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86,分113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典故
文字飲(又作:小飲不妨文字)
阿童
礙門
安道
安世
安世三篋
八字墻(又作:鄭牛識(shí)字)
八字山頭
巴字
罷亥市
換字鵝(又作:書字換鵝)
白袷玉郎
漁人犯白龍
素車白馬
繞指柔
典故 
小飲不妨文字
 
阿買才劣
 

《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七〈醉贈(zèng)張秘書〉
人皆勸我酒,我若耳不聞。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勸君。為此座上客,及余各能文。君詩多態(tài)度,藹藹春空云。東野動(dòng)驚俗,天葩吐奇芬。張籍學(xué)古淡,軒鶴避雞群。阿買不識(shí)字,頗知書八分。詩成使之寫,亦足張吾軍。所以欲得酒,為文俟其醺。酒味既冷冽,酒氣又氛氳。性情漸浩浩,諧笑方云云。此誠得酒意,馀外徒繽紛。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雖得一餉樂,有如聚飛蚊。今我及數(shù)子,固無蕕與薰。險(xiǎn)語破鬼膽,高詞媲皇墳。至寶不雕琢,神功謝鋤耘。方今向太平,元?jiǎng)P承華勛。吾徒幸無事,庶以窮朝曛。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王浚
 
羊祜(字叔子)


《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傳》
又時(shí)吳有童謠曰:「阿童復(fù)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轨锫勚唬骸复吮厮娪泄?,但當(dāng)思應(yīng)其名者耳?!箷?huì)益州刺史王浚徵為大司農(nóng),祜知其可任,浚又小字阿童,因表留浚監(jiān)益州諸軍事,加龍?bào)J將軍,密令修舟楫,為順流之計(jì)。

例句

人間無阿童,猶唱水中龍。 李賀 王浚墓下作

典故
礙門
 
蘭免鋤

相關(guān)人物
張?jiān)?/div> 
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周群傳》
先主無須,故(張)裕以此及之。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yàn),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qǐng)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鋤。」裕遂棄市。

例句

遇賞寧充佩,為生莫礙門。 張九齡 園中時(shí)蔬盡皆鋤理唯秋蘭數(shù)本遂賦二章之二

在竹慚充箭,為蘭幸免鋤。 張南史 早春書事奉寄中書李舍人

典故
安道
 
相關(guān)人物
戴逵(字安道)


《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戴逵傳》
戴逵字安道,譙國人也。少博學(xué),好談?wù)?,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馀巧藝靡不畢綜。……性不樂當(dāng)世,常以琴書自娛。師事術(shù)士范宣于豫章,宣異之,以兄女妻焉。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duì)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兄述。述聞命欣然,擁琴而往。逵后徙居會(huì)稽之剡縣。性高潔,常以禮度自處,深以放達(dá)為非道,……孝武帝時(shí),以散騎常侍、國子博士累徵,辭父疾不就??たh敦逼不已,乃逃于吳。

例句

情會(huì)招車胤,閑行覓戴逵。 元稹 酬翰林白學(xué)士代書一百韻

自此辭張邵,何由見戴逵。 劉長卿 哭張員外繼

別鶴凄涼指法存,戴逵能恥近王門。 司空?qǐng)D 狂題十八首之二

禮俗拘嵇喜,侯王忻戴逵。 李商隱 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

不見戴逵心莫展,賴將新贈(zèng)比瑯玕。 獨(dú)孤及 登山谷寺上方答皇甫侍御臥疾闕陪車騎之后

伯鸞常去國,安道惜離群。 蕭穎士 越江秋曙

典故
安世

相關(guān)人物
張安世(字子孺)


《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附《張安世傳》
「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為郎?!埂刚训奂次?,大將軍霍光秉政,以安世篤行,光親重之。會(huì)左將軍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與燕王、蓋主謀反誅,光以朝無舊臣,白用安世為右將軍光祿勛,以自副焉。久之,天子下詔曰:『右將軍光祿勛安世輔政宿衛(wèi),肅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寧。夫親親任賢,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為富平侯。』」

例句

累相承安世,深籌協(xié)子房。 徐堅(jiān) 奉和圣制送張說巡邊

典故
安世三篋
 
收三篋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張安世(字子孺)


《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附《張安世傳》
「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為郎。用善書給事尚書,精力于職,休沐未嘗出。上行幸河?xùn)|,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安世識(shí)之,具作其事。后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上奇其材,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span>

