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1—1139
【介紹】:
宋滄州樂陵人,徙齊州,字元直。哲宗紹圣元年進士?;兆跁r累官河北都轉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兵變,與張浚倡議勤王。拜右相,進航海避金兵之策,尋罷相。紹興元年復任左相,力傾秦檜,罷檜右相,遂獨秉政,屢請興師復中原。然挾私用人,排斥李綱、趙鼎等主戰(zhàn)派。曾立江、浙、湖南諸路月椿錢,大為東南患。卒謚忠穆。有《忠穆集》。
全宋詩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齊州,遂為齊州(今山東濟南)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士。歷成安尉,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兆谛湍┭嗌街郏赞D輸功累官河北都轉運使。以病辭,提舉崇福宮。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揚州。三年,金人犯揚州,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罷充醴泉觀使,旋為建康府路安撫大使,兼知池州(同上書卷三二、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宣撫淮南,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同上書卷四四、四九)。三年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同上書卷六八)。五年,為荊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書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兩浙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臨安府(同上書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觀使(同上書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贈秦國公,謚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八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傳。 呂頤浩詩,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呂頤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齊州(治今山東濟南)人。紹圣元年進士,歷密州司戶參軍、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轉運副使、都轉運使。高宗即位,除知揚州。建炎三年,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江寧府。苗傅等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以與趙鼎不協(xié),罷為醴泉觀使。尋除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張琪之亂。紹興元年拜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開府鎮(zhèn)江。三年,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罷相,提舉洞霄宮。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謚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呂忠穆公奏議》。見《宋史》卷三六二本傳,《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2—1144
【介紹】:
宋常州江陰人,徙丹陽,字魯卿。葛書思子。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累遷太常卿兼諭德,采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代太子善惡成敗之跡,日進數事。除國子祭酒。歷知汝、湖、鄧州,遭朱勔誣告罷歸。高宗建炎中復知湖州,歲大饑,發(fā)官廩賑濟于民。紹興中請祠歸。卒謚文康。有《丹陽集》。
全宋詩葛勝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魯卿,常州江陰(今屬江蘇)人(《宋史》作丹陽人,誤。丹陽是其晚年寓居,見本集卷二一《里中無居寓丹陽縣書懷》)。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元符二年(一○九七),官杭州司理參軍?;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瑸閮贾萁淌?。崇寧二年(一一○三),入為太學正。大觀元年(一一○七),充提舉議歷所檢討,兼宗正丞。二年,遷禮部員外郎,以事責知歙州休寧。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復原職。四年,擢國子司業(yè)。六年,除國子祭酒,以言事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彥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鄧州,以在湖州時忤朱勔,落職食祠祿。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致仕歸。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謚文康。有《丹陽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四卷,其中詩七卷。事見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狀》,《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葛勝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殘本《永樂大典》。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四葛勝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魯卿,常州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書思子。登紹圣四年進士第。元符三年中宏詞科,為第一,除兗州教授。差提舉議歷所檢討官兼宗正丞,遷禮部員外郎。以議原廟事得罪,責知休寧縣。復召為禮部員外郎,權國子司業(yè),遷太常少卿,徙太府少卿,除國子祭酒。尋知汝州,改湖州,徙鄧州,罷。建炎中復知湖州,官至顯謨閣待制,紹興初乞祠歸,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謚文康。著有《丹陽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續(xù)編《太常因革禮》。《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鄭州人,字將叔。畢仲游弟。工詩。歷遷國子監(jiān)丞、諸王府侍講、知鳳翔府。坐仲游陷黨籍,例廢黜,徽宗特以為都官郎中,擢秘書少監(jiān),卒。
