎中。復(fù)出為蘇州刺史。約卒于貞元九年。其詩閒澹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稱陶韋云。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應(yīng)物。京兆長安人。少以三衛(wèi)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大歷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刺史。調(diào)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為蘇州刺史。
作品評論
李肇《國史補(bǔ)》韋應(yīng)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欲,所至焚番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以還,各得其風(fēng)韻。
白居易《與元九書》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李、杜之后,詩人繼出,雖間有遠(yuǎn)韻,而才不逮意。獨(dú)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韋應(yīng)物占詩勝律詩,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張籍、王建詩格極相似,李益古、律詩相稱,然皆非應(yīng)物之比也。
后山詩話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寬夫詩話》蘇州詩律深妙,白樂天輩固皆尊稱之,而行事略不見唐史為可恨。以其詩語觀之,其人物亦當(dāng)高勝不凡。
《蔡百衲詩評》韋蘇州詩如渾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過處,大似村寺高僧,奈時有野態(tài)。
《陵陽室中語》韋蘇州……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詩訓(xùn)》徐師川言: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fēng)致,最為流麗。
歲寒堂詩話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biāo)韻觀之,右丞遠(yuǎn)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也。
郡齋讀書志詩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婉諧,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dú)應(yīng)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fēng)格云。
《清邃閣論詩》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常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fù)性之人為之,陶卻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
《清邃閣論詩》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
《臞翁詩評》韋蘇州如園客獨(dú)繭,暗合音徽。
后村詩話韋詩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學(xué)力所可到也。
《王孟詩評》韋應(yīng)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問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里淡無彩色,不免有輕盈之意。誦韋蘇州一二語,高處有山泉極品之味。
《唐詩品》蘇州詩氣象清華,同端閑雅,其源出于靖節(jié),而深沉頓郁,又曹、謝之變也。唐人作古調(diào),雖各有門戶,要之律體方精,彌多附寄,而專業(yè)之流鮮矣。蘇州獨(dú)騁長轡,大窺曩代,而又去其拘攣補(bǔ)衲之病,蓋一大家也。當(dāng)時詞流秾郁、感蕩成波,其視蘇州淡泊無文,未淹高聽,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雖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靈跨俗,自致上列,不與濁此爭長矣。
四友齋叢說左司性情閑遠(yuǎn),最近風(fēng)雅,其恬淡之趣,不減陶靖節(jié)。唐人中,五言古詩有陶、謝遺韻者,獨(dú)左司一人。
詩藪蘇州五言古優(yōu)入盛唐,近體婉約有致,然自適大歷聲口,與王、孟稍有不同。
唐詩歸鐘云:韋蘇州等詩,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筆肖然清妙,非專以淺淡擬陶者。世人誤認(rèn)陶詩作淺淡,所以不知節(jié)詩也。譚云:總是“清”之一字,要有來歷、不讀書不深思人。僥幸假借不得。
詩鏡總論詩之所貴者,色與韻而已矣。韋蘇州詩,有色有韻,吐秀含芳,不必淵明之深情,康樂之靈悟,而已自佳矣。
詩鏡總論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將韋詩陳對其間,自覺形神無間。
《詩源辨體》唐人五言古氣象宏遠(yuǎn),惟韋應(yīng)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淵明,以蕭散沖淡為主。然要其歸,乃唐體之小偏,亦猶孔門視伯夷也。
《詩源辨體》韋、柳五言古,猶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詩源辨體》應(yīng)物之詩,較子厚雖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韻最工;七言古既多矯逸,而勁峭獨(dú)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淵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詩源辨體》東坡云:“柳子厚詩在淵明下、韋蘇州上”。朱子云:“韋蘇州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庇薨矗喉f、柳雖由工入微,然應(yīng)物入微而不見工,子厚雖入微,而經(jīng)緯綿密,其功自見。故白唐人而論,是柳勝韋;由淵明而論,是韋勝柳。
《詩源辨體》六朝五言,謝靈運(yùn)俳偶雕刻,正非流麗。玄暉雖稍見流麗,而聲漸入律,語漸綺靡,遂成雜體,若應(yīng)物,蕭散沖淡,較六朝更自迥別。
《詩源辨體》應(yīng)物五七言律絕,蕭散沖淡。與五言古相類,然所稱則在占也。
《同上》韋于五言古,漢晉之大宗也。俯視諸子,要當(dāng)以兒孫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頓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揮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揮斥,其揮斥者必流俗之吝留,豈其以擺脫自異哉!吟詠家唯于此千鍛百煉,如《考工記》所稱五氣俱盡、金錫融浹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錄》唐詩之修閑澄澹,韋公為獨(dú)至。五言古律二體。讀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載酒園詩話又編》韋詩皆以平心靜氣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載酒園詩話又編》韋詩誠佳,但觀劉須溪細(xì)評,亦太鉆皮出羽。唯云“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釆色,不免有輕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謂二人意趣相似,則又不然?!白灶櫣?,才非管樂儔。聞君薦草澤,從此泛滄洲”,自是隱士高尚之言?!按倨菹驴砂?,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自是循吏倦還之語。原不同床,何論各夢!宋人又多以韋、柳并稱,余細(xì)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dá)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qiáng)。
分甘馀話東坡謂“柳泖州詩,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贝搜哉`矣。余更其語曰:韋詩在陶彭澤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揚(yáng)州作論詩絕句,有云:“風(fēng)懷澄澹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蘇州!”又常謂:陶如佛語,韋如菩薩語,王右丞如祖師語也。
《唐音審體》昔人謂韋與王、孟鼎立為三,以其皆近陶體也,馮復(fù)京曰:韋公本有六朝濃麗之意,而澄之為唐調(diào),突過唐人之上。
《劍溪說詩又編》韋詩不唯古澹,兼以靜勝。古??蓛?,靜非澄懷觀道不可能也。
