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37,分16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夫君
攬轡
望云
侍御
君親
言事
從官
長春
楚王
馳道
君命
四體
王言
啟沃
賜書
《國語辭典》:夫君  拼音:fū jūn
1.稱謂。妻子對丈夫的敬稱?!抖Y記。內(nèi)則》:「君已食徹焉,使之特馂,遂入御?!?jié)h。鄭玄。注:「凡妾稱夫曰君?!?br />2.朋友。唐。孟浩然 游精思觀回珀云在后詩:「衡門猶未掩,佇立望夫君?!?br />3.對君上的稱呼?!段倪x。潘岳。西征賦》:「褒夫君之善行,廢園邑以崇儉?!?/div>
《國語辭典》:攬轡(攬轡)  拼音:lǎn pèi
控御馬匹韁繩。《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箷x。劉琨〈扶風(fēng)歌〉:「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巖中?!?/div>
《國語辭典》:攬轡澄清(攬轡澄清)  拼音:lǎn pèi chéng qīng
語本《后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指澄清吏治,安定天下的宏愿?!杜f唐書。卷八九。列傳。姚璹》:「果能攬轡澄清,下車整肅。吏不敢犯,奸無所容,前后糾擿,蓋非一緒?!?/div>
《國語辭典》:望云(望雲(yún))  拼音:wàng yún
唐代狄仁杰登太行山,望白云而思親。見《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杰傳》。比喻對父母的思念。明。屠隆《?毫記》第二一出:「孩兒久離膝下,未展趨庭,今慰望云,當(dāng)圖捧日?!?/div>
《漢語大詞典》:望斷白云(望斷白雲(yún))
喻想念父母。典出新唐書·狄仁杰傳:“親在 河陽 , 仁杰 在 太行山 ,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皭澗弥?,云移乃得去?!?元 沈禧 《一枝花·題張思恭望云思親卷時父母已歿矣》套曲:“且休説 唐 時 仁杰 專前美,誰知道 晉 代 張翰 有遠(yuǎn)孫,家居積祖松陵隱,雙親淪歿,一念猶存。既歸黃壤,望斷白云?!?/div>
分類:想念父母
《國語辭典》:侍御  拼音:shì yù
1.在君王左右侍從車御的官吏。《書經(jīng)。囧命》:「昔在文武,聰明齊圣。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其侍御仆從,罔匪正人?!?br />2.清朝御史的通稱。負(fù)糾察、彈劾責(zé)任的官吏,屬都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監(jiān)察御史等。
《國語辭典》:君親(君親)  拼音:jūn qīn
君王與父母。亦可特指君主。《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如何身出禮義之鄉(xiāng),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div>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專指向君王進(jìn)諫或議論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見 宣王 ,不言事。” 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貞觀 、 開元 之丕績,在廷之臣爭言事?!?明 歸有光 《題〈太仆寺志〉后》:“ 懷東 顧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進(jìn)言或議論國家大事。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一:“他上書言事,有信一封?!?br />(3).訴說或陳述事情。史記·平準(zhǔn)書:“使問曰:‘家豈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與史官韓愈致〈段秀實太尉逸事〉書》:“今所趨走州刺史 崔公 ,時賜言事,又具得太尉實跡,參校備具?!?br />(4).謂記言與記事。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雖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孫汝聽 曰:“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拢磩右??!庇忠?童宗說 曰:“以紀(jì)言,春秋以紀(jì)事?!?br />(5).指公文。隋書·百官志上:“諸王公侯國官,皆稱臣……其公文曰言事。”
《國語辭典》:從官(從官)  拼音:zòng guān
侍從的官吏?!妒酚?。卷一二。孝武本紀(jì)》:「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漢書。卷九。元帝紀(jì)》:「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div>
《漢語大詞典》:長春(長春)
(1). 三國 魏 宮門名。文選·左思〈魏都賦〉:“西闢 延秋 ,東啟 長春 。” 張載 注:“端門之外,東有 長春門 ,西有 延秋門 ?!?br />(2). 唐 行宮名。故址在今 陜西省 大荔縣 境內(nèi)。始建于 北周 ,廢于 五代 。 唐 杜甫 《題鄭縣亭子》詩:“云斷 岳蓮 臨大路,天晴宮柳暗 長春 ?!?仇兆鰲 注:“唐書: 同州 朝邑縣 有 長春宮 。《寰宇記》: 周 宇文護(hù) 所筑。《舊書》: 高祖 起義,大軍濟(jì) 河 ,舍於 長春宮 ?!?br />(3).仙酒名。 元 關(guān)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酒非洞里之長春,樂乃塵中之菲藝。”