全宋詩畢仲愈,字將叔,管城(今河南鄭州)人。仲游弟、士安曾孫。哲宗時官國子丞、諸王府侍講,知鳳翔府。坐兄仲游事入黨籍?;兆诩次?,召為都官郎中。政和三年(一一一三),提舉河東路常平(《宋會要輯稿》崇儒二之二一),卒。事見《東都事略》卷四一,《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全宋文·卷二五九五畢仲愈,字將叔,鄭州(治今河南鄭州)人,仲游弟。亦工詩。歷國子監(jiān)丞、諸王府侍講、知鳳翔府。坐仲游陷黨籍廢黜。政和中提舉河東路常平,擢秘書少監(jiān)。見《宋會要輯稿》崇儒二之二一、崇儒六之一一,《宋史》卷二八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隱季。強至子。仁宗元豐八年進士。累官太府丞、軍器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與兄浚明及葉夢得締蔡京為死黨,立元祐黨籍,分三等定罪,構成黨禍。超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翰林承旨。卒謚文憲,一作文獻,又謚文定。預撰《政和五禮新儀》。
全宋文·卷二六三七強淵明,字隱季,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子,浚明弟。舉元豐八年進士,調海州司法參軍,歷濟、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確山縣,通判保定軍。入為太府丞、軍器少監(jiān)、國子司業(yè)。與蔡京為死交,立元祐籍,遂濟成黨禍,以故亟遷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大司成、翰林學士。大觀三年蔡京罷相,出知永興軍,徙鄭、越二州,召為禮部尚書,復拜學士,進承旨。以疾改提舉醴泉觀兼侍讀、監(jiān)修國史。卒,謚文憲。《宋史》卷三五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9—1127
【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字和勝。徽宗崇寧五年進士。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禮部侍郎,以忤王黼奪職,知滁州。欽宗靖康元年,召為吏部尚書,旋改戶部。金兵圍京都,勸帝親征,又請皇后、太子皆出避。京城失守,謀集兵夜襲金帥帳,迎徽、欽二帝還,謀泄未遂。金人命搜刮金帛,以數不足被殺。謚節(jié)憫。有《文安集》。
全宋詩梅執(zhí)禮(一○七九~一一二七),字和勝,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士(《敬鄉(xiāng)錄》卷三),調衢州常山尉。歷國子司業(yè),中書舍人,給事中,擢禮部侍郎。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以忤王黼出知蘄州。復落職。欽宗立,召除吏部尚書,旋改戶部。靖康二年,金人陷汴京,搜括金銀,執(zhí)禮哀民力已困,陰拒之,為所殺,年四十九。有《文安集》十五卷(《敬鄉(xiāng)錄》),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四九梅執(zhí)禮(一○七九——一一二七),字和勝,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第進士,調常山尉,未赴,以薦為敕令刪定官、武學博士。歷軍器、鴻臚丞,比部員外郎,改度支、吏部。進國子司業(yè)兼資善堂翊善。遷左司員外郎,擢中書舍人、給事中,為禮部侍郎。忤王黼,以顯謨閣待制知蘄州,又奪職。明年,徙滁州,復集英殿修撰。欽宗立,徙知鎮(zhèn)江府。召為翰林學士,道除吏部尚書,旋改戶部。靖康二年,汴京破,為金人撾殺,年四十九。謚節(jié)憫。有《梅文安集》十五卷(文安,所封開國縣名也)。見《宋史》卷三五七本傳、《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9—1141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養(yǎng)源。翁彥約弟。哲宗紹圣元年進士?;兆谛统鯙橛宜締T外郎,上書宰相,言不應與金人夾擊遼邦。除國子祭酒,徙秘書監(jiān),不肯造謁提舉秘書省之內侍梁師成,時論高之。官至太常少卿。有《唐史評》、《忠義列傳》、《皇朝昭信錄》、《鐘離子自錄》及文集。
全宋詩翁彥深(一○七九~一一四一),字養(yǎng)源,自號鐘離子,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初補太廟齋郎,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士,官福州侯官主簿,攝閩清令?;兆诔鐚庨g為濠州鐘離令。入為詳定《九域志》所編修官,遷秘書丞(《忠惠集》卷三《九域志編修官翁彥深除秘書丞制》)。出提點淮東、湖南、京西路刑獄。宣和初,授秘書少監(jiān),除國子祭酒,徙秘書監(jiān)。出知濟南府,忤宦官,提舉南京鴻慶官。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為太常少卿。紹興二年,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見《斐然集》卷二六《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翁公神道碑》、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三三四六翁彥深(一○七九——一一四一),字養(yǎng)源,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彥約弟。紹圣元年進士。宣和初,授右司員外郎。四年八月,以朝奉大夫、秘書監(jiān)除集英殿修撰。建炎間為太常少卿,以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十一年五月卒,年六十三。著有《皇朝昭信錄》、《忠義列傳》、《唐史評》等書及文集十五卷。見《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翁公神道碑》(胡寅《斐然集》卷二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七、選舉三三之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0—1133
【介紹】:
宋河間人,字朝美。徽宗崇寧四年上舍登第。調滄州教授。入為太學博士、國子司業(yè)。高宗建炎中,知東平府,金人圍急,死守數月,城破,猶力戰(zhàn),突圍至行在。改江、淮等路制置發(fā)運使,有治聲。紹興元年,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次年除簽書樞密院事,獻“十議”以圖中興。尋兼權參知政事。有遺稿《瀛海殘編》。
