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30,分22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宣圣
論天
子輿
圣教
子羽
配享
庭訓
儒士
季路
希顏
三百篇
泗上
兩觀
曾閔
刪詩
《漢語大詞典》:宣圣(宣聖)
漢平帝 元始 元年謚 孔子 為 褒成宣公 。此后歷代王朝皆尊 孔子 為圣人,詩文中多稱為“宣圣”。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 紹興 幸學,亦製贊曰:‘大哉 宣圣 ,斯文在茲。帝王之式,古今之師。’”《剪燈馀話·月夜彈琴記》:“影在 孔子 禮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 宣圣 ,非所以重道尊儒也?!?清 趙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傳祀韓昌黎》詩:“抗疏幾碎佛氏骨,從祀不慚 宣圣 廡?!?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jié):“ 大理國 進奉使 李紫琮 等來朝,路過 鼎州 ,到學宮拜 宣圣 像,與諸生相見?!?/div>
《漢語大詞典》:論天(論天)
(1).討論天象。梁書·儒林傳·崔靈恩:“先是儒者論天,互執(zhí)渾、蓋二義,論蓋不合於渾,論渾不合於蓋?!?br />(2).相傳 孔子 東游,見兩小兒辯論。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彪p方各持其理,連 孔子 也不能決斷。事見列子·湯問。后遂用為典故,以“論天”形容兒童聰敏。 北周 庾信 《傷王司徒褒》詩:“青衿已對日,童子即論天?!?/div>
《國語辭典》:子輿(子輿)  拼音:zǐ yú
1.孔子弟子。曾參的字。參見「曾參」條。
2.戰(zhàn)國時鄒國人孟軻的字。參見「孟軻」條。
《漢語大詞典》:圣教(聖教)
(1).舊稱 堯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導。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孔 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故圣教廢毀,則聰慧之人并造奇音?!?span id="hld7d5d" class="book">《新唐書·柳渾傳》:“﹝ 柳渾 ﹞早孤,方十餘歲,有巫告曰:‘兒相夭且賤,為浮屠道可緩死。’諸父欲從其言, 渾 曰:‘去圣教,為異術,不若速死。’”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經(jīng)學理學:“ 東吳 之 惠氏 、 東浙 之 萬氏 ,經(jīng)學皆宗 漢 ,而未嘗悖圣教也?!?梁啟超 《致伍秩庸星使書》:“今 中國 之人,號稱奉圣教,而農(nóng)工商賈,終身未登夫子廟堂,不知圣教為何物?!?br />(2).宗教信徒對各自宗教的尊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時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奈耶訶責制止,削除謬法,宣明圣教?!?唐 盧士衡 《寄天臺道友》詩:“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龍?!?/div>
《漢語大詞典》:子羽
(1).舊傳為視力極好的人。列子·湯問:“﹝焦螟﹞羣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 離朱 子羽 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br />(2). 澹臺 滅明 的字。 春秋 魯 人, 孔子 弟子,狀貌丑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澹臺滅明 ﹞狀貌甚惡。欲事 孔子 , 孔子 以為材薄。既已受業(yè),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游至 江 ,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 孔子 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 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平山冷燕》第十一回:“卻説 燕白頷 同 平如衡 回到家里,因相與嘆息道:‘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div>
《國語辭典》:配享  拼音:pèi xiǎng
賢人或有功于國家文化的人,附祀于廟,同受祭饗。如天子為崇揚他的先祖,使與天同享;又舊時祭孔時,附祀顏回、曾子、子思、孟子及歷代以功臣祔祭在帝王祖廟里等是。也作「配饗」。
《國語辭典》:庭訓(庭訓)  拼音:tíng xùn
父親的教誨?!稌x書。卷八二。孫盛傳》:「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班白,而庭訓愈峻?!?/div>
《國語辭典》:儒士  拼音:rú shì
服膺儒家學說的人。后泛指讀書人?!赌印7侨逑隆罚骸附窨啄持腥绱?,儒士則可以疑矣?!乖?。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龍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與秀才,何況咱是濁骨凡胎?!?/div>
《國語辭典》:季路  拼音:jì lù
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參見「仲由」條。
《漢語大詞典》:希顏(希顔)
(1).仰慕 顏淵 。希,仰望; 顏 , 顏淵 。《晉書·虞溥傳》:“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 顏 之徒,亦 顏 之倫也。”按,希, 漢 揚雄 《法言·學行》作“睎”。