例句

應(yīng)奉五行,安世三篋。 李瀚 蒙求

漢使收三篋,周詩采百篇。 李端 送耿拾遺湋使江南括圖書

典故
八字墻
 
鄭牛識(shí)字


《世說新語箋疏》上卷下〈文學(xué)〉~94~
南朝梁·劉孝標(biāo)注引馬元調(diào)本《白氏長慶集》二十六〈雙鸚鵡詩〉云:「『鄭牛識(shí)字吾常嘆,丁鶴能歌爾亦知。』自注引諺云:『鄭玄家牛觸墻成八字?!弧?/span>
典故
八字山頭

相關(guān)人物
戴洋


《晉書》卷九十五〈藝術(shù)列傳·戴洋〉~2474~
侃薨,征西將軍庾亮代鎮(zhèn)武昌,復(fù)引洋問氣候。洋曰:「天有白氣,喪必東行,不過數(shù)年必應(yīng)。」尋有大鹿向西城門,洋曰:「野獸向城,主人將去?!钩菛|家夜半望見城內(nèi)有數(shù)炬火,從城上出,如大車狀,白布幔覆,與火俱出城東北行,至江乃滅。洋聞而嘆曰:「此與前白氣同?!箷r(shí)亮欲西鎮(zhèn)石城,或問洋:「此西足當(dāng)欲東不?」洋曰:「不當(dāng)也?!瓜炭等?,洋言于亮曰:「武昌土地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作八字,數(shù)不及九。昔吳用壬寅來上,創(chuàng)立宮城,至己酉,還下秣陵。陶公亦涉八年。土地盛衰有數(shù),人心去就有期,不可移也。公宜更擇吉處,武昌不可久住。」五年,亮令毛寶屯邾城。九月,洋言于亮曰:「毛豫州今年受死問。昨朝大霧晏風(fēng),當(dāng)有怨賊報(bào)仇,攻圍諸侯,誠宜遠(yuǎn)偵邏。」寶問當(dāng)在何時(shí),答曰:「五十日內(nèi)?!蛊湎Γ衷唬骸妇旁陆ㄐ?,朱雀飛驚,征軍還歸,乘戴火光,天示有信,災(zāi)發(fā)東房,葉落歸本,慮有后患?!姑魅?,又曰:「昨夜火殃,非國福,今年架屋,致使君病,可因燒屋,移家南渡,無嫌也?!箤毤辞矁簨D還武昌。尋傳賊當(dāng)來攻城,洋曰:「十月丁亥夜半時(shí)得賊問,干為君,支為臣,丁為征西府,亥為邾城,功曹為賊神,加子時(shí)十月水王木相,王相氣合,賊必來。寅數(shù)七,子數(shù)九,賊高可九千人,下可七千人。從魁為貴人加丁,下克上,有空亡之事,不敢進(jìn)武昌也。」賊果陷邾城而去。亮問洋曰:「故當(dāng)不失石城否?」洋曰:「賊從安陸向石城,逆太白,當(dāng)伐身,無所慮。」亮曰:「天何以利胡而病我?」洋曰:「天符有吉兇,土地有盛衰,今年害氣三合己亥,己為天下,亥為戎胡,季龍亦當(dāng)受死。今乃不憂賊,但憂公病耳?!沽猎唬骸负畏骄任壹??」洋曰:「荊州受兵,江州受災(zāi),公可去此二州?!沽猎唬骸溉绱?,當(dāng)有解不?」洋曰:「恨晚。猶差不也?!沽辆共荒芙舛荩熘链罄?。洋曰:「昔蘇峻時(shí),公于白石祠中祈褔,許賽其牛,至今未解,故為此鬼所考?!沽猎唬骸赣兄?,君是神人也?!够騿栄笤唬骸糕坠傻脦讜r(shí)?」洋曰:「見明年?!箷r(shí)亮已不識(shí)人,咸以為妄,果至正月一日而薨。
典故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鄧艾傳》
《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qǐng)與鄧為好。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因水為名。

例句

江曉流巴字,山晴聳劍峰。 姚合 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

劍銘生蘚色,巴字疊冰文。 姚合 送崔玄亮赴果州冬夜宴韓卿宅

劍閣和銘峭,巴江帶字流。 姚合 送楊尚書赴東川

帆影緣巴字,鐘聲出漢州。 李端 送友人游蜀

江分巴字水,樹入夜郎煙。 武元衡 漸至涪州先寄王使君

浪依巴字息,風(fēng)入蜀關(guān)清。 盧綸 送從叔程歸西川幕

巴字天邊水,秦人去是歸。 盧綸 送從舅成都丞廣歸蜀

典故
罷亥市
 
相關(guān)人物
羊祜(字叔子)


《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傳》
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jié),散騎常侍、衛(wèi)將軍如故。祜率營兵出鎮(zhèn)南夏,開設(shè)庠序,綏懷遠(yuǎn)近,甚得江漢之心?!矟u篤,乃舉杜預(yù)自代。尋卒,時(shí)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淚沾須鬢,皆為冰焉。南州人征市日聞祜喪,莫不號(hào)慟,罷市,巷哭者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