全宋詩權邦彥(一○八○~一一三三),字朝美,河間(今屬河北)人?;兆诔鐚幩哪辏ㄒ灰弧鹞澹┻M士,授青州教授。歷睦親西宅宗子正,提舉河東學事,除太學博士,改國子司業(yè)。宣和初,遷左司員外郎使遼,還為集英殿修撰,知易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冀州。高宗建炎間歷知東平、江州、建康,改淮南江浙荊湖等路制置發(fā)運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入為兵部尚書兼侍讀。二年,除簽書樞密院兼參知政事。三年,卒,年五十四(《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一)。有《瀛海殘編》十卷,已佚。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樞密兼參知政事權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九七權邦彥(一○八○——一一三三),字朝美,河間府樂壽(今河北獻縣)人。崇寧四年登太學上舍第,授從事郎、青州教授,調滄州教授。歷太學博士、國子司業(yè),知易、相、冀州。建炎元年召還,命知荊南府,改東平府。金人破城,突圍奔行在,除寶文閣直學士兼知江州、本路制置使。四年,知建康府,改江淮制置發(fā)運使。紹興元年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三年卒,年五十四,謚質肅。著有《瀛海殘編》十卷。見所撰《宋通直郎通判洺州楊公墓志銘》,楊萬里《權公墓志銘》(《誠齋集》卷一二四),《宋史》卷三九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0—1172
【介紹】:
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號盧溪?;兆谡桶四赀M士。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紹興中,胡銓上疏乞斬秦檜等,謫新州,庭圭獨以詩送行。紹興十九年,坐訕謗編管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即位,除國子監(jiān)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閣。博學兼通,工詩,尤精于《易》。有《盧溪集》、《易解》、《滄海遺珠》等。
全宋詩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誠齋集》卷八○《盧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進士,調衡州茶陵縣丞。宣和末年退居鄉(xiāng)里。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銓上疏斥秦檜,貶嶺南,庭圭獨以詩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編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檜死,許自便。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召對,改左承奉郎,除國子監(jiān)主簿。以年老力辭,主管臺州崇道觀。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見。七年,至闕,除直敷文閣,領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傳世有《盧溪集》,此外著述頗多,均已佚。事見《省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狀》、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銘》。《宋史翼》卷七○有傳。 王庭圭詩,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盧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為詩,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瀘溪文集》二十卷(簡稱李本、卷一至卷一○為詩,藏上海圖書館)、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瀘溪集》十六卷(簡稱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詩,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間采近人傅增湘校語(簡稱傅校)。集中雜著與新輯得之集外詩,依次編為第二十六卷。
全宋文·卷三四○六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號盧溪真逸,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調衡州茶陵丞。宣和末棄官歸,教授鄉(xiāng)里。紹興中胡銓因上疏乞斬秦檜罷和議安置嶺南,庭圭以詩送行,有「癡兒不了官中事」之句,指檜也,坐是除名流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召對便殿,除直敷文閣。乾道八年以疾卒,年九十三。著有《盧溪文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經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志》五卷、《滄海遺珠》五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鳳停山叢錄》一卷。見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胡銓《王公墓志銘》(《盧溪文集》附錄),《南宋書》卷六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1—1127
【介紹】: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子能,舉進士。累官大司成,以訓導失職,貶提舉崇福宮。又知光、汝州,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欽宗即位,拜少宰。金兵犯汴京,與康王質于金,割地請和。為河北路割地使。上書者攻其通敵,黜為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靖康初京師陷,被金人冊立為帝,僭號“大楚”。高宗即位,特與免貸,責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以其僭立時穢亂宮廷,賜死。
全宋文·卷三五○一張邦昌(一○八一——一一二七),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人。舉進士。歷知光、汝二州,政和末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宣和初除尚書右丞,轉左丞,遷中書侍郎。欽宗即位,拜少宰。金兵犯汴京,力主和議。與康王為質于金,割地請和,進太宰兼門下侍郎、河北路割地使。上書者攻其私敵,黜為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靖康二年春,被金人冊立為帝,號「大楚」。金兵既還,奉迎康王,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以太宰退處??低跫椿实畚?,徙太保、奉國軍節(jié)度使,封同安郡王。以李綱極論,責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既而賜死,年四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五《叛臣傳》上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鄂州江夏人,字樂道。好古博學,善籀篆,尤精小篆。官至國子監(jiān)丞。
全宋詩李康年,字樂道(《山谷集》卷二九《跋李康年篆后》),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好古博雅,尤精小篆(《皇宋書錄》卷中)。初為武昌縣尉,累官國子監(jiān)丞(《楚紀》卷四一)。