(2). 顏淵 為 孔子 最賢能的弟子。后以“希顏”泛指仰慕賢者。隋書·隱逸傳·崔頤:“本無意於希 顏 ,豈有心於慕 藺 ?!?宋 朱熹 《教思堂作示諸同志》詩:“詠歸同與 點 ,坐忘庶希 顏 ?!?br />(3).窺察他人顏色。北齊書·陳元康傳:“ 元康 便辟善事人,希顏候意,多有進舉?!?/div>
《國語辭典》:三百篇  拼音:sān bǎi piān
《詩經(jīng)》經(jīng)孔子刪定后存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shù)稱為「三百篇」,后即為《詩經(jīng)》的代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div>
分類:三千孔子
《漢語大詞典》:泗上
(1).泛指 泗水 北岸的地域。左傳·襄公十九年:“執(zhí) 邾悼公 以其伐我故,遂次于 泗 上?!?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戰(zhàn)國策·楚策一》:“大王悉起兵以攻 宋 ,不至數(shù)月而 宋 可擧,擧 宋 而東指,則 泗 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參見“ 汶上 ”。
(2). 春秋 時 孔子 在 泗 上講學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學術之鄉(xiāng)。晉書·桓彝傳論:“ 首陽 高節(jié),求仁而得仁; 泗 上微言,朝聞而夕死?!?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劉善明傳》:“令 泗 上歸業(yè), 稷 下還風,君欲誰讓邪?” 郁達夫 《正月六日作》詩:“ 泗 上文章初識命, 淮陰 風骨亦求憐?!?/div>
《漢語大詞典》:汶上
汶水 之北。泛指 春秋 、 戰(zhàn)國 時期 齊國 之地。《論語·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為 費 宰。 閔子騫 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 汶 上矣?!?何晏 集解:“去之 汶水 上,欲北如 齊 。” 楊伯峻 注:“ 桂馥 《札樸》云:‘水以陽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謂水北。’”后人常用為隱居的典故。 三國 魏 應璩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營宅濱 洛 ,困於囂塵;思樂 汶 上,發(fā)於寤寐?!?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詩:“ 汶 上相逢年頗多,飛騰無那故人何。” 宋 曾鞏 《賀熙寧四年明堂禮畢大赦表》:“臣心係北辰,身縻東土。永懷故事,難求 汶 上之圖;獨運清塵,方嘆《周南》之滯?!?/div>
分類:齊國
《漢語大詞典》:兩觀(兩觀)
(1).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左傳·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董仲舒?zhèn)鳌?/a>:“及至 周 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唐 儲光羲 《貽劉高士別》詩:“壯哉麗百常,美矣崇兩觀?!?br />(2).特指 春秋 魯 闕, 孔子 誅 少正卯 之處。《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于兩觀之下?!?span id="rvphjdt" class="book">《舊唐書·李義府傳》:“ 仲尼 為 魯 司寇七日,誅 少正卯 於兩觀之下; 義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六:“兩觀餘坡陀,萬世示頑獷。”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宋 李綱 《上淵圣皇帝實封言事奏狀》:“罪實比於四兇,誅宜行於兩觀。”
《漢語大詞典》:曾閔(曾閔)
曾參 與 閔損 ( 閔子騫 )的并稱。皆 孔子 弟子,以有孝行著稱。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孝于二親,養(yǎng)色寧意,蒸蒸雍雍,雖 曾 、 閔 、 顏 、 萊 ,無以尚也?!?唐 元稹 《陽城驛》詩:“昔公孝父母,行與 曾閔 儔?!?清 葉廷琯 《吹網(wǎng)錄·守海鹽主簿王頊妻墓志銘》:“且夫人事親盡孝,可侔於 曾 閔 ?!?/div>
《漢語大詞典》:刪詩(刪詩)
(1).指 孔子 刪之說。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謂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后世以 司馬遷 去古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 唐 孔穎達 于《詩譜序疏》中稱:“如史記之言,則 孔子 之前,詩篇多矣,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 孔子 所録不容十分去九, 馬遷 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 清 崔述 則以《論語》有“詩三百”之語,斷言“當 孔子 之時,已止此數(shù),非自 孔子 刪之而后為三百也?!笨冀翊?span id="5d7vnzp" class="book">《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內容,歷歲久遠,布地遼廣,而分體編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韻,大致相近,謂此未經(jīng)刪汰整理,本來如此,殆難想象。凡有成就,歸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謂 孔子 未曾刪詩,亦逞臆之談。
(2).泛指刪選詩歌。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九○:“鄙人勸君割榮者,努力刪詩壯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