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錢流地上
 
青錢流地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九〈劉晏列傳〉~4023~
李靈耀反,河南節(jié)帥或不奉法,擅征賦,州縣益削。晏常以羨補(bǔ)乏,人不加調(diào),而所入自如。第五琦始榷鹽佐軍興,晏代之,法益密,利無遺入。初,歲收緡錢六十萬,末乃什之,計(jì)歲入千二百萬,而榷居太半,民不告勤。京師鹽暴貴,詔取三萬斛以贍關(guān)中,自揚(yáng)州四旬至都,人以為神。至湖嶠荒險(xiǎn)處,所出貨皆賤弱,不償所轉(zhuǎn),晏悉儲淮、楚間,貿(mào)銅易薪,歲鑄緡錢十馀萬。其措置纖悉如此。諸道巡院,皆募駛足,置驛相望,四方貨殖低昂及它利害,雖甚遠(yuǎn),不數(shù)日即知,是能權(quán)萬貨重輕,使天下無甚貴賤而物常平,自言如見錢流地上。
《國語辭典》:地上  拼音:dì shang
地面上。如:「請把地上的紙屑撿起來?!?/div>
《漢語大詞典》:地上河
指河底高于兩側(cè)地面的河流。在含沙量很大的河流中,當(dāng)水流的挾沙能力小于來沙量,不能為水流帶走的那部分泥沙便在河底淤積起來,使河底高程逐漸增大。為防止河水漫溢,必須不斷加高堤防。河道逐漸成為高出兩岸平地的“地上河”。如中國黃河下游河段。
《國語辭典》:平地上起一個霹靂(平地上起一個霹靂)  拼音:píng dì shàng qǐ yī gè pī lì
1.形容聲音大而響亮?!冻蹩膛陌阁@奇》卷三:「此獸舐唇搖首,猛發(fā)一聲,便如平地上起一個霹靂。」
2.比喻突然發(fā)生事故或變化。如:「臺風(fēng)災(zāi)區(qū)損傷慘重消息傳來,猶如平地上起一個霹靂,令人悲痛不已!」
《國語辭典》:地上權(quán)(地上權(quán))  拼音:dì shàng quán
一種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筑物、其他工作物或竹木為目的,而使用其土地的權(quán)利。如:「根據(jù)規(guī)定,地上權(quán)消滅時,地上權(quán)人得取回其工作物及竹木,但應(yīng)恢復(fù)土地的原狀?!?/div>
《國語辭典》:地上物  拼音:dì shàng wù
指有地上權(quán)的土地建筑物、其他工作物或竹木等。如:「《民法》規(guī)定,地上權(quán)不因地上物之滅失而消滅?!?/div>
《漢語大詞典》:地上莖(地上莖)
指植物的莖生長在地面上的部分。有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等種類。
《漢語大詞典》:地上天宮
比喻富庶華美的地方。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 汴 中呼 餘杭 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宋 陶谷 清異錄·地理:“輕清秀麗,東南為甲;富兼華夷, 餘杭 又為甲,百事繁庶,地上天宮也?!?/div>
《漢語大詞典》:熱地上螻蟻(熱地上螻蟻)
見“ 熱地上螞蟻 ”。
《漢語大詞典》:熱地上螞蟻(熱地上螞蟻)
比喻處于惶急無主境地的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宣教 此時如熱地上螞蟻,不知是怎的才是?!币嘧鳌?熱地上螻蟻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三人卻像熱地上螻蟻,鉆出鉆入?!?/div>
《漢語大詞典》:熱地上螞蟻(熱地上螞蟻)
比喻處于惶急無主境地的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宣教 此時如熱地上螞蟻,不知是怎的才是?!币嘧鳌?熱地上螻蟻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三人卻像熱地上螻蟻,鉆出鉆入?!?/div>
《國語辭典》:熱地上蚰蜒(熱地上蚰蜒)  拼音:rè dì shàng yóu yán
比喻坐立不安,走投無路?!抖膛陌阁@奇》卷二:「小道人就像熱地上蚰蜒,好生打熬不過,禁架不定?!挂沧鳌笩徨伾衔浵仭?。
《漢語大詞典》:流平
指地上。白雪遺音·馬頭調(diào)·捐功名:“跪在流平,忙把禮行。”
分類:地上
《國語辭典》:主人  拼音:zhǔ rén
1.擁有主權(quán)的人。《三國演義》第五六回:「今日皇叔做了東吳女婿,便是魯肅主人,如何敢坐?」《儒林外史》第五回:「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婦、丫鬟、使女黑壓壓的幾十個人,都來磕了主人、主母的頭?!?br />2.東家,相對于賓客而言?!段倪x。潘岳。笙賦》:「酒酣徒擾,樂闕日移,疏客始闌,主人微疲?!埂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附鹩锈胖坏糜昧藥讉€小錢,一夥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領(lǐng)著?!?/div>
《國語辭典》:國家(國家)  拼音:guó jiā
指具備領(lǐng)土、人民、主權(quán)和政府四個要素的政治團(tuán)體,是共享語言、文化、社會與歷史的共同體。
《國語辭典》:邑人  拼音:yì rén
1.鄉(xiāng)邑中的人?!兑捉?jīng)。比卦。象曰》:「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2.同邑的人?!蹲髠鳌6ü拍辍罚骸副M借邑人之車,鍥其軸,麻約而歸之?!埂妒酚?。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