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四鎮(zhèn)(四鎮(zhèn))
(1).四座大山。鎮(zhèn),一方的主要山岳。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日月食,四鎮(zhèn)五岳崩?!?鄭玄 注:“四鎮(zhèn),山之重大者,謂 楊州 之 會(huì)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醫(yī)無閭 , 冀州 之 霍山 ?!?br />(2).鎮(zhèn)守四方的四將軍。 漢 晉 之世,有鎮(zhèn)東將軍、鎮(zhèn)南將軍、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北將軍各一人,稱為四鎮(zhèn)。見文獻(xiàn)通考·職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臺(tái) 、 洛陽 、 虎牢 為 河南 四鎮(zhèn)。見 宋 王應(yīng)麟 小學(xué)紺珠·地理·河南四鎮(zhèn)。
(4). 唐 代稱 朔方 、 涇原 、 隴右 、 河?xùn)| 四節(jié)度為四鎮(zhèn)。見新唐書·陸贄傳。又以 龜茲 、 于闐 、 疏勒 、 碎葉 為西境四鎮(zhèn)。見新唐書·王孝杰傳
《漢語大詞典》:四馳(四馳)
謂傳播四方。 唐 韓愈 《知名箴》:“內(nèi)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聞四馳?!?宋 梅堯臣 《魚琴賦》:“日擊而椎,主彼齊眾之律令,則聲聞囂爾而四馳?!?元 方回 《送鄧善之提調(diào)寫金經(jīng)》詩:“一室萬里限戶閾,腳跟不動(dòng)名四馳?!?/div>
分類:傳播四方
《國語辭典》:游士  拼音:yóu shì
奔走四方以謀生計(jì)的人。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見言談?dòng)问渴戮梢宰鹕硪玻藤Z之可以富家也?!埂逗鬂h書。卷七○??兹趥鳌罚骸缚と藷o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div>
《漢語大詞典》:四目
(1).四只眼睛;兩雙眼睛。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 孫詒讓 正義:“黃金四目者,鑄黃金為目者四,綴之面閒,若后世假面具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太清 無奈,四目相覷,怏怏走出去了?!?br />(2).能觀察四方的眼睛。《書·舜典》:“詢於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dá)四聰。” 孔 傳:“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孔穎達(dá) 疏:“明四方之目,使為己遠(yuǎn)視四方也。”《舊唐書·文苑傳下·唐次》:“尚復(fù)廣四目,周四聰,制理皆在於未萌,作范將垂於不朽。”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為心賦》:“視以四目,而明乎中外;聽以四聰,而達(dá)乎遠(yuǎn)邇。”
《漢語大詞典》:六幕
指天地四方。《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 顏師古 注:“六幕,猶言六合也?!?唐 王初 《自和書秋》詩:“ 漢 宮夜結(jié)雙莖露,閶闔涼生六幕風(fēng)?!?宋 王琪 《秋日白鷺亭向夕風(fēng)晦有作》詩:“是時(shí)天宇曠,六幕無纖靄。”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方土者,自然者也。自然者,非材力,席六幕之餘壤,而富斗絶於類丑?!?/div>
《漢語大詞典》:云客(雲(yún)客)
云游四方的人。指隱者或出家人。宋書·謝靈運(yùn)傳:“作《山居賦》并自注,以言其事。曰:‘……顧情交之永絶,覬云客之暫如?!?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沮水:“ 盛弘之 云:……是以林徒棲託,云客宅心,泉側(cè)多結(jié)道士精廬焉?!?/div>
《國語辭典》:首善  拼音:shǒu shàn
模范?!稘h書。卷八八。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內(nèi)及外。」后世亦稱國都所在地為「首善之區(qū)」。
《漢語大詞典》:作兩(作兩)
易·離:“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孔穎達(dá) 疏:“明兩作離者,離為日,日為明,今有上下兩體,故云明兩作離也。”后本“繼明”之意,稱太子為“作兩”。言能繼天子而明照四方。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講學(xué)碑》:“皇太子洊雷種德,重離作兩?!?隋 江總 《玄圃石室銘》:“天縱儲(chǔ)睿,生知作兩。”
《國語辭典》:四至  拼音:sì zhì
1.從四方到來。《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不屈》:「士民罷潞,國家空虛,天下之兵四至?!?br />2.房宅或耕地等四周的界限?!秲号⑿蹅鳌返谌兀骸阜彩抢先Φ囟加胁款C龍票,那上面東西南北的四至,都開得明白?!?/div>
《國語辭典》:外史  拼音:wài shǐ
1.非正史,大抵為瑣記及小說之類。如《儒林外史》。
2.文人常以此作為雅號(hào)?!睹魇贰>矶宋?。文苑傳一。趙塤傳》:「入見,賜之宴,賦詩稱旨,除廣信教授,自號(hào)榮陽外史。」
3.職官名。職掌記錄王者下達(dá)于京畿外的命令,并掌理四方邦國志書,三皇五帝的典籍。
《漢語大詞典》:達(dá)聰(達(dá)聰)
(1).語出書·舜典:“明四目,達(dá)四聰?!?孔 傳:“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焙笠浴斑_(dá)聰”謂廣泛聽取,明鑒四方。 唐玄宗 《削李林甫官秩詔》:“ 堯 謂達(dá)聰,四兇在列; 周 稱盛德,三監(jiān)俶擾?!?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言當(dāng)以達(dá)聰為獨(dú)斷,而不以臆決為獨(dú)斷也。”
(2).使通暢;使疏通。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伊水:“昔 大禹 疏以通水,兩山相對(duì),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間北流,故謂之 伊闕 矣…… 傅毅 《反都賦》曰:‘因 龍門 以暢化,開 伊闕 以達(dá)聰也?!?/div>
《國語辭典》:群辟  拼音:qún bì
諸侯百官?!稌?jīng)。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歸于宗周。」《文選。張衡。西京賦》:「正殿路寢,用朝群辟?!?/div>
《國語辭典》:四處(四處)  拼音:sì chù
各處?!都t樓夢》第七二回:「你兄弟竟逃走了,三四天沒歸家。如今打發(fā)人四處找他呢?!埂段拿餍∈贰返谒摹鸹兀骸傅诙毂阃腥怂奶幋蚵?,才曉得這小姐乃是一機(jī)戶的女兒?!?/div>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jiān)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shí)和?!眳⒁姟?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yè)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lán)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 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參閱《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jì)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yī)官須引《醫(yī)經(jīng)》《本草》以對(duì),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span id="c2nevzn"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jīng)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順應(yīng)天時(shí),任物性自然?!肚f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购蟊扔魉拿姘朔綗o不通達(dá)。也作「六通四達(dá)」。
《漢語大詞典》:巡方
(1).指天子出巡四方。逸周書·糴匡:“君親巡方,卿參告糴,餘子倅運(yùn),開口同食,民不藏糧,曰有匡。”梁書·武帝紀(jì)中:“狩岳巡方,明王盛軌?!?br />(2).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北史·魏紀(jì)三·孝文帝:“己亥,遣侍臣巡方省察,問人疾苦,黜陟守宰?!?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bǔ)遺·臺(tái)省·御史墨敗:“而主上處分亦較 世宗 朝加重,蓋巡方不檢,固自取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xiàn)三·楊以齋:“廷議遣 滿洲 大臣巡方,上疏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