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90,分113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韶夏
夏麥
迎夏
三夏
夏末
夏水
夏苗
度夏
僧夏
夏淺
夏田
肆夏
夏桀
夏盟
夏清
《漢語大詞典》:韶夏
(1). 舜 樂和 禹 樂。亦泛指優(yōu)雅的古樂。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單絃不能發(fā)《韶》《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袞龍之瑋爗?!?宋 范仲淹 《酬葉道卿學(xué)士見寄》:“感茲《韶》《夏》音,佐我臺(tái)上春?!?br />(2).謂德行如 舜 禹 那樣光明偉大。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繼韶夏,崇號(hào)謚?!?李善 注引 文穎 曰:“韶,明也;夏,大也?!?/div>
《駢字類編》:夏麥(夏麥)
唐書王綝傳:今孟春講武,以陰政犯陽氣,害發(fā)生之德,臣恐水潦敗物,霜雪損稼,夏麥不登。愿陛下不違時(shí)令,前及孟冬,以順天道。宋史李迨傳:臣已委官于興元、洋州,就糴夏麥五十萬石。岷州欲就糴二十萬石,兼用營田所收一半之?dāng)?shù)十二萬石,三項(xiàng)共計(jì)五十七萬石。 易林泰之賁:夏麥麩曲,霜擊其芒。
《漢語大詞典》:迎夏
(1).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應(yīng),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迎接夏季到來。禮記·月令:“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鄭玄 注:“迎夏,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 南朝 梁 劉孝威 《行幸甘泉宮歌》:“ 漢 家迎夏畢,避暑 甘泉宮 ?!?唐 劉禹錫 《翠微寺有感》詩:“朱旗迎夏畢,涼軒避暑來。”
(2).指每逢夏日。 漢 張衡 《應(yīng)閑》:“夫玄龍,迎夏則凌云而奮鱗,樂時(shí)也;涉冬則淈泥而潛蟠,避害也。”
《國語辭典》:三夏  拼音:sān xià
1.舊時(shí)以陰歷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此夏季的三個(gè)月,合稱為「三夏」。
2.經(jīng)過夏季三次,即三年之意。宋。晁貫之《墨經(jīng)。新故》:「凡新墨不過三夏,殆不堪用?!?br />3.古代肆夏、韶夏、納夏三樂曲的合稱?!蹲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div>
《駢字類編》:夏末
元 范梈 數(shù)日毒熱喜雨適立秋先三日也 夏末始炎毒,沈憂坐匡床。
《駢字類編》:夏水
南北朝 王褒 明慶寺石壁詩 夏水懸臺(tái)際,秋泉帶雨馀。
《國語辭典》:夏苗  拼音:xià miáo
1.夏季狩獵,言為苗除害。《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br />2.夏季作物的幼苗。唐。包何 送韋侍御奉使江嶺諸道催青苗錢詩:「手持霜簡白,心在夏苗青?!?/div>
《漢語大詞典》:度夏
過炎熱的夏天。例如:在度假勝地度夏。
分類:炎熱夏天
《漢語大詞典》:僧夏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數(shù)。夏,夏臘。 唐 白居易 《東都十律大德長圣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 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終於本院,報(bào)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清 錢謙益 《天童密云禪師悟公塔銘》:“世壽七十七,僧夏四十四?!?br />(2).本謂僧尼于夏日就禪剎掛單,引申指寺廟。 金 元好問 《寶巖紀(jì)行》詩:“茲山緣未了,僧夏容宿留;終當(dāng)丐餘年,奇探盡云岫?!?/div>
《駢字類編》:夏淺(夏淺)
唐 韋應(yīng)物 假中對雨呈縣中僚友 殘鶯知夏淺,社雨報(bào)年登。
宋 陸游 初夏游凌氏小園 從來夏淺勝春日,兒女紛紛豈得知。
《駢字類編》:夏田
金史高汝礪傳見春量下。
蘇軾月中梳頭詩:夏田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臥羲軒。
又春秋:公狩于郎。公羊傳: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注: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以為飛鳥來去于巢,走獸未離于穴,恐傷害于幼稚,故于苑囿中取之。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疏:何休云:運(yùn)斗樞。 曰:夏不田。榖梁有夏田,于義為短。鄭玄釋之云:四時(shí)皆田,殷夏之禮。詩云:之子于苗,選徒囂囂。夏田明矣 周禮大司馬:遂以苗田。注:夏田為苗。
《漢語大詞典》:肆夏
(1).古樂章名。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尸出入則令奏《肆夏》,牲出入則令奏《昭夏》?!?鄭玄 注:“三夏,皆樂章名。”左傳·襄公四年:“ 穆叔 如 晉 ,報(bào) 知武子 之聘也, 晉侯 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淮南子·齊俗訓(xùn)》:“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實(shí)喻意而已矣?!?漢 揚(yáng)雄 《劇秦美新》:“式軨軒、旂旗以示之,揚(yáng)和鸞、《肆夏》以節(jié)之?!?br />(2).泛指宴飲、迎送賓客之樂。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軒;瑞鳥相鳴,響葉鈞天之樂?!眳⒁姟?九夏 ”。
《國語辭典》:九夏  拼音:jiǔ xià
1.夏季九十日。晉。陶淵明〈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fù)九夏?!?br />2.周朝的九種樂曲,有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等。見《周禮。春官。鐘師》。
《國語辭典》:夏桀  拼音:xià jié
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謚號(hào)桀,約于西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于一七六六年左右為成湯所敗,死于南巢,夏亡。
《漢語大詞典》:夏盟
(1).古代華夏諸侯國間的結(jié)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晉 主夏盟為 范 氏,其是之謂乎?” 杜預(yù) 注:“ 晉 為諸夏盟主?!?br />(2).泛指 中國 境內(nèi)的結(jié)盟。 宋 文天祥 《平原》詩:“公家兄弟奮戈起,一十七郡連夏盟?!?/div>
《駢字類編》:夏清
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見春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