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八次
古代庶子宿衛(wèi)王宮之處。因在王宮之四方四隅,故云八。《周禮·天官·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事?!?鄭玄 注:“衞王宮者,必居四角四中,於徼候便也。 鄭司農(nóng) 云:‘庶子衞王宮,在內(nèi)為次,在外為舍?!?,其宿衞所在;舍,其休沐之處?!?/div>
《漢語大詞典》:堂斧
指墳墓。堂,指四方形而高者;斧,指下寬上狹長形者。語出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鄭玄 注:“堂,形四方而高……斧,形旁殺,刃上而長…… 孔子 以為刃上難登,狹又易為功。” 清 錢謙益 《病榻消寒雜詠》之十:“ 春浮 ( 蕭伯玉 家園,今為葬地)精舍營堂斧,東壁高樓束 楚 薪?!眳⒁姟?堂封 ”。
《漢語大詞典》:堂封
(1).宰相的封邑。新唐書·源乾曜傳:“時議者言:‘國執(zhí)政所以同休戚,不崇異無以責功。’帝乃詔中書門下共食實戶三百,堂封自此始。” 宋 王溥 五代會要·中書門下:“ 梁 開平 五年二月敕:‘食人之食者憂人之事,況丞相尊位,參決大政,而堂封未給,且無餐錢,朕甚愧之?!?br />(2).墳墓。語出禮記·檀弓上:“吾見封之若堂者矣。” 鄭玄 注:“封,筑土為壟。堂,形四方而高?!贝?子夏 述 孔子 論墓葬之言。故后以“堂封”指稱墳墓。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詩:“三畝空留懸磬室, 九原 猶寄若堂封?!?明 章懋 《陜西副使靜虛潘公墓志銘》:“查山鬱鬱,堂封纍纍。公歸於此,百世是思?!?明 李東陽 《息庵》詩:“掃開蒼翠鑿孱顏,自作堂封更堵環(huán)。頗似 王樵 為繭室,不勞 齊景 泣 牛山 ?!眳⒁姟?堂斧 ”。
《漢語大詞典》:四衛(wèi)(四衛(wèi))
(1).四方衛(wèi)服之國。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衛(wèi)的諸侯國。周禮·春官·巾車:“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wèi)。” 鄭玄 注:“四衛(wèi),四方諸侯守衛(wèi)者,蠻服以內(nèi)。” 孫詒讓 正義引 孔廣森 云:“四衛(wèi)者,言四方衛(wèi)服之國也?!?br />(2).四方之職。大戴禮記·少間:“諸侯脩禮於封內(nèi),以事天子;大夫脩官守職,以事其君;士脩四衛(wèi),執(zhí)技論力以聽乎大夫?!?盧辯 注:“四衛(wèi),四方之職?!?br />(3).四肢。呂氏春秋·審時:“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叡智,四衛(wèi)變強?!?高誘 注:“四衛(wèi),四枝也。”
《漢語大詞典》:六玉
(1).謂祭天地四方神所用的六種玉器。儀禮·覲禮:“諸侯覲于天子,為宮方三百步,四門;壇十有二尋,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東方圭?!?鄭玄 注:“六色象其神,六玉以禮之。” 唐 楊炯 《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蒼璧黃琮,六玉以昭天地;路鼓陰竹,九變而祠祖考?!眳⒁姟?六器 ”。
(2).六玉飾。宋史·輿服志四:“毳冕:六玉,三采,衣三章,繪虎蜼彝、藻、粉米?!?/div>
《漢語大詞典》:六器
(1).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種玉器。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鄭玄 注:“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鋭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嚴;半璧曰璜,象冬閉藏,地上無物,唯天半見?!?宋 蘇軾 《洗玉池銘》:“ 秦 漢 以還,龜玉道熄,六器僅存,五瑞莫輯。”
(2).指六種樂器。文選·馬融〈長笛賦〉:“昔 庖羲 作琴, 神農(nóng) 造瑟, 女媧 制簧, 暴辛 為塤, 倕 之和鐘, 叔 之離磬……若然,六器者,猶以二皇圣哲黈益。” 李善 注:“六器,琴瑟簧塤鐘磬?!?/div>
《漢語大詞典》:六地
原謂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劉知遠諸宮調(diào)·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六地權牙牀,這麻科假做青羅帳。”
《漢語大詞典》:四屋
屋的四方。指滿屋。 晉 張協(xié) 《雜詩》:“青苔依空墻,蜘蛛網(wǎng)四屋?!?南朝 梁簡文帝 《答湘東王書》:“高臥六安,每思 扁鵲 之問;靜然四屋,念絶修都之香。” 唐 李白 《長門怨》詩之二:“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div>
分類:四方
《漢語大詞典》:四棱
(1).四面有棱角。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他那個脾氣兒,只怕吃個雞蛋,還得挑四楞兒的呢?!比纾核睦忤F、四楞木條。
(2).四方角落,四周。 唐 周賀 《寄金陵僧》詩:“行登總到諸山寺,坐聽蟬聲滿四稜?!?/div>
《漢語大詞典》:赤壤
(1).紅土。《書·泰誓上》“焚炙忠良” 唐 孔穎達 疏:“ 文王 獻 洛 西之地,赤壤之田方千里,請 紂 除炮烙之刑?!?陳毅 《由北京到廣州》詩:“ 韶山?jīng)_ 里覽風物,靄靄青松赤壤嵌。”
(2).指赤色的社土。古代天子封土立社,以五色土象征四方及中央。南方色赤,以赤壤象征南方。《隋書·薛道衡傳》:“占揆星景,移建邦畿,下憑赤壤,上協(xié)紫微?!?/div>
《漢語大詞典》:大輦(大輦)