《劍溪說詩又編》詩中有畫,不若詩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庫全書總目》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shí)。如“喬木生夏涼,流云葉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
石洲詩話王孟諸公,雖極超詣,然其妙處,似猶可得以言語形容之。獨(dú)至韋蘇州,則其奇妙全在淡處,實(shí)無跡可求。
《峴傭說詩》后人學(xué)陶,以韋公為最深,蓋其襟懷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詩品其源出于淵明,在當(dāng)時已定論,唯其志潔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擬古》十二篇,雖未遠(yuǎn)跡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畫寢清香”、“郡齋夜雨”,瑯然疏秀,有雜仙心。至若“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亦復(fù)自然作妙,不假雕飾之功。唯氣格未遒,視古微疑渙散。
《詩學(xué)淵源》其詩閑淡簡遠(yuǎn),人比之陶潛,雖或過當(dāng),而其《擬古》之作,寢幾于《十九首》;效陶一體,亦極沖淡之懷,但微嫌著跡耳,著跡則近于刻畫矣。然當(dāng)此之時,高古曠達(dá),殊無出其右者。
《詩境淺說》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風(fēng)華掩映,而見意不多者,韋詩其上選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0—1172
【介紹】:
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號盧溪?;兆谡桶四赀M(jìn)士。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紹興中,胡銓上疏乞斬秦檜等,謫新州,庭圭獨(dú)以詩送行。紹興十九年,坐訕謗編管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即位,除國子監(jiān)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閣。博學(xué)兼通,工詩,尤精于《易》。有《盧溪集》、《易解》、《滄海遺珠》等。
全宋詩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誠齋集》卷八○《盧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jìn)士,調(diào)衡州茶陵縣丞。宣和末年退居鄉(xiāng)里。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銓上疏斥秦檜,貶嶺南,庭圭獨(dú)以詩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編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檜死,許自便。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召對,改左承奉郎,除國子監(jiān)主簿。以年老力辭,主管臺州崇道觀。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見。七年,至闕,除直敷文閣,領(lǐng)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傳世有《盧溪集》,此外著述頗多,均已佚。事見《省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狀》、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七○有傳?!⊥跬ス缭姡悦骷尉肝迥炅河⒖侗R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為詩,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瀘溪文集》二十卷(簡稱李本、卷一至卷一○為詩,藏上海圖書館)、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瀘溪集》十六卷(簡稱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詩,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間采近人傅增湘校語(簡稱傅校)。集中雜著與新輯得之集外詩,依次編為第二十六卷。
全宋文·卷三四○六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號盧溪真逸,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登進(jìn)士第,調(diào)衡州茶陵丞。宣和末棄官歸,教授鄉(xiāng)里。紹興中胡銓因上疏乞斬秦檜罷和議安置嶺南,庭圭以詩送行,有「癡兒不了官中事」之句,指檜也,坐是除名流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召對便殿,除直敷文閣。乾道八年以疾卒,年九十三。著有《盧溪文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經(jīng)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志》五卷、《滄海遺珠》五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鳳停山叢錄》一卷。見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胡銓《王公墓志銘》(《盧溪文集》附錄),《南宋書》卷六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1—約1175
【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兆谡?、宣和間,以詞名。欽宗靖康元年李綱任親征行營使,為屬官。南渡后恥與秦檜同朝,棄官歸。高宗紹興中因作送胡銓及寄李綱詞,激怒檜,除名。有《歸來集》、《蘆川居士詞》。
全宋詩張?jiān)桑ㄒ弧鹁乓弧灰涣唬?,字仲宗,號真隱山人、蘆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歲隨父宦游,嘗從徐俯學(xué)詩。徽宗政和間以上舍釋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為陳留縣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應(yīng)東京留守兼親征行營使李綱辟,旋與綱同日遭貶。金兵陷汴,避難吳越間。高宗建炎中起為將作監(jiān),撫諭使,隨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銓上書乞斬秦檜,貶新州編管,元干在福州作《賀新郎》詞壯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詞事追赴臨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為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詞風(fēng)豪壯,其子靖裒刻為《蘆川居士詞》二卷傳世。又有《蘆川歸來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已殘。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增輯為《蘆川歸來集》十卷。事見今人曹濟(jì)平《張?jiān)赡曜V簡編》、王兆鵬《張?jiān)赡曜V》。 張?jiān)稍?,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蘆川歸來集》為底本,校以清抄殘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為詩,簡稱殘本,藏北京圖書館),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簡稱排印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詞學(xué)圖錄張?jiān)桑?091-1170) 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福州人。辛派詞人先驅(qū)。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
