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90,分113頁顯示  上一頁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夏來
夏中
夏長
夏首
夏州
夏夜
夏氏
清夏
宜夏
夏陰
經(jīng)夏
涉夏
夏山
夏氣
夏簟
《駢字類編》:夏來
唐 儲(chǔ)光羲 田家雜興八首 其八 夏來菰米飯,秋至菊花酒。
《漢語大詞典》:夏中
(1).猶夏季。 晉 王羲之 《謝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fù)何似,耿耿?!?唐 戴叔倫 《送裴判官回湖南》詩:“莫怕南風(fēng)且盡歡, 湘 山多雨夏中寒?!?span id="22y2soi" class="book">《宋書·庾炳之傳》:“ 劉雍 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進(jìn)甘蔗,若新發(fā)於州?!?br />(2).佛教語。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即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駢字類編》:夏長(夏長)
禮記樂記見春作下。史記太史公自序見春生下。 易:林井之巽,春陽生草,夏長條枝,萬物蕃滋,充實(shí)益有。道德指歸:論見春生下。周髀算經(jīng):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陵徐 陳公九錫文:夏長春生,顯仁藏用。劉允濟(jì)天賦:既霆震而霜威,亦春生而夏長。
《漢語大詞典》:夏首
夏初。 南朝 梁 王僧孺 《侍宴》詩:“麗景屬春餘,清陰澄夏首?!?唐 王維 《資圣寺送甘二》詩:“柳色藹春餘,槐陰清夏首。不覺御溝上,銜悲執(zhí)杯酒。” 唐 韋應(yīng)物 《始夏南園思舊里》詩:“夏首云物變,雨陰草木繁?!?/div>
分類:四月
《駢字類編》:夏州
戰(zhàn)國策:蘇秦說楚威王曰: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周書文帝紀(jì)表:太祖為使特節(jié)武衛(wèi)將軍夏州刺史。又宇文夏州英姿不世,雄謨冠時(shí),遠(yuǎn)邇歸心,士卒用命。因而奉之,則大事集矣。 唐書地理志:夏州朔方郡。土貢氈角弓酥拒霜薺。宋史夏國傳:李彝興。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其后析居夏州者,號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鎮(zhèn)夏州,統(tǒng)銀、夏、綏、宥、靜五州地左。地理通釋:徐廣曰:楚考烈王元年,秦取夏州。裴骃案注不說夏州所在。車胤撰桓溫集云:夏口城數(shù)里有洲,名夏州。正義云:大江中州也。傳明一統(tǒng)志:夏州城在寧夏衛(wèi)城東黃河岸側(cè)。
又左傳:復(fù)封陳鄉(xiāng),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注州,鄉(xiāng)屬。示討夏氏所獲也。
《駢字類編》:夏夜
唐 王昌齡 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 南風(fēng)開長廊,夏夜如涼秋。
唐 劉禹錫 聚蚊謠 沈沈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
《漢語大詞典》:夏氏
見“ 夏后氏 ”。
《國語辭典》:夏后氏  拼音:xià hòu shì
1.夏禹的別名。參見「夏禹」條。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原道》:「夏后氏興,業(yè)峻鴻績。」
2.夏朝的別名。參見「夏朝」條?!秴问洗呵?。季夏紀(jì)。音律》:「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div>
《漢語大詞典》:清夏
清和的初夏。 南朝 齊 謝朓 《奉和隨王殿下》之四:“時(shí)惟清夏始,云景曖含芳?!?唐 皮日休 《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拂潤恐飛清夏雨,叩虛疑貯碧湘風(fēng)?!?/div>
分類:清和四月
《駢字類編》:宜夏
入越記:丁氏園軒楹太敞,宜夏不宜秋。戴復(fù)古玉華洞詩:玲瓏透風(fēng)月,宜冬復(fù)宜夏。
《駢字類編》:夏陰(夏陰)
崔鎮(zhèn)尚書省梧桐賦:茍求夏陰與秋實(shí),無拔楊以樹茨。 李紳別雙溫樹詩:輕剪綠絲秋葉暗,密扶纖干夏陰繁。皮日休夏首病愈詩:曉入清和尚祫衣,夏陰初合掩雙扉 秦觀泊吳縣觀音院詩:廣除庇夏陰,飛棟明朝晷。又明一統(tǒng)志:夏陰山在常州府無钖縣西三十五里,周回一十五里,連亙柯山,西臨太湖。
《分類字錦》:經(jīng)夏(經(jīng)夏)
陸龜蒙 詩酒材經(jīng)夏闕詩債待秋徵孔平仲詩 寂寞東齋又經(jīng)夏。
分類:
《分類字錦》:涉夏(涉夏)
翁卷 涉夏思已深,感秋念逾迫。
分類:
《駢字類編》:夏山
輟耕錄寫山水訣:夏山欲雨,要帶水筆。山上有小石塊堆在上,謂之礬頭。用水筆暈開,加淡青螺,又是一般秀潤坦林泉高致。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 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创水?,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 臥游錄:郭熙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金。又明一統(tǒng)志:夏山在臨江府東六十里。
又夏山,在 華府東陽縣東南四十五里,四面峭絕,山頂有池,冬溫夏涼,歲旱于此禱雨。山側(cè)有夏禹廟,因名。
又禮記明堂位:有虞氏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漢語大詞典》:夏氣(夏氣)
夏令的節(jié)氣,夏天的氣候。《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夏三月,此調(diào)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shí),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xùn)|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漢 鄭玄 注:“夏氣和,則徵聲調(diào)?!?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yīng)詔詩》:“蘭池清夏氣,脩帳含秋陰?!?/div>
《漢語大詞典》:夏簟
夏天用的竹席。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李善 注引 張儼 《席賦》:“席為冬設(shè),簟為夏施?!?隋煬帝 《夏日臨江》詩:“夏簟蔭脩竹,高崖坐長楓。” 唐 杜甫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宴引春壺酒,恩分夏簟冰?!?唐 元稹 《友封體》詩:“雨送浮涼夏簟清,小樓腰褥怕單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