例句

市若荊州罷,池如薛縣平。 崔融 戶部尚書崔公挽歌

湘南罷亥市,漢上改詞曹。 權(quán)德輿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二首

忽聞身謝滿朝驚,俄感鄱陽罷市情。 雍陶 哭饒祜州吳諫議使君

典故
山陰道士
  
寫鵝經(jīng)
  
右軍鵝
   
換黃庭
 
山陰道士鵝
  
博白鵝
  
換鵝帖
 
換經(jīng)鵝
 
惜鵝群
  
白鵝書
 
鵝費(fèi)羲之墨
 
鵝歸逸少
 
換字鵝
 
寫黃庭不要鵝
 
好鵝尋道士
 
換鵝文
 
將鵝與右軍
 
籠歸憶右軍
 
籠隨王右軍
 
內(nèi)史寫黃庭
 
山陰書罷
 
書邀道士鵝
  
黃庭換鶴
 
揮翰邀鵝
 
揮帖致白鵝
  
覓鵝群
 
內(nèi)史寫道經(jīng)
 
書經(jīng)愛鵝
 
書字換鵝
 
俗書博白鵝
 
寫經(jīng)不惜鵝
 
學(xué)溪老鵝

相關(guān)人物
王羲之


《晉中興書》卷七〈瑯琊王錄〉~424~
王羲之字逸少。導(dǎo)之從子也。初訥于言。人未之知。年十三。嘗見周顗。顗異之。時(shí)重牛心炙。座客未啖。先割啖之。羲之于是知名。及長。尤善草隸書。為今古冠絕。累遷為右將軍。不樂京師。遂往會(huì)稽。與謝安、孫綽、等游處。山陰有道士養(yǎng)群鵝。羲之意甚悅。道士云。為寫黃庭經(jīng)。當(dāng)舉群相贈(zèng)。乃為寫訖。籠鵝而去。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列傳〉~200~
性愛鵝,會(huì)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群相贈(zèng)耳?!刽酥廊粚懏叄\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八〈職官部三十六·右將軍〉~258~
《晉中興書》曰:「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dǎo)之從子也,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元帝之過江也,曠首創(chuàng)其議。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shí)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及長,尤善草隸書,為今古冠絕。累遷為右將軍。不樂京師,遂往會(huì)稽。與謝安、孫綽、等游處。山陰有道士養(yǎng)群鵝,羲之意甚悅。道士云:『為寫黃庭經(jīng),當(dāng)舉群相贈(zèng)?!荒藶閷懹?,籠鵝而去?!?/span>

簡釋

換鵝:喻以自己的高才絕技換取心愛之物,或喻書法作品高妙。唐李白《送賀賓客歸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p>


例句

道經(jīng)今為寫,不慮惜鵝群。 劉長卿 過包尊師山院

櫪嘶支遁馬,池養(yǎng)右軍鵝。 孟浩然 宴榮二山池(一題作〔宴〕(晏)榮山人池亭)

彭澤先生柳,山陰道士鵝。 孟浩然 尋梅道士

林棲居士竹,池養(yǎng)右軍鵝。 孟浩然 晚春題遠(yuǎn)上人南亭

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請(qǐng)看今日酬恩德,何似當(dāng)年為愛鵝。 景審 題所書黃庭經(jīng)后(泥金正書)

鵝歸逸少宅,鶴滿令威家。 李商隱 喜雪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 送賀賓客歸越

好鵝尋道士,愛竹嘯名園。 李白 題金陵王處士水亭(此亭蓋齊朝南苑。又是陸機(jī)故宅。)

山陰豈無爾,繭字換群鵝。 杜牧 鵁鶄

鳳皇池上應(yīng)回首,為報(bào)籠隨王右軍。 杜甫 得房公池鵝

鵝費(fèi)羲之墨,貂馀季子裘。 杜甫 搖落

尚書舊用裁天詔,內(nèi)史新將寫道經(jīng)。 柳宗元 楊尚書寄郴筆知是小生本樣令更商榷使盡其功輒獻(xiàn)長句

詠雪因饒妹,書經(jīng)為愛鵝。 盧綸 宴趙氏昆季書院因與會(huì)文并率爾投贈(zèng)

新傳左慈訣,曾與右軍鵝。 盧綸 尋賈尊師

似君換得白鵝時(shí),獨(dú)憑闌干雪滿池。 盧綸 賦得白鷗歌送李伯康歸使

山陰妙術(shù)人傳久,也說將鵝與右軍。 薛濤 送扶煉師

玄堪教鳳集,書好換鵝群。 陸龜蒙 又次前韻酬廣文

便使筆精如逸少,懶能書字換群鵝。 陸龜蒙 自遣詩三十首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 韓愈 石鼓歌

