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虞書·益稷謨》
「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舊題漢·孔安國傳:「帝歌歸美股肱,義未足,故續(xù)歌『先君后臣,眾事乃安』,以成其義?!?/span>
例句
還聞股肱郡,元首詠康哉。
圣道逍遙更何事,愿將巴曲贊康哉。
中宮陳廣樂,元老進賡歌。
陽春那敢和,空此詠康哉。
何時介圭覲,攜手詠康哉。
良哉致君日,維岳有光輝。
如今到死得閑處,還有詩賦歌康哉。
典故謝將軍
運租船
袁宏渚
袁宏詠史
境同牛渚
牛渚聞高詠
估船運租
客舟聞詠史
牛渚吟五章
彥伯舟
租船詠史
牛渚吟
袁宏煙月
袁宏夜吟
相關人物袁宏
謝尚
《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268~
袁虎少貧,嘗為人傭載運租。謝鎮(zhèn)西經(jīng)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南朝梁·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擅道鸞《續(xù)晉陽秋》曰:「虎少有逸才,文章絕麗,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而貧,以運租為業(yè)。鎮(zhèn)西謝尚,時鎮(zhèn)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住聽之,乃遣問訊。答曰:『是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勝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袁宏〉~239~
袁宏字彥伯,侍中猷之孫也。父勖,臨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貧,以運租自業(yè)。謝尚時鎮(zhèn)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遣問焉。答云:「是袁臨汝郎誦詩?!辜雌湓伿分饕病I袃A率有勝致,即迎升舟,與之譚論,申旦不寐,自此名譽日茂。
例句
吟盡長江一江月,更無人似謝將軍。
早聞牛渚詠,今見鹡鸰心。
莫羨黃公蓋,須乘彥伯舟。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牛渚何時到,漁船幾處停。遙知詠史夜,謝守月中聽。
亂后江山悲庾信,夜來煙月屬袁宏。
棹倚袁宏渚,簾垂庾亮樓。
《晉書》卷三十三《王祥傳》
王祥字休徵,瑯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shù)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shù)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xiāng)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漢末遭亂,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馀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祥年垂耳順,固辭不受。覽勸之,為具車牛,祥乃應召,虔委以州事。于時寇盜充斥,祥率勵兵士,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例句
還將海沂詠,籍甚漢公卿。
衣催蓮女織,頌聽海人詞。
《穆天子傳》卷五~47~
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黃竹,●員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萬民,旦夕勿忘。我徂黃竹,●員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萬民,旦夕勿窮。有皎者●,翩翩其飛,嗟我公侯,●勿則●。居樂甚寡,不如●土,禮樂其民。」
例句
一承黃竹詠,長奉白茅居。
懸知穆天子,黃竹謾言詩。
儻詠幽蘭曲,同歡黃竹篇。
念物希周穆,含毫愧惠連。
綠醽乍熟堪聊酌,黃竹篇成好命題。
歌憐黃竹怨,味實碧桃珍。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三〈元稹七·白氏長慶集序〉~6644~
《白氏長慶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樂天。樂天始言,試指「之」、「無」二字,能不誤(原注:具樂天與予書)。始既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貞元末,進士尚馳競,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擯落。禮部侍郎高郢始用經(jīng)藝為進退,樂天一舉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性習相近遠〉、〈求元珠〉、〈斬白蛇劍〉等賦,洎百節(jié)判,新進士競相傳于京師矣。會憲宗皇帝冊召天下士,樂天對詔稱旨,又登甲科。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因為〈喜雨詩〉、〈秦中吟〉等數(shù)十章,指言天下事,時人比之《風》《騷》焉。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前后多以詩章相贈答。