全宋文·卷二三五六李康年,字樂道,江夏(今屬湖北武漢)人,好古博學,尤精小篆。初為武昌縣尉,仕至國子監(jiān)丞。與蘇軾、黃庭堅游。見《黃豫章集》卷二九《跋李康年篆》,《皇宋書錄》中篇,《楚紀》卷四一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馮熙載,字彥為,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重和元年(一一一八),由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除兼侍講,遷中大夫、尚書左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遷中書侍郎;三年,以資政殿學士出知亳州(《宋史》卷二一二)。復召為中書侍郎(《揮麈后錄》卷四)。后提舉洞霄宮,起知福州,再領宮祠,卒,年四十九。事見《東都事略》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漳州人,字必達?;兆诖笥^三年進士。為江寧令,以循良著稱。提點湖南刑獄,讞論平允,時稱無冤。改開封,治中奸豪斂跡。宣和元年疏論天變,辭甚抗直,出判相州。以薦擢門下侍郎兼平章軍國重事,力辭,詔許之,遂以少師奉祠,提舉洞霄沖祐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9—1157
【介紹】:
宋饒州浮梁人,字元吁?;兆谛土赀M士。調湖州刑曹,累遷太學博士。召對,論事切直,擢翰林學士。時鄱之學宮毀于兵火,有旨令權貴者以為墓地,克俊封還制書,學宮得不徙。高宗紹興中遷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卒謚章靖,一云忠靖。有《易通解》及文集。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程克?。ㄒ弧鸢司拧灰晃迤撸衷?,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人。宣和六年進士,歷湖州理曹,太學博士。擢起居郎、中書舍人兼侍講,入翰林為學士、知制誥。紹興十二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丐祠,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起知建康、湖州。二十六年四月拜參知政事,數月以資政殿學士致仕。踰年卒,年六十九,謚章靖。有《易通解》十卷,文集五十卷,《內外制集》二十卷。見《程公克俊家傳》(《新安文獻志》卷九四),《宋史》卷三○、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9
【介紹】:
宋開封人,字晞道。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兩浙、廣南、荊湖、江西監(jiān)司?;兆谡投辏瑸樘佑沂?,尋遷太子詹事、寶文閣直學士,在東宮十年。欽宗立,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擢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人來侵,力主求和,每與李綱等異議,故戰(zhàn)守之備皆罷。出使河東,與金議割地。高宗即位,言者論其主和誤國,降授別駕,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講義》。
全宋詩耿南仲(?~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學案》卷九八),開封(今屬河南)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傳》)。歷提舉兩浙、河北西路常平,提點廣南東路、夔州路刑獄,荊湖、江西路轉運使。入為戶部員外郎,辟雍司業(yè),坐事出知衢州?;兆谡投辏ㄒ灰灰欢?,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讀。俄試太子詹事,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尋責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單州別駕(《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宋史》卷三五二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耿南仲(?——一一二八),字晞道,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元豐五年登進士第,歷提舉兩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轉運判官、提點廣東及夔州路刑獄,荊湖、江西兩路轉運副使。入為戶部員外郎,罷知衢州。政和二年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子、試太子詹事,寶文閣直學士。欽宗即位,以東宮舊臣禮重之,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兵南侵,堅主和議割地。高宗即位,薄其為人,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議者論其主和誤國,責授單州團練副使、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月,再降授單州別駕,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講義》十卷(存)、《易明蒙》行世。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0—1166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廷佐,號云海居士?;兆谡桶四赀M士。教授京兆府學。深務韜養(yǎng),積十八年不遷官。后以薦召試,除正字。歷校書郎、權吏部侍郎,奉祠。高宗紹興中,以朝奉大夫致仕。卒謚文簡。有《云海敝帚集》。
全宋詩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調貴州主簿,改京兆府學教授。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累遷國子司業(yè),權吏部侍郎。出使金國,歸,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起知泉州。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七,謚文簡。有《云海敝帚集》,已佚。事見《浪語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狀》。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九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登政和八年進士第,調貴州主簿,改京兆府學教授。為學有守,不干貴勢,積十八年不遷,而宗澤力薦之,得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歷遷校書郎、考功員外郎、國子司業(yè)、權吏部侍郎。紹興十四年為金國賀生辰副使。還,請祠,加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起知泉州。三十一年,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享年七十七。著有《云海弊帚集》五十卷,《三馀錄》、《祠林》、《云海后集》合若干卷。見薛季宣《浪語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