典故
白袷玉郎

相關(guān)人物
王徽之(字子猷)


《世說新語》下卷下《輕詆》
「支道林入東,見王子猷兄弟還,人問見諸王何如?答曰:『見一群白頸鳥,但聞喚啞啞聲?!弧?/span>

例句

彩線結(jié)茸背復(fù)疊,白袷玉郎寄桃葉。 李賀 染絲上春機(jī)

典故
漁人犯白龍
 
白龍?jiān)デ抑?/div>
相關(guān)人物
伍員(字子胥)
 
豫且


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
吳王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不可。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曰:『當(dāng)是之時(shí),若安置而形?』白龍對(duì)曰:『我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惶斓墼唬骸呼~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夫白龍,天帝貴畜也;豫且,宋國之賤臣也。白龍不化,豫且不射。今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雇跄酥?。

例句

白龍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李白 枯魚過河泣

且貪原獸輕黃屋,寧畏漁人犯白龍。 錢起 漢武出獵

典故   
靈濤
 
胥潮
  
白馬潮
 
怒濤飛
  
靈胥怒
 
胥怒
 
子胥潮
 
子胥鴟夷
 
子胥濤
 
前胥后種
 
銀濤白馬
 
鴟夷沒
 
鴟夷革
 
鴟夷恨
 
伍員潮
 
伍胥神
  
白馬銀濤
 
鴟夷血
 
靈胥八月濤
 
八月潮怒
 
怒為濤
 
伍相鴟夷
 
伍員濤
 
子胥靈
 
子胥棄
 
東流生白波
 
素車駕長鯨
 
濤江雪浪
 
伍相潮頭
 
伍胥白浪
 
胥濤濺恨
 
壯志死不息
 
子胥鼓浪
 
白馬踏海潮
  
鴟夷怒濤
 
寒濤擁伍胥
 
魂莊怒濤
  
怒濤猶不平
 
前潮作子胥
 
素車走靈胥
 
伍生傳謬
  
伍胥恨不滅
 
伍胥怒濤
 
胥江萬里濤
 
子胥怒錢塘
 
子胥棄江

相關(guān)人物
伍員(字子胥)
 
文種


《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nèi)傳·十三年〉~9~
吳王置酒文臺(tái)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執(zhí)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聞之,君不賤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為寡人有功,吾將爵之上賞。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于寡人,吾將復(fù)增其國,以還助伐之功。于眾大夫如何?」群臣賀曰:「大王躬行至德,虛心養(yǎng)士,群臣并進(jìn),見難爭死;名號(hào)顯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賞,亡國復(fù)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褂谑亲玉銚?jù)地垂涕,曰:「于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讒夫在側(cè);政敗道壞,諂諛無極;邪說偽辭,以曲為直,舍讒攻忠,將滅吳國:宗廟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荊棘?!箙峭醮笈?,曰:「老臣多詐,為吳妖孽。乃欲專權(quán)擅威,獨(dú)傾吾國。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計(jì),無沮吳謀?!棺玉阍唬骸附癯疾恢也恍牛坏脼榍巴踔肌3疾桓覑凵?,恐吾國之亡矣。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今大王誅臣,參于桀紂。大王勉之,臣請(qǐng)辭矣?!棺玉銡w,謂被離曰:「吾貫弓接矢于鄭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于斯。前王聽從吾計(jì),破楚見凌之讎。欲報(bào)前王之恩而至于此。吾非自惜,禍將及汝?!贡浑x曰:「未諫不聽,自殺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受劍,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為汝父忠臣立吳,設(shè)謀破楚,南服勁越,威加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賜我劍。吾今日死,吳宮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爭之,卒得汝之愿,公子多怨于我。我徒有功于吳。今乃忘我定國之恩。反賜我死,豈不謬哉!」吳王聞之,大怒,曰:「汝不忠信,為寡人使齊,托汝子于齊鮑氏,有我外之心?!辜绷钭圆茫骸腹虏皇谷甑糜兴??!棺玉惆褎ρ鎏靽@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與龍逄、比干為友?!顾旆鼊Χ馈峭跄巳∽玉闶⒁曾|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斷其頭,置高樓上,謂之曰:「日月炙汝肉,飄風(fēng)飄汝眼,炎光燒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形灰,有何所見?」乃棄其軀,投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yáng)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
《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一〈神一·伍子胥〉~235~
伍子胥累諫吳王,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懸吾首于南門,以觀越兵來。以鰈魚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當(dāng)朝暮乘潮,以觀吳之?dāng)?。」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洶高數(shù)百尺,越錢塘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百馀里。時(shí)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廬州城內(nèi)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廟。每朝暮潮時(shí),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二尺,廣十馀丈,食頃乃定。俗云:與錢塘江水相應(yīng)焉!
《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nèi)傳·十三年〉~22~
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斷其頭,置高樓上,謂之曰:「日月炙汝肉,飄風(fēng)飄汝眼,炎光燒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形灰,有何所見?」乃棄其軀,投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yáng)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