全宋文·卷四○○五張?jiān)桑ㄒ弧鹁乓弧灰涣唬种僮?,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學(xué)上舍釋褐。靖康初為李綱行營屬官,抗擊金兵。南渡后官至將作少監(jiān)。恥與奸佞同朝,四十一歲遂致仕。紹興中,坐以詞送胡銓,得罪除名。紹興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見王兆鵬《張?jiān)赡曜V》(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詩詞,著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一卷(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7—1165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長卿?;兆谛腿赀M(jìn)士。高宗紹興中累除參知政事,拜右相,遷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廬州,朝臣遣家預(yù)避,獨(dú)康伯迎眷屬入浙,并奏請高宗親征。虞允文尋大敗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以病請去位。次年金兵復(fù)南犯,再任左相兼樞密使。卒謚文恭,后改謚文正。
全宋詩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弋陽(今屬江西)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進(jìn)士,授長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為敕令所刪定官,通判衢州。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為樞密院計(jì)議官。十三年,遷軍器監(jiān)。出知泉、漢州。二十七年,權(quán)吏部尚書,尋拜參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太師,謚文恭,后改謚文正。有《陳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見本集卷七劉珙《陳魯國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二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遷太學(xué)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紹興中,為戶部、司勛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檜死,除吏部侍郎,兼禮、戶、刑部,遷吏部尚書。二十八年九月,除參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進(jìn)左仆射。金人敗盟南侵,康伯主戰(zhàn)。孝宗即位,命兼樞密使。隆興改元,乞退,出判信州,進(jìn)封福國公,又判紹興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樞密使,進(jìn)封魯國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謚文恭,慶元中改謚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宋史·藝文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調(diào)零陵丞。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遂名其書房“誠齋”。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diǎn)刑獄,進(jìn)太子侍讀。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zhuǎn)運(yùn)副使。寧宗嗣位,乞致仕。后屢召不起。性剛直,不附韓侂胄。立主恢復(fù)之計(jì)。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有《誠齋集》。
全宋詩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調(diào)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diǎn)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yīng)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shí)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zhuǎn)運(yùn)副使,權(quán)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qū)毼拈w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钊f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nèi)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jīng)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
詞學(xué)圖錄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
全宋文·卷五二八五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第,為贛州司戶,調(diào)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zhuǎn)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diǎn)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shí)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yùn)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fù)出。寧宗時進(jìn)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xué)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1127—1181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景望。高宗紹興十五年進(jìn)士。累官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建寧府。與同里薛季宣皆以學(xué)行聞名,尤精于古人經(jīng)制治法。與弟伯英、伯海,以振起伊洛之學(xué)為任,由是永嘉學(xué)者,咸宗鄭氏。卒謚文肅。有《鄭景望集》、《鄭敷文書說》。
全宋詩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jìn)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調(diào)黃巖尉。孝宗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遷吏部侍郎,宗正少卿。出知寧國府,改知建寧。有《鄭景望集》,已佚。事見明嘉靖《溫州府志》卷三。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三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興十五年第進(jìn)士,歷黃巖尉,婺州司戶。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出為福建提舉。除魏王府司馬,改江西提刑,奉祠。起知婺州,入為吏部郎官兼太子侍讀。歷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知建寧,卒,后謚文肅。伯熊邃于經(jīng)學(xué),與弟伯英并稱「二鄭」,由是永嘉之學(xué)以鄭氏為宗。著有《鄭伯熊集》三十卷。今存《書說》一卷。見《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宋元學(xué)案》卷三二,《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閩清人,字東夫,號千巖老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jìn)士。為烏程令,徙家居之。工詩,極為楊萬里所稱。有《千巖擇稿》。
全宋詩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jìn)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為龍川縣丞。知湖州烏程縣(《吳興掌故集》卷三),遂移家居之。官終福建安撫司參議。楊萬里極譽(yù)其詩,謂與范成大、尤袤、陸游齊名。有《千巖摘稿》,已佚。事見《誠齋集》卷八一《千巖摘稿序》。《宋史翼》卷二八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三蕭德藻,字東夫,號千巖老人。福州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紹興二十一年第進(jìn)士。初調(diào)湖州烏程令,遂家焉。歷知峽州,終福建安撫司參議。著有《千巖擇稿》。見楊萬里《誠齋集》卷八一《千巖擇稿序》,《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史翼》卷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