會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律詩及雜體,前后數(shù)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而樂天〈秦中吟〉、〈賀雨〉、〈諷諭〉、〈閒適〉等篇,時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堠、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衒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盜竊名姓,茍求自售。雜亂閑廁,無可奈何。予嘗于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歌詠,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构桃嗖恢柚疄槲⒅病S蛛u林賈人求市頗切,自云本國宰相每以一金換一篇,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予時刺郡會稽,因得盡徵其文,手自排纘,成五十卷,凡二千二百五十一首。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國家改元長慶,訖于是,因號曰《白氏長慶集》。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諷諭之詩長于激,閒適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賦、贊、箴、戒之類長于當,碑、記、敘、事、制誥長于實,啟、奏、表、狀長于直,書、檄、詞、策、剖判長于盡。總而言之,不亦多乎哉。至于樂天之官秩景行,與予之交分淺深,非敘文之要也,故不書。長慶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典故 生甫
維岳降神
神崧
崧岳降神
崧神
降神崧岳
崧生甫
崧岳生賢
岳瀆儲精
山甫秀鐘崧岳
申降高崧
神嵩降甫
詩詠嵩生
嵩降申
嵩岳周王佐
天生山甫
維神隆岳
相關人物仲山甫
申伯
《毛詩正義》卷十八之三〈大雅·蕩之什·烝民〉~674~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好是懿德。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纘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fā)。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仲山甫出祖,四牡業(yè)業(yè),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四牡骙骙,八鸞喈喈。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漢·毛亨傳:「仲山甫,樊侯也?!?jié)h·鄭玄箋:「監(jiān),視。假,至也。天視周王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謂及眾民也,天安愛此天子宣王,故生樊侯仲山甫,使佐之。」
《毛詩正義》卷十八之三〈大雅·蕩之什·崧高〉~669~
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zhí)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邁,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 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漢·毛亨傳:「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東岳岱、南岳衡、西岳華、北岳恒。堯之時姜氏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諸侯之職于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駿,大,極,至也。岳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固?#183;孔穎達疏:「維此至天之大岳,降其神靈和氣,以福祐伯夷之后,生此甫國之侯及申國之伯。以伯夷常掌其神祀,故祐助其后,使其國則歷代常存,子孫則多有賢智。維此申伯及此甫侯維為周之卿士楨干之臣。」
典故 薰琴
解慍風
南風薰
詠南風
南薰曲
南風琴
薰風解慍
虞薰
南風弦
南風解慍
風解慍
五弦歌
舜歌南風
相關人物舜
《史記》卷二十四〈樂書〉~97~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孰,然后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級遠;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故觀其舞而知其德,聞其謚而知其行。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王肅曰:『〈南風〉,育養(yǎng)民之詩也。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固?#183;司馬貞《史記索隱》:「此詩之辭出《尸子》及《家語》。」