簡釋

靈胥:指河神。來陸游《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來湖中戲成絕句》:“千年未息靈胥怒,卷地潮聲到枕邊?!?/p>


例句

行嘆鴟夷沒,遽惜湛盧飛。 駱賓王 夕次舊吳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姚合 杭州觀潮

山藏伯禹穴,城壓伍胥濤。 孟浩然 與杭州薛司戶登樟亭樓作

山圍伯禹廟,江落伍胥潮。 孫逖 立秋日題安昌寺北山亭

伍生傳或謬,枚叟說難窮。 宋昱 樟亭觀濤

冤深陸機(jī)霧,憤積伍員濤。 張祜 哭汴州(一作夷門)陸大夫

懷中陸績橘,江上伍員濤。 張祜 送廬弘本浙東覲省

浙波只有靈濤在,拜奠青山人不休。 徐凝 題伍員廟

地接三茅嶺,川迎伍子濤。 李德裕 述夢詩四十韻(有序)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李白 行路難三首

回潮迎伍相,驟雨送湘君。 李端 幽居作

典故  
百煉成繞指
 
百煉之鋼
 
剛百煉
  
剛金百煉
  
一指繞
 
至柔繞指
 
相關(guān)人物
劉琨(字越石)


《昭明文選》卷二十五〈詩丁·贈(zèng)答三·重贈(zèng)盧諶〉~75~
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茍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中夜撫枕嘆,想與數(shù)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誰云圣達(dá)節(jié),知命故不憂。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shí)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朱實(shí)隕勁風(fēng),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唐·李善注引應(yīng)劭《漢書注》曰:「說者以金取堅(jiān)剛,百鍊不耗?!固?#183;呂延濟(jì)注:「百鍊之鐵堅(jiān)剛,而今可繞指,自喻經(jīng)破敗而至柔弱也?!?/span>

例句

誰念劉越石,化為繞指柔。 李白 留別賈舍人至二首

干有千尋竦,精聞百煉鋼。 柳宗元 弘農(nóng)公以碩德偉材屈于誣枉左官三歲復(fù)為大僚天監(jiān)昭明人心感悅宗元竄伏湘浦拜賀末由謹(jǐn)獻(xiàn)詩五十韻以畢微志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 白居易 李都尉古劍