(1).古代宮中用的一種可坐多人的輦。晉書·桓玄傳:“﹝ 玄 ﹞以其妻 劉氏 為皇后……更造大輦,容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舁之?!?br />(2). 宋 代皇帝郊祀回宮或巡視四方回都時所乘之輦。宋史·輿服志一:“ 太祖 建隆 四年,翰林學士承旨 陶穀 為禮儀使,創(chuàng)意造為大輦……主輦六十四人。親祀南郊、謁太廟還及具鑾駕黃麾仗、省方還都,則乘之?!?br />(3).指大車。 郭沫若 《題傅抱石畫〈延安畫卷〉》詩之五:“煙筒林立入云霄,大輦?cè)绯边^大橋。”
《漢語大詞典》:四儀(四儀)
(1).四方所遵照的準則。逸周書·寶典:“一孝,孝子畏哉,乃不亂謀;二悌,悌乃知序,序乃倫,倫不騰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長幼,知長幼樂養(yǎng)老;四忠恕,是謂四儀?!?朱右曾 校釋:“四儀,四方所儀則?!?br />(2).言行的四條準則。尸子·四儀:“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br />(3).見“ 四威儀 ”。
《漢語大詞典》:四威儀(四威儀)
佛教語。指符合儀則的四種身體姿態(tài):行、住、坐、臥。釋氏要覽·入眾·威儀:“經(jīng)律中皆以行、住、坐、臥名四威儀。其他動止,皆四所攝。”亦省作“ 四儀 ”。 唐 皎然 《花石長枕歌答章居士贈》詩:“行住四儀皆道意,不學小乘一曲士。”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 吳門 有神降於乩,自言 天臺泐子 , 智者大師 之弟子,轉(zhuǎn)女人身墮度者,攝入無葉堂中,教修四儀密諦,往生西方?!?/div>
《漢語大詞典》:四和
(1).古謂太陽運行四方所達到的極限之處。周髀算經(jīng)卷下:“日運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東,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極西,西方日中,東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極四和?!?趙爽 注:“四和者,謂之極。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和。然則百物阜安,草木蕃庶,故曰四和?!?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天道《三禮義宗》:“天有四和。 崑崙 之四方,其氣和暖,謂之和。天道左轉(zhuǎn),一日一夜轉(zhuǎn)過一度;日月左行於天而轉(zhuǎn),一日一夜帀於四和。”
(2).指四種香或有香味的物質(zhì)。 宋 陳郁 《話諛》:“香有富貴四和,不若臺閣四和;臺閣四和,不若山林四和。蓋荔枝殼、甘蔗滓、乾柏菜、茅山黃連之類,各有自然之香也?!?br />(3).香爐名。 明 陳士元 《俚言解》卷二:“四和,爐名也,四方有竅生風,焚香則煙篆迴轉(zhuǎn),俗以人之周旋不滯者比之。”
《漢語大詞典》:三刑
古代星相家將十二支與五行四方相配,據(jù)其生克之理以推兇吉。子卯為一刑,寅巳申為二刑,丑戌未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則兇。見《協(xié)紀辨方書·義例》。新唐書·呂才傳:“ 長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 南陽 多近親,非俱當六合?!?span id="fnnz4tg"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祿命之説,相傳始於 唐 李虛中 ,然三刑六合, 貞觀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div>
《漢語大詞典》:六衢
(1).謂上下四方的通道。《淮南子·俶真訓》:“道出一原,通九門,散六衢,設於無垓坫之宇?!?高誘 注:“散布于六合之衢也?!?br />(2).猶六街。 明 袁宗道 《元宵》詩:“六衢今日人如蟻,到處筒花吐金蕊?!眳⒁姟?六街三市 ”。
《國語辭典》:六街三市  拼音:liù jiē sān shì
都市中熱鬧繁華的地區(qū)?!抖鲙肪硪唬骸噶秩型ㄜ囻R,風流人物類京華?!埂度龂萘x》第六九回:「六街三市,競放花燈。真?zhèn)€金吾不禁,玉漏無催?!挂沧鳌溉辛帧埂?/div>
分類:六街長安
《漢語大詞典》:八鎮(zhèn)(八鎮(zhèn))
四方及四隅。《漢書·揚雄傳上》:“戲八鎮(zhèn)而開關?!?顏師古 注:“ 應劭 曰:‘四方四隅為八鎮(zhèn)?!?如淳 曰:‘不言九者,一鎮(zhèn)在中,天子居之故也。’”
分類:四方四隅
《漢語大詞典》:四伐
(1).用武器擊刺四次。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孔 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br />(2).古代樂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記·樂書:“夫樂者,象成者也??偢啥搅?, 武王 之事也……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肅 曰:“四伐者,伐四方與 紂 同惡者。一擊一刺為一伐也。” 張守節(jié) 正義:“夾振,謂 武王 與大將夾軍而奮鐸振動士卒也。言當奏《武》樂時,亦兩人執(zhí)鐸夾之,為節(jié)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當伐 紂 時,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樂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