(4).指君王的生日。 明 張居正 《圣壽節(jié)賀表》五:“命協(xié)貞符,萬載仰長春之慶。”
(5).見“ 長春子 ”。
《漢語大詞典》:長春子(長春子)
元 丘處機(jī) ,自號 長春子 。 成吉思汗 曾召見于 西域 ,封為大宗師,賜號 長春真人 ,命總領(lǐng)道教。見《元史·釋老傳·丘處機(jī)》。亦省稱“ 長春 ”。 明 高啟 《贈丘老師》:“ 長春 之孫自仙骨,袖有蟠桃食遺核?!?/div>
《漢語大詞典》:楚王
楚國 的君王。文學(xué)作品中多指在 陽臺 夢遇 巫山 神女的 楚懷王 或 楚襄王 。 唐 孟浩然 《送王七尉松滋得陽臺云》詩:“嬋娟流入 楚王 夢,倏忽還隨零雨分。” 唐 李白 《江上吟》:“ 屈平 詞賦懸日月, 楚王 臺榭空山邱?!?后蜀 閻選 《臨江仙》詞:“欲問 楚王 何處去,翠屏猶掩金鸞?!?清 侯方域 《過江秋詠》之八:“昨夜 楚王 云入夢,多時 屈子 芰為裳?!?/div>
《國語辭典》:馳道(馳道)  拼音:chí dào
舊稱天子所行的道路?!抖Y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埂妒酚?。卷六。秦始皇本紀(jì)》:「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漢語大詞典》:君命
君王的命令;君王的使命。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成季 使以君命命 僖叔 ,待于 鍼巫氏 ,使 鍼季 酖之。”孫子·九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宋 梅堯臣 《送李密學(xué)赴亳州》詩:“ 譙郡 君命重, 苦縣 祖風(fēng)殊?!?清 昭梿 嘯亭續(xù)錄·福文襄王夫人:“此相公禍福關(guān)頭,使 光平 不親至,何以歸報君命?”
《國語辭典》:四體(四體)  拼音:sì tǐ
1.手足四肢。晉。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詩:「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宋。蘇軾教戰(zhàn)守策〉:「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br />2.比喻兄弟或國君的輔佐大臣?!秲x禮。喪服》:「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體也。」《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br />3.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參見「四體書」條。
《漢語大詞典》:王言
(1).君王的言語、詔誥。《書·咸有一德》:“大哉王言?!?span id="xtdt7kc" class="book">《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span id="osnfxq7" class="book">《舊唐書·韓愈韋辭等傳論》:“如俾之詠歌辛載,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賢,氣吞時輩?!?span id="82i7l38" class="book">《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diào)琴娘》:“常言道:王言如天語,違背圣旨,罪該萬死?!?br />(2).指制誥之職。 唐 白居易 《舉人自代狀》:“文可以掌王言,學(xué)可以待顧問?!?span id="a2ckab3" class="book">《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獨孤遐叔 累掌絲綸,王言無忝,訪之輿望,僉謂通材。”
《國語辭典》:啟沃(啟沃)  拼音:qǐ wò
1.啟,開啟;沃,灌沃。語本《書經(jīng)。說命上》:「啟乃心,沃朕心?!购笠浴竼⑽帧怪附哒\開導(dǎo),輔佐君王。《梁書。卷三。武帝本紀(jì)下》:「凡爾在朝,咸思匡救,獻(xiàn)替可否,用相啟沃。」唐。白居易策林三。三十八君不行臣事〉:「君之心膂,待宰相而啟沃?!?br />2.啟發(fā)灌注。如:「同學(xué)經(jīng)過導(dǎo)師的啟沃,思想漸漸地成熟了?!?/div>
《漢語大詞典》:賜書(賜書)
(1).稱人來信的敬辭。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jìn)士為務(wù)。” 宋 王安石 《答馬太傅啟》之二:“未皇修好,先辱賜書?!?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九)》:“記得一年或兩年之前,蒙你賜書,指摘我在《阿Q正傳》中寫捉拿一個無聊的 阿Q 而用機(jī)關(guān)槍,是太遠(yuǎn)于事理?!?br />(2).指皇帝給臣下寫信。 宋 王安石 《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命以故官,不起。賜書寵慰,從之?!?span id="ckduco2" class="book">《明史·常遇春傳》:“ 天瑞 力盡乃降, 遇春 果不殺。 太祖 大喜,賜書褒勉?!?br />(3).君王賜給的書籍。漢書·敘傳上:“ 彪 字 叔皮 ,幼與從兄 嗣 共游學(xué),家有賜書,內(nèi)足於財。”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門有通德,家承賜書。”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家有賜書三千卷,尚在 善和里 舊宅,宅今已三易主,書存亡未可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