焉能為繞指,拂拭試時(shí)人。 竇群 題劍

不能更出塵中也,百煉剛為繞指柔。 貫休 山居詩二十四首

剛腸成繞指,玄發(fā)轉(zhuǎn)垂絲。 韓偓 向隅

《漢語大詞典》:天葩
非凡的花,常比喻秀逸的詩文。 唐 韓愈 《醉贈(zèng)張秘書》詩:“ 東野 動(dòng)驚俗,天葩吐奇芬?!?宋 歐陽修 《會(huì)飲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從》詩:“詩翁文字發(fā)天葩,豈比青紅凡草木。” 明 宋濂 《〈詹學(xué)士文集〉序》:“萃靈鳳之彩毛,擷天葩之奇馨?!?/div>
《國語辭典》:文字飲(文字飲)  拼音:wén zì yǐn
以文字佐酒,即一邊飲酒,一邊賦詩論文。唐。韓愈醉贈(zèng)張秘書〉詩:「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div>
《漢語大詞典》:阿童
晉 王濬 的小字。晉書·羊祜傳:“時(shí) 吳 有童謡曰:‘ 阿童 復(fù) 阿童 ,銜刀浮渡 江 。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祜 聞之曰:‘此必水軍有功,但當(dāng)思應(yīng)其名者耳?!瘯?huì) 益州 刺史 王濬 徵為大司農(nóng), 祜 知其可任, 濬 又小字 阿童 ,因表留 濬 監(jiān) 益州 諸軍事,加龍?bào)J將軍。” 唐 李商隱 《無題》詩:“ 益德 寃魂終報(bào)主, 阿童 高義鎮(zhèn)橫秋?!?宋 蘇軾 《八月十五看潮》詩之二:“萬人鼓噪懾 吳 儂,猶是浮 江 老 阿童 。”
分類:小字
《國語辭典》:戴逵  拼音:dài kuí
人名。(約西元325~396)字安道,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后徙會(huì)稽之剡縣(今浙江新昌)。為東晉雕塑家、畫家、學(xué)者。善彈琴,人品很高,反對(duì)佛教的因果報(bào)應(yīng)說。尤善畫宗教人物,兼擅山水風(fēng)俗、畜獸等體。雕塑藝術(shù)上,相傳曾為會(huì)稽山陰靈寶寺作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時(shí),隱于幕后,聽取意見,反復(fù)修改,三年始成。他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壁畫,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dāng)時(shí)并稱為「三絕」。著有《釋疑論》、《與名僧慧遠(yuǎn)等辯論》。
《漢語大詞典》:巴字
謂 巴江 或 巴峽 ,曲折似“巴”字。因以喻水流曲折。 唐 徐凝 《荊巫夢思》詩:“相思合眼夢何處,十二峯高巴字遙?!?唐 姚合 《泛觴泉》詩:“杯來轉(zhuǎn)巴字,客坐遶方流?!?span id="qs1tm6w" class="book">《文獻(xiàn)通考·輿地七》:“ 巴江 自古集來派於﹝ 巴州 ﹞郡治之右,狀如‘巴’字,又曰 字江 ?!?/div>
分類:曲折水流
《國語辭典》:罷市(罷市)  拼音:bà shì
1.歇市,停止市集。《晉書。卷三四。列傳。羊祜》:「南州人征市日聞祜喪,莫不號(hào)慟,罷市?!埂杜f五代史。卷八八。晉書。列傳。李從璋》:「二年九月終于任,年五十一,鄧人為之罷市,思遺愛也?!?br />2.商人為某種要求,而聯(lián)合起來停止?fàn)I業(yè)?!度辶滞馐贰返谝黄呋兀骸赴傩找暨@官,鳴鑼罷市,圍住了摘印的官,要奪回印信?!埂段拿餍∈贰返谌换兀骸笇砉俑稍蹅兂鲥X,俺第一個(gè)罷市?!?/div>
《國語辭典》:黃庭換鵝(黃庭換鵝)  拼音:huáng tíng huàn é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為道士寫《黃庭經(jīng)》(一說《道德經(jīng)》)換得群鵝。見《晉書。卷八○。王羲之傳》。后比喻以高才絕技換取心愛之物或贊揚(yáng)書法高妙。
《漢語大詞典》:寫經(jīng)換鵝(寫經(jīng)換鵝)
晉書·王羲之傳:“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羣相贈(zèng)耳。’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焙笏煲詾榈鋵?shí)。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亦記此事,謂所寫為《黃庭經(jīng)》。
分類:典實(shí)
《漢語大詞典》:換群鵝(換羣鵝)
猶換鵝。
分類:換鵝
《漢語大詞典》:換鵝(換鵝)
晉 代書法家 王羲之 寫經(jīng)換鵝的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羣相贈(zèng)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寫《黃庭經(jīng)》”。 宋 陳與義 《送張迪功赴南京掾》詩之二:“看客休題鳳,將書莫換鵝。”
《漢語大詞典》:換鵝經(jīng)(換鵝經(jīng))
《黃庭經(jīng)》,或謂道德經(jīng)。 王羲之 曾寫以換鵝,故稱。四朝聞見錄附錄載 元 仇遠(yuǎn) 《題保母帖》詩:“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亦有換鵝經(jīng)?!?宋 蘇舜欽 《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于焦山之下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 山陰 不見換鵝經(jīng), 京口 今存《瘞鶴銘》?!眳⒁姟?換鵝 ”。
