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90,分113頁顯示  上一頁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夏諺
坐夏
復(fù)夏
夏綠
夏臘
夏熟
夏季
夏收
夏料
夏禮
夏子
夏風(fēng)
夏陽
解夏
夏果
《漢語大詞典》:夏諺(夏諺)
相傳流行于 夏 代的諺語。孟子·梁惠王下:“ 夏 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朱熹 集注:“ 夏 諺, 夏 時之俗語也?!?南朝 宋 顏延之 《車駕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詩:“ 虞 風(fēng)載帝狩, 夏 諺頌王游。”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樂遷 夏 諺,禮變 商 俗?!?/div>
分類:流行諺語
《漢語大詞典》:坐夏
佛教語。僧人于夏季三個月中安居不出,坐禪靜修,稱坐夏。其時正當(dāng)雨季,亦稱“ 坐雨安居 ”。具體日期因地而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印度 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當(dāng)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當(dāng)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jīng)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 唐 白居易 《行香歸》詩:“出作行香客,歸如坐夏僧。” 唐 項(xiàng)斯 《坐夏僧》詩:“坐夏日偏長,知師在律堂?!?/div>
《韻府拾遺 馬韻》:復(fù)夏(復(fù)夏)
申鑒:有仍之困,復(fù),夏之萌也;鼎雉之異,興殷之符也。
《駢字類編》:夏綠(夏綠)
唐 韋應(yīng)物 園亭覽物 積雨時物變,夏綠滿園新。
《國語辭典》:夏臘(夏臘)  拼音:xià là
佛教規(guī)定僧眾于每歲夏季九十日內(nèi),應(yīng)靜住寺內(nèi),坐禪修學(xué)。其開始與結(jié)束,猶如世俗之歲首與舊臘,故稱為「夏臘」。參見「結(jié)夏安居」條。
《漢語大詞典》:夏熟
亦作“ 夏孰 ”。 指植物的果實(shí)在夏季成熟。亦指夏季成熟的果實(sh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盧橘夏孰?!?晉 潘岳 《橘賦》:“已鬱鬱而冬茂,亦離離而夏熟?!?唐 歐陽詹 《徐十八晦落第》詩:“嘉穀不夏熟,大器當(dāng)晚成。 徐生 異凡鳥,安得非時鳴。”
《國語辭典》:夏季  拼音:xià jì
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北半球定為從夏至到秋分的時期。我國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相當(dāng)于國歷五、六、七三個月。
《國語辭典》:夏天  拼音:xià tiān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jié)。指陽歷四至六月。唐。王建〈昭應(yīng)官舍書事〉詩:「臘月近湯泉不凍,夏天臨渭屋多涼?!埂度辶滞馐贰返谒幕兀骸改侨赵谶@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靸著個蒲窩子,歪腿爛腳的。」
《漢語大詞典》:夏收
夏 代祭祀時戴的一種帽子。儀禮·士冠禮:“ 周 弁、 殷 冔、 夏 收?!?鄭玄 注:“收,言所以斂髮也?!?span id="8c22csj" class="book">《孔子家語·冠頌》:“ 孔子 曰:‘ 周 弁、 殷 冔、 夏 收,一也?!?王肅 注:“皆祭服也?!?br />(1).夏季收割農(nóng)作物。如:夏收大忙季節(jié)。
(2).夏季的收成。如:今年夏收,增產(chǎn)一成。
《駢字類編》:夏料
宋史食貨志:今欲以見在斛斗,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增市價糴,可通融轉(zhuǎn)運(yùn)司苗稅及錢斛就便轉(zhuǎn)易者,亦許兌換。仍以見錢依陜西青苗錢例,愿預(yù)借者給之,隨稅輸納斛斗,半為夏料,半為秋料。內(nèi)有請本色,或納時價貴愿納錢者,皆從其便。
《國語辭典》:夏禮(夏禮)  拼音:xià lǐ
夏代制定的禮法。《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弧?/div>
分類:禮法
《漢語大詞典》:夏子
指 禹 和 湯 。漢書·徐樂傳:“名何必 夏 子 ,俗何必 成 康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夏 , 禹 也; 子 , 湯 也。 湯 ,子姓?!?/div>
分類:
《駢字類編》:夏風(fēng)(夏風(fēng))
唐 元稹 表夏十首 其一 夏風(fēng)多暖暖,樹木有繁陰。
《漢語大詞典》:夏陽(夏陽)
夏季的陽光。《新唐書·李中敏傳》:“雨不時降,夏陽驕愆,苗欲槁枯?!?/div>
分類:陽光
《漢語大詞典》:解夏
佛教語。謂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滿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夏乃眾僧長養(yǎng)之節(jié),在外行則恐傷草木蟲類,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應(yīng)禪寺掛搭,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 唐 韓鄂 《歲華紀(jì)麗·中元》:“眾僧解夏?!?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剎搭掛,謂之‘結(jié)夏’,又謂之‘結(jié)制’,蓋方長養(yǎng)之辰,出外恐傷草木蟲蟻,故九十日安居。《釋苑宗規(guī)》云:‘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當(dāng)法王禁足之辰?!轻屪幼o(hù)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盡散去,謂之‘解夏’,又謂之‘解制’?!?清 褚人穫 《堅瓠續(xù)集·僧尼結(jié)夏》:“至七月十五日,應(yīng)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謂之解夏、解制。”
《駢字類編》:夏果
唐 宋之問 登粵王臺 冬花采盧橘,夏果摘楊梅。
唐 李端 晚游東田寄司空曙 別愁逢夏果,歸興入秋蟬。
唐 李洞 送醉畫王處士 同餐夏果山何處,共釣秋濤石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