《孔子家語》卷八〈辯樂解〉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jié),流入于南,不歸于北。夫南者,生育之鄉(xiāng),北者,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yǎng)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厲之動,不在于體也。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于心,溫和之動,不存于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之風。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晃懘嘶势渑d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紂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于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span>
例句
應是南風曲,聲聲不合今。
湛露羞依草,南風恥帶熏。
熏弦歌舜德,和鼎致堯名。
方襲緇衣慶,永奉南薰吟。
湛露飛堯酒,熏風入舜弦。
漢酺歌圣酒,韶樂舞薰風。
為奏薰琴唱,仍題寶劍名。
晞陽人似露,解慍物從風。
不聞北斗傾堯酒,空覺南風入舜琴。
已獲千箱慶,何以繼薰風。
于焉歡擊筑,聊以詠南風。
慚非薰風唱,曷用慰吾人。
誰言七襄詠,重入五弦歌。
不思五弦琴,作歌詠南薰。
清如南薰絲,韻若黃鐘吼。
顧非咸池奏,庶協(xié)南風薰。
湛露晞堯日,薰風入舜弦。
熏風行應律,湛露即歌詩。
遠師騶忌鼓鳴琴,去和南風愜舜心。
熏風一萬里,來處是長安。
和氣生中國,熏風屬外家。
湛露恩方?jīng)?,薰風曲正調。
階下蓂莢生,琴上南風薰。
緘愁赴蜀道,題拙奉虞薰。
政奉南風順,心依北極尊。
簣桴均下調,和木等南薰。
逍遙豈有事,于此詠南薰。
南薰歌自溥,北極響皆通。
湯征隨北怨,舜詠起南風。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熏風。
永播南薰音,垂之萬年耳。
始議新堯歷,將期整舜弦。
騎驢到京國,欲和熏風琴。
既欣東日戶,復詠南風篇。
《列子》卷四《仲尼》
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箞蛳矄栐唬骸刚l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箚柎蠓?。大夫曰:「古詩也。」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
例句
未知康衢詠,所仰惟年豐。
永言念成功,頌德臨康衢。
典故 洛生吟
洛下書生詠
洛下詠
書生詠
掩鼻出東山
擁鼻雒陽生
謝安洛生詠
掩鼻詠
吟殘擁鼻
擁鼻哦詩
相關人物謝安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雅量〉~369~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于色。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于此始判優(yōu)劣。南朝梁·劉孝標注引宋明帝《文章志》曰:「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后名流多學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桓溫止新亭,大陳兵衛(wèi),呼安及坦之,欲于坐害之。王入失措,倒執(zhí)手版,汗流沾衣。安神姿舉動,不異于常。舉目?歷溫左右衛(wèi)士,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有壁間著阿堵輩?』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挥谑邱媲f之心頓盡。命部左右,促燕行觴,笑語移日。」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輕詆〉~845~
「人問顧長康:『何以不作洛生詠?』答曰:『何至作老婢聲!』」南朝梁·劉孝標注:「洛下書生詠,音重濁,故云老婢聲?!?/span>
《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列傳〉
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xiāng)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拱材巳∑渲姓咦街?,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shù)倍。安本能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敩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
簡釋
洛生詠:美稱他人吟詠誦讀。唐李白《經(jīng)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悶為洛生詠,醉發(fā)吳越調?!?/p>
例句
方同洛下書生詠,又見軍前大將旗。
自解書生詠,愁猿莫夜吟。
天涯已有銷魂別,樓上寧無擁鼻吟。
悶為洛生詠,醉發(fā)吳越調。
雨中衣半濕,擁鼻自知心。
蜀中夫子時開卦,洛下書生解詠詩。
雕槃分篸何由得,空作西州擁鼻吟。
誰敢強登徐稚榻,自憐還學謝安吟。
擁鼻悲吟一向愁,寒更轉盡未回頭。
擁鼻繞廊吟看雨,不知遺卻竹皮冠。
褰裳擁鼻正吟詩,日午墻頭獨見時。
此時高味共誰論,擁鼻吟詩空佇立。
《昭明文選》卷二十三、三國魏·阮嗣宗(籍)《詠懷詩十七首》其十二
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綠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走獸交橫馳,飛鳥相隨翔。是時鶉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羈旅無疇匹,俛仰懷哀傷。