《漢語大詞典》:換鵝(換鵝)
晉 代書法家 王羲之 寫經(jīng)換鵝的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羣相贈(zèng)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卑?,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寫《黃庭經(jīng)》”。 宋 陳與義 《送張迪功赴南京掾》詩之二:“看客休題鳳,將書莫換鵝?!?/div>
《漢語大詞典》:籠鵝(籠鵝)
以籠置鵝。晉書·王羲之傳:“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羣相贈(zèng)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焙笠浴盎\鵝”指 王羲之 以字換鵝事。 唐 李白 《王右軍》詩:“ 右軍 本清真,瀟灑出風(fēng)塵。 山陰 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jīng)》,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div>
《漢語大詞典》:道士鵝(道士鵝)
《晉書·王羲之傳》載: 山陰 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因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群相贈(zèng)。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后因以為典實(shí)。 唐 孟浩然 《尋梅道士》詩:“ 彭澤 先生柳, 山陰 道士鵝。” 宋 黃庭堅(jiān)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詩入 雞林寺 ,書邀道士鵝。” 清 朱彝尊 《萬歲通天帖歌贈(zèng)王舍人》:“試將射的仙人鶴,籠作 山陰 道士鵝?!?/div>
分類:山陰道士
《漢語大詞典》:鵝經(jīng)(鵝經(jīng))
(1).指 王羲之 為換鵝所寫的道德經(jīng)。 宋 蘇軾 《聞錢道士與越守穆父飲酒送二壺》詩:“一紙鵝經(jīng) 逸少 醉,他年《鵬賦》 謫仙 狂。”參見“ 鵝羣 ”。
(2).《黃庭經(jīng)》的別稱。 元 盧大雅 《舟中寄張外史》詩:“輸與仙都老居士,一簾山雨聽《鵝經(jīng)》?!?/div>
分類:王羲之
《漢語大詞典》:鵝群(鵝羣)
(1).成群的鵝。特指 晉 王羲之 書道德經(jīng)所換之群鵝。典出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羣相贈(zèng)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唐 劉長卿 《過包尊師山院》詩:“《道經(jīng)》終為寫,不慮惜鵝羣?!?唐 陸龜蒙 《又次前韻酬廣文》:“玄堪教鳳集,書好換鵝羣?!?br />(2).即鵝群帖。 明虞堪《贈(zèng)倪云鎮(zhèn)》詩:“尚想君家清閟閣,臨池誰見搨《鵝羣》?!?清 查慎行 《送陳子文出守石阡》詩之五:“碑版光傳照裔文,臨池妙手繼《鵝羣》?!眳⒁姟?鵝羣帖 ”。
《國語辭典》:鵝群帖(鵝群帖)  拼音:é qún tiè
行草尺牘,為王獻(xiàn)之所書,收入宋《淳化閣帖》中。墨跡已佚,后傳有宋米芾臨本。
《漢語大詞典》:乘潮
(1).謂趁著潮水行船。 唐 劉方平 《采蓮曲》:“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span id="bsna44v" class="book">《元史·張弘范傳》:“ 弘范 麾一軍乘潮而戰(zhàn),不克, 李恒 等順潮而退。”
(2).順著潮水。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觀物·泉海巨魚》:“ 泉海 有魚,乘潮入港,潮退不得出?!?br />(3).引申為隨大流。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它能夠使一部分的有志于改革者遲疑一下子,從招潮者變?yōu)槌顺闭??!?/div>
《漢語大詞典》:伍子濤(伍子濤)
相傳 吳國 的 伍子胥 遭佞臣陷害,被 吳王 夫差 逼令自殺,并將其尸體裝入革囊,拋入江心, 伍 尸氣若奔馬,流向大海。后遂以“伍子濤”指怒濤。 唐 李德裕 《述夢詩四十韻》:“地接 三茅 嶺,川迎 伍子 濤。”自注:“代稱海濤是 伍子 憤氣所作。”參見“ 伍胥潮 ”。參閱越絕書·德序外傳記
《漢語大詞典》:伍相
指 伍子胥 。 清 吳偉業(yè) 《贈(zèng)荊州守袁大韞玉》詩之三:“ 劉郎 浦口潮初長, 伍相 祠邊月正明。” 程穆衡 箋:“《荊州記》:‘ 秭歸 有 伍子胥 廟。’” 柳亞子 《玉嬌曲·為鈍根賦》:“若不見 伍相 窮途 瀨 女逢,王孫 漂母 各英雄?!?/div>
分類:伍子胥
《漢語大詞典》:伍胥潮
