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肅清(肅清)  拼音:sù qīng
1.削平亂事,整飭綱紀?!段倪x。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二州肅清,四邦咸舉。」《后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岑晊傳》:「褒善糾違,肅清朝府?!?br />2.冷靜寂寞?!段倪x。嵇康。琴賦》:「冬夜肅清,朗月垂光?!?/div>
《國語辭典》:敗事(敗事)  拼音:bài shì
破壞事情的進展。如:「你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馀,好好的計劃給搞砸了。」
《國語辭典》:誤事(誤事)  拼音:wù shì
耽誤事情?!度辶滞馐贰返谝话嘶兀骸缚锍说溃骸捍蠹s是幾多日子批出來方不誤事?』」《紅樓夢》第六六回:「既有正事,何必忙忙又來!千萬別為我誤事?!?/div>
《漢語大詞典》:失馬(失馬)
(1).丟失馬。北史·王晧傳:“嘗從 文宣 北征,乘赤馬,旦蒙霜氣,遂不復識。自言失馬……須臾日出,馬體霜盡,繫在幕前,方云:‘我馬尚在。’”
(2).“塞翁失馬”之省。比喻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yōu)楹檬隆?唐 黃滔 《上刑部鄭郎中啟》之二:“徒恨傷麟,終幾失馬。若無往歲,焉有茲辰?” 金 李之翰 《書呈仲孚》詩:“失馬乃為福,夢牛翻作禍。”
《漢語大詞典》:防微
在錯誤或壞事剛萌發(fā)時,就加以制止。晉書·慕容垂載記:“ 垂 為三軍之統(tǒng),卿為謀 垂 之主,用兵制勝之權,防微杜貳之略,委之於卿,卿其勉之?!?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常謂盡誠可以絶嫌猜,徇公可以弭讒愬。謂慎獨防微為近隘,謂艱貞用晦為廢忠。”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一:“古之婦人,夫不在家,則不為容飾也,其遠嫌防微,至於如此?!?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二戴》:“凌霄桑寄生,滋蔓尚可懼。惜哉不防微,良材化枯樹?!?/div>
《漢語大詞典》:疾惡(疾惡)
憎惡。荀子·強國:“夫 桀 紂 圣王之后子孫也,有天下者之世也……俄而天下倜然舉去 桀 紂 而犇 湯 武 ,反然舉疾惡 桀 紂 而貴帝 湯 武 ,是何也?”東觀漢記·王丹傳:“資性清白,疾惡豪強?!?span id="pk550vh" class="book">《晉書·羊祜傳》:“ 祜 貞慤無私,疾惡邪佞, 荀勖 、 馮紞 之徒甚忌之。”南史·循吏傳·何遠:“ 遠 性耿介,無私曲……其所會遇,未嘗以顏色下人。是以多為俗士所疾惡。”
分類:憎惡
《國語辭典》:嫉惡(嫉惡)  拼音:jí è
憎恨壞人或惡事。如:「嫉惡如仇」。也作「疾惡」。
《國語辭典》:首惡(首惡)  拼音:shǒu è
罪魁。《漢書。卷四七。文三王傳。梁孝王劉武傳》:「天子曰:『首惡失道,任后也?!弧?/div>
《漢語大詞典》:弊事
有害的事,壞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實:“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 唐 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 唐太宗 嘗云:奴告主反,此弊事也?!?/div>
分類:有害壞事
《國語辭典》:敗露(敗露)  拼音:bài lù
壞事或機密事件被發(fā)覺、揭露?!督鹗?。卷五一。選舉志一》:「文士有偶中魁選,不問操履,而輒授翰苑之職。如趙承元,朕聞其無士行,果敗露?!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應捕魆地跳將出來道:『你們干得好事!今已敗露,還走那里去?』」也作「敗漏」。
《漢語大詞典》:發(fā)潛(發(fā)潛)
(1).奮起于潛藏之中。 元 柳貫 《贈王玄翰》詩:“清觀我故友,有子在窮閻。技富愈思蓄,時來當發(fā)潛。”
(2).揭發(fā)潛伏的壞人壞事。 明 李東陽 《明故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傅公墓志銘》:“納忠閑邪,公在講幄;發(fā)潛誅諛,公在史局?!?/div>
《漢語大詞典》:發(fā)奸(發(fā)姦)
見“ 發(fā)姦 ”。
亦作“ 發(fā)奸 ”。 揭發(fā)壞人壞事。韓非子·制分:“發(fā)姦之密,告過者免罪受賞,失姦者必誅連刑。”漢書·尹翁歸傳:“案事發(fā)姦,窮竟事情, 延年 大重之?!?金 元好問 《輔國上將軍京兆府推官康公神道碑》:“公發(fā)姦擊彊,尤更致力,旬月之頃,治效卓然?!?明 何景明 《內(nèi)篇》之十六:“司法者,人之司命也。發(fā)奸糾邪,董正弼善,司法是據(jù)?!?span id="v5oh0bu" class="book">《清史稿·世祖紀二》:“國家設督撫巡按,振綱立紀,剔弊發(fā)奸,將令互為監(jiān)察?!?/div>
《國語辭典》:戎首  拼音:róng shǒu
1.兵事的主謀者。《禮記。檀弓下》:「毋為戎首,不亦善乎?」
2.開啟戰(zhàn)端的人。
《國語辭典》:反噬  拼音:fǎn shì
1.反咬一口。比喻謀害有恩于己的人,恩將仇報。《新唐書。卷一九三。忠義列傳下。蔡廷玉》:「一曰趙、魏反噬,公乃沸鼎魚耳?!?br />2.犯罪者誣告檢舉人為同謀。如:「檢舉他,你若沒十成十的把握,小心被他反噬一口?!?/div>
《漢語大詞典》:癉惡(癉惡)
憎恨壞人壞事。書·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孔 傳:“明其為善,病其為惡?!?span id="l5hkdnj" class="book">《晉書·曹志秦秀等傳贊》:“ 象 既攘善, 秀 惟癉惡?!?唐 獨孤及 《唐故太子賓客張公遺愛碑頌》:“彰善用明,癉惡用威?!?清 王士禛 《居易續(xù)談》:“其于圣明癉惡之義,不啻炳如日星,嚴如斧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