《全唐文》卷七百八〈李德裕十三·平泉山居誡子孫記〉~7267~
經(jīng)始平泉,追先志也。吾隨侍先太師忠懿公在外十四年,上會稽,探禹穴,歷楚澤,登巫山,游沅湘,望衡嶠。先公每維舟清眺,意有所感,必凄然遐想,屬目伊川。嘗賦詩曰:「龍門南岳盡伊原,草樹人煙目所存。正是北州梨棗熟,夢魂秋日到郊園。」吾心感是詩,有退居伊洛之志。前守金陵,于龍門之西,得喬處士故居,天寶末避地遠游,為荒榛,首陽微岑,尚有薇蕨,山陽舊徑,唯馀竹木。吾乃剪荊棘,驅狐貍,始立班生之宅,漸成應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庭際,平生素懷,于此足矣。吾嘗以為出處者貴得其道,進退者貴不失時,古來賢達,多有遺恨。至于元祖潛身于柱史,柳惠養(yǎng)德于士師,漢代邴曼容官不過六百石,終無辱殆,邈難及矣。越蠡激文牛以肥遁,留侯托黃老以辭世,亦其次焉。范雎感蔡澤一言,超然高謝,鄧禹見功臣多敗,委遠名勢,又其次也。矧如吾者,于葵無衛(wèi)足之智,處雁有不鳴之患,雖有泉石,杳無歸期,留此林居,貽厥后代。鬻吾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吾百年后,為權勢所奪,則以先人所命,泣而告之,此吾志也?!对姟吩唬骸妇S桑與梓,必恭敬止。」言其父所植也。昔周人之思召伯,愛其所憩之樹,近代薛令君于禁省中見先君所據(jù)之石,必泫然流涕,汝曹可不慕之?唯岸為谷,谷為陵,然后已焉,可也。
《全唐文》卷七百八〈平泉山居草木記〉~7267~2~
余嘗覽想石泉公家藏藏書目。有園庭草木疏。則知先哲所尚。必有意焉。余二十年間。三守吳門。一?淮服。嘉樹芳草。性之所耽?;蛑伦酝??;虻糜陂钥汀J紕t盈尺。今已豐尋。因感學詩者多識草木之名。為騷者必盡蓀荃之美。乃記所出山澤。庶資博聞。木之奇者。有天臺之金松琪樹。嵇山之海棠榧檜。剡溪之紅桂厚樸。海嶠之香檉木蘭。天目之青神鳳集。鐘山之月桂青颼楊梅。曲房之山桂溫樹。金陵之珠柏欒荊杜鵑。茆山之山桃側柏南燭。宜春之柳柏紅豆山櫻。藍田之栗梨龍柏。其水物之美者。荷有蘋洲之重臺蓮。芙蓉湖之白蓮。茅山東溪之芳蓀。復有日觀震澤巫嶺羅浮桂水嚴湍廬阜漏澤之石在焉。其伊洛名園所有。今并不載。豈若潘賦閒居。稱郁棣之藻麗。陶歸衡宇。喜松菊之猶存。爰列嘉名。書之于石。已未歲。又得番禺之山茶。宛陵之紫丁香。會稽之百葉木芙蓉百葉薔薇。永嘉之紫桂簇蝶。天臺之海石楠。桂林之俱?衛(wèi)。臺嶺八公之怪石。巫山嚴湍瑯邪臺之水石。布于清渠之側。仙人跡鹿跡之石。列于佛榻之前。是歲又得鐘陵之同心木芙蓉。剡中之真紅桂。嵇山之四時杜鵑相思紫苑貞桐山茗重臺薔薇黃槿。東陽之牡桂紫石楠。九華山藥樹天蓼青櫪黃心木先子朱杉龍骨庚申歲。復得宜春之筆樹楠稚子金荊紅筆密蒙勾栗木。其草藥又得山姜碧百合。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列傳〉~4528~
德裕以器業(yè)自負,特達不群。好著書為文,?善嫉惡,雖位極臺輔,而讀書不輟。有劉三復者,長于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鎮(zhèn)浙西,迄于淮甸,皆參佐賓筵。軍政之馀,與之吟詠終日。在長安私第,別構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詔令制置,而獨處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無能預焉。東都于伊闕南置平泉別墅,清流翠筱,樹石幽奇。初未仕時,講學其中。及從官藩服,出將入相,三十年不復重游,而題寄歌詩,皆銘之于石。今有〈花木記〉、〈歌詩篇錄〉二石存焉。有文集二十卷。記述舊事,則有次柳氏舊聞、御臣要略、伐叛志、獻替錄行于世。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二十六〈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609~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七〈沈約·詩·八詠詩〉~663~
《金華志》曰:「八詠詩,南齊隆昌元年太守沈約所作,題于玄暢樓,時號絕倡。后人因更玄暢樓為八詠樓云?!?/span>
《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列傳〉~893~
元嘉三年,羨之等誅,徵為中書侍郎,尋轉太子中庶子,頃之,領步兵校尉,賞遇甚厚。延之好酒?誕,不能斟酌當世,見劉湛、殷景仁專當要任,意有不平,常云:「天下之務,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辭甚激揚,每犯權要。謂湛曰:「吾名器不升,當由作卿家吏?!拐可詈扪桑杂谂沓峭趿x康,出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憤,乃作〈五君詠〉以述竹林七賢,山濤、王戎以貴顯被黜,詠嵇康曰:「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乖伻罴唬骸肝锕士刹徽?,涂窮能無慟?!乖伻钕淘唬骸笇宜]不入官,一麾乃出守?!乖亜⒘嬖唬骸疙w精日沉飲,誰知非荒宴?!勾怂木?,蓋自序也。湛及義康以其辭旨不遜,大怒。
例句
時吟五君詠,再舉七子風。
高吟五君詠,疑對九華峰。
《南史》卷十七〈胡藩列傳〉~487~
尋除鄱陽太守,從伐劉毅。初,毅當之荊州,表求東道還建鄴辭墓。去都數(shù)十里,不過拜闕。帝出倪塘會毅,藩請殺之,乃謂帝曰:「公謂劉衛(wèi)軍為公下乎?」帝曰:「卿謂何如?」對曰:「夫豁達大度,功高天下,連百萬之眾,允天人之望,毅固以此服公。至于涉獵記傳,一詠一談,自許以雄豪,加以誇伐,搢紳白面之士,輻湊而歸,此毅不肯為公下也?!沟墼唬骸肝崤c毅俱有剋復功,其過未彰,不可自相圖?!怪潦侵^藩曰:「昔從卿倪塘之謀,無今舉也?!?/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