語出吳越春秋·夫差內(nèi)傳:“ 吳王 乃取 子胥 ( 伍子胥 )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 江 中…… 子胥 因隨流揚(yáng)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后因以“伍胥潮”謂怒潮。 元 楊維楨 《錢塘懷古率堵無傲同賦》詩:“刧火自焚 楊璉 塔,箭鋒猶抵 伍胥 潮?!?清 陳維嵩 《浣溪紗·雨中由楓橋至齊門》詩:“薺菜緑平 齊 女墓,梨花雪壓 伍胥 潮。”亦省作“ 伍潮 ”。 清 陳維嵩 《琵琶仙·閶門夜泊用白石詞韻》:“縱尚有鴟夷一舸,怕難禁 伍 潮堆雪?!眳⒁姟?伍子濤 ”。
《漢語大詞典》:伍子濤(伍子濤)
相傳 吳國 的 伍子胥 遭佞臣陷害,被 吳王 夫差 逼令自殺,并將其尸體裝入革囊,拋入江心, 伍 尸氣若奔馬,流向大海。后遂以“伍子濤”指怒濤。 唐 李德裕 《述夢詩四十韻》:“地接 三茅 嶺,川迎 伍子 濤?!弊宰ⅲ骸按Q海濤是 伍子 憤氣所作。”參見“ 伍胥潮 ”。參閱越絕書·德序外傳記
《漢語大詞典》:伍胥濤(伍胥濤)
即伍胥潮。 明 馬鑾 《曹娥》詩:“千戴魚龍知志氣,江聲直接伍胥濤?!?/div>
《漢語大詞典》:白馬素車(白馬素車)
(1).古代兇喪輿服。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楚 將 沛公 破 秦 軍入 武關(guān) ,遂至 霸上 ,使人約降 子?jì)?。 子?jì)?即係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 沛公 遂入 咸陽 ?!?裴駰 集解引 應(yīng)劭 曰:“素車白馬,喪人之服也。”舊唐書·李百藥傳:“徒知問鼎請(qǐng)隧,有懼 霸王 之師;白馬素車,無復(fù)藩籬之援?!?br />(2).喻指 錢塘江 潮及傳說中的潮神 伍子胥 。用 秦秋 時(shí) 伍員 死后為濤神的故事。見《太平廣記》卷二九一。 宋 辛棄疾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詞:“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元 王逢 《錢塘春感》詩之五:“白馬素車江海上,依然潮汐撼 西興 。”
《國語辭典》:素車白馬(素車白馬)  拼音:sù chē bái mǎ
古代遇兇事或喪事所用的車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秦王子?jì)胨剀嚢遵R,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軹道旁?!埂逗鬂h書。卷八一。獨(dú)行傳。范式傳》:「遂停柩移時(shí),乃見有素車白馬,號(hào)哭而來?!?/div>
《國語辭典》:胥濤(胥濤)  拼音:xū tāo
相傳伍子胥死后為濤神,故稱潮水為「胥濤」。《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惟是浙江東接海門,胥濤澎湃?!?/div>
《漢語大詞典》:靈胥(靈胥)
(1).指 春秋 吳 伍子胥 。相傳 伍子胥 死后為濤神,故稱。 宋 文天祥 《送行中齋》詩之三:“ 魯仲 偶不逢,隨世本非愿, 靈胥 目未抉,端欲詣所見?!?br />(2).借指波浪,浪濤。文選·左思〈吳都賦〉:“習(xí)御長風(fēng),狎翫 靈胥 。” 劉逵 注:“ 靈胥 , 伍子胥 神也?!?宋 陸游 《感昔》詩之五:“云生 神禹 千年穴,雪卷 靈胥 八月濤。” 清 曹溶 《滿江紅·錢塘觀潮》詞:“誰盪激, 靈胥 一怒,惹冠衝髮?!?/div>
《漢語大詞典》:百煉(百煉,百鍊)
(1).多次鍛煉;久經(jīng)磨煉。 漢 應(yīng)劭 漢官儀卷上:“金取堅(jiān)剛,百鍊不秏?!?span id="33a2nkm"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孫 ( 孫禮 )疏亮亢烈,剛簡能斷; 盧 ( 盧毓 )清警明禮,百鍊不消,皆公才也?!?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三昧上真炁已全,百煉中凡心俱浄?!?br />(2).寶刀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寶刀三……一曰百鍊,二曰青犢,三曰漏影?!?
《漢語大詞典》:百煉刀(百鍊刀)
精煉鋼刀。比喻精煉、犀利的文字。 明 王衡《郁輪袍》第三折:“我拜你學(xué)問是五經(jīng)櫥,文筆是百鍊刀?!?
《國語辭典》:百鍊鋼(百鍊鋼)  拼音:bǎi liàn gāng
經(jīng)過多次鍛鍊的鋼鐵。比喻意志堅(jiān)強(qiáng)。也作「百鍊鐵」、「百鍊剛」。
《漢語大詞典》:繞指
形容金屬物件柔軟得可以纏繞在手指頭上。 明 徐渭 《知清豐沈公祠碑》:“西國之刀,其鋒之銛,至斷犀兕,然人得環(huán)之,則遶指也等於韋?!?明 徐渭 《知清豐沉公祠碑》:“柔如遶指,勁不留行。”亦作“ 遶指柔 ”。 清 李調(diào)元 《聞孫補(bǔ)山相國重膺簡命節(jié)制四川喜而有作》詩:“和如靄日肅如秋,百鍊堅(jiān)剛遶指柔。”
《國語辭典》:繞指柔(繞指柔)  拼音:rào zhǐ róu
1.經(jīng)過陶镕而變得柔軟。用來比喻受挫折后意志柔弱?!段倪x。劉琨。重贈(zèng)盧諶詩》:「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也作「繞指柔腸」。
2.形容柔軟的事物。唐。高適 詠馬鞭詩:「珠重重,星連連,繞指柔,純金堅(jiān)。」也作「繞指柔腸」。
3.形容柔順的個(gè)性。也作「繞指柔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