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十二象
清 末 民 初, 四川 成都 有一種專門賣給窮人、乞丐吃的混合肉食,名曰“十二象”。意謂從鼠到豬十二屬象的動物全有。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二部分五:“一天哪里討不上二十個錢,那就可以吃葷了!四城門賣的十二象,五錢吃兩大碗,鄉(xiāng)壩里能夠嗎?”
《漢語大詞典》:跳場(跳場)
貴州省 西部、中部、 四川省 南部和 云南省 許多地區(qū) 苗 族的盛大娛樂活動。多于農(nóng)歷正月間,在傳統(tǒng)的跳場坪或跳場坡上舉行。在坪上豎立花桿,男女盛裝前往,繞桿吹笙跳舞。人數(shù)常達(dá)數(shù)千,多至萬余。男女青年多利用這一場合對歌交結(jié)朋友。也稱跳花、踩花山或踩山。
《漢語大詞典》:天菩薩
也稱“英雄結(jié)”。彝族男子頭飾。主要流行于四川大小涼山地區(qū)。男子額前留一小撮2~3寸長方形頭發(fā),編成一至二條小辮,裹以數(shù)丈長的青、藍(lán)布帕包頭,在右前方扎成細(xì)長錐形,指向天空,以示英武,故稱。源于原始的對天崇拜。
《漢語大詞典》:資陽人(資陽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1年在 四川省 資陽縣 黃鱔溪 發(fā)現(xiàn),故名。
《漢語大詞典》:汁防
漢 代侯國名。在今 四川省 什邡縣 境。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汁防肅侯 雍齒 ?!卑?,汁防,漢書·地理志上作“汁方”,《后漢書·郡國志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一均作“什邡”。
分類:侯國四川
《國語辭典》:郪江  拼音:qī jiāng
河川名。源出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東流經(jīng)遂寧市大英縣注入涪江。
《國語辭典》:巴鹽(巴鹽)  拼音:bā yán
四川所產(chǎn)的鹽。狀若冰,厚如餅塊。多運銷云南、貴州。
《國語辭典》:北碚  拼音:běi bèi
地名。位于四川省重慶市北方,對日抗戰(zhàn)期間,學(xué)校、文化機(jī)關(guān)多遷設(shè)于此。
《國語辭典》:湔江  拼音:jiān jiāng
位于四川省境內(nèi)的河川。為中江上流,自灌縣西分岷江東流,至廣漢縣東注入沱江。
《國語辭典》:臨邛縣(臨邛縣)  拼音:lín qióng xiàn
縣名。位于四川省西境,濱邛水北岸。禹貢梁州地,秦置臨邛縣,漢屬蜀郡,北周兼置邛州郡,唐改為邛州。民國初改置為邛崍縣。漢朝司馬相如至臨邛,與卓文君夜奔,即指此地。
《國語辭典》:蒲江縣(蒲江縣)  拼音:pú jiāng xiàn
縣名。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以產(chǎn)硯石聞名。
《國語辭典》:邛崍山(邛崍山)  拼音:qióng lái shān
1.山名。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岷江與大渡河的分水嶺。
2.縣名。四川省成都市轄的縣級市。
《國語辭典》:蓬溪縣(蓬溪縣)  拼音:péng xī xiàn
縣名。位于四川省中部,瀕涪江支流東岸。因縣有蓬溪,故稱為「蓬溪縣」。
《國語辭典》:華陽縣(華陽縣)  拼音:huá yáng xiàn
縣名。位于四川省西部,北接成都。始置于唐,境內(nèi)水利富饒。農(nóng)產(chǎn)有米、麥、煙草、甘蔗等。
《國語辭典》:離堆山(離堆山)  拼音:lí duī shān
山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轄都江堰市。秦時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曾鑿山導(dǎo)江,以避水患。民間傳說李冰子二郎鎖孽龍于其下深潭之中,后遂無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