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18詞典 9分類詞匯 209
共209,分14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心印
陽九
異說
孔圣
旗幟
金氣
道妙
眾說
誠敬
堅白
道腴
小道
金行
儒士
遺教
《國語辭典》:心印  拼音:xīn yìn
1.禪師所證悟的境界。《五燈會元。卷一七。黃龍悟心禪師》:「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jī),去即印住,住即印破?!?br />2.拆字術(shù)。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氣韻非師》:「且如世之相押字之術(shù),謂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合,是之謂印?!?/div>
《國語辭典》:陽九(陽九)  拼音:yáng jiǔ
困厄的時運(yùn)?!段倪x。江淹。雜體詩。劉太尉》:「皇晉遘陽九,天下橫雰霧?!顾巍?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6406' target='_blank'>文天祥 〈正氣歌〉:「嗟予遘陽九,隸也實(shí)不力。」
《國語辭典》:異說(異說)  拼音:yì shuō
1.不同的學(xué)說、主張。《荀子。解蔽》:「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埂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上》:「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云。」
2.邪說、怪誕言論?!稌x書。卷三九。荀勖傳》:「去奇技,抑異說?!?/div>
《漢語大詞典》:孔圣(孔聖)
(1).非常圣明、英明。《詩·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 向 ?!?朱熹 集傳:“孔,甚也;圣,通明也?!?br />(2).對 孔子 的尊稱。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三二:“ 孔圣 臨長川,惜逝忽若浮?!?唐 皇甫冉 《送孔黨赴舉》詩:“家承 孔圣 后,身有 魯 儒名。”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酬前進(jìn)士崔潞盛制見寄》:“ 孔圣 鑄 顏 事,垂之千載餘?!币喾Q“ 孔圣人 ”。 浩然 《石山柏》:“千百年留下來的窮山溝嘛,不是一天兩早晨能變富的;亙古沒有人拜過 孔圣人 ,乍開始搞文化事業(yè),哪能沒有困難呢?”
(3).指孔子的學(xué)說、思想。 唐 張說 《孔子堂杜預(yù)贊》:“猗歟 杜侯 ,發(fā)揮 孔圣 ,春秋既立,王道以正。”
《國語辭典》:旗幟(旗幟)  拼音:qí zhì
旗可作為標(biāo)幟,故泛稱旌旗為「旗幟」?!度龂萘x》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請詔登壇?!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呕兀骸负奥暣笳?,把那幾百個番子,猶如砍瓜切菜,盡數(shù)都砍死了,旗幟器械,得了無數(shù)。」也作「旗志」。
《國語辭典》:旗號(旗號)  拼音:qí hào
1.旗幟、旗子。《三國演義》第二回:「玄德望見『地公將軍』旗號,飛馬趕來,張寶落荒而走。」《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望見這邊船上打著『貴州總鎮(zhèn)都督府』的旗號,知道是湯少爺?shù)拇?。?br />2.旗語。即揮動旗子以傳遞的訊息?!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四七回:「便拉起了旗號,叫他停輪?!?br />3.名義?!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七三回:「仍舊扯著他幾個座師的旗號,在那里去買云雷雨?!?/div>
《漢語大詞典》:金氣(金氣)
(1).指古代思想家五行學(xué)說中所說的金的氣質(zhì)。呂氏春秋·應(yīng)同:“ 湯 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span id="w0xqcac" class="book">《漢書·天文志》:“逆秋令,傷金氣,罰見太白?!?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儒學(xué):“於是以抽爻換象補(bǔ)泄之法修之,於學(xué)之坎位起高閣,曰 青云樓 ,高於 尊經(jīng) 以泄乾之金氣。”
(2).秋氣。 南朝 梁簡文帝 《倡婦怨情》詩:“ 玉關(guān) 驅(qū)夜雪,金氣落嚴(yán)霜。” 唐 劉禹錫 《新秋對月寄樂天》詩:“夜涼金氣應(yīng),天靜火星流?!?明 何景明 《白菊賦》:“乃歲律之甫遷,慨金氣之何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 陳滄州 先生守 蘇州 ,《重游虎邱》詩云……代謝已憐金氣盡,再來偏笑石頭頑。”
(3).亦作“ 金氣 ”。指刑官。 章炳麟 《巡警總監(jiān)箴》:“發(fā)姦擿伏,金氣作辛,屈彼大豪,以振窮矜?!?/div>
《漢語大詞典》:道妙
(1).佛教或道教學(xué)說的精義、經(jīng)典。 唐 韋應(yīng)物 《春月觀省屬城始憩東西林精舍》詩:“道妙茍為得,出處理無偏?!?宋 真德秀 《送湯伯紀(jì)歸安仁》詩:“正須澄心愿,乃許窺道妙?!?清 陳確 《黃山道士韓養(yǎng)元師弟傳》:“ 尊覺 雖少年,而勤思道妙,甘淡泊?!?br />(2).指文章。 唐 韓愈 《記夢》詩:“夜夢神官與我言,羅縷道妙角與根。” 錢仲聯(lián) 集釋引 汪琬 曰:“意當(dāng)時有權(quán)貴不學(xué),自詡能詩,欲得公之稱譽(yù)者,故作此以託諷歟?” 清 王筠 《菉友肊說》:“化神奇為腐臭,則典籍亦糟粕也;化臭腐為神奇,則瓦甓皆道妙也。” 魯迅 《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一篇:“ 梁 之 劉勰 ,至謂‘人文之元,肇自太極’(文心雕龍·原道),三才所顯,并由道妙,‘形立即章成矣,聲發(fā)則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韻,俱為文章?!?/div>
《國語辭典》:眾說(眾說)  拼音:zhòng shuō
各式各樣的說法。如:「眾說紛紜」。漢。揚(yáng)雄《法言。學(xué)行》:「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國語辭典》:誠敬(誠敬)  拼音:chéng jìng
誠懇敬慎?!赌鲜?。卷二○。謝弘微傳》:「晨夕瞻奉,盡其誠敬?!埂都t樓夢》第三五回:「常有人傳說,才貌俱全。雖自未親睹,然遐思遙愛之心十分誠敬?!?/div>
《國語辭典》:堅白(堅白)  拼音:jiān bái
1.真正堅硬、潔白的東西,是無法磨損、染黑的。語本《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比喻志節(jié)堅貞,卓立不移。《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邈等傳。評曰》:「王昶開濟(jì)識度,王基學(xué)行堅白?!?br />2.一種戰(zhàn)國時名家的辯論命題。參見「堅白石論」條。
《漢語大詞典》:道腴
(1).某種學(xué)說、主張的精髓。文選·班固〈答賓戲〉:“慎修所志,守爾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李善 注:“ 項岱 曰:‘腴,道之美者也。’…… 桓譚 《答楊雄書》曰:‘ 子云 勤味道腴者也?!?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隱士劉虬書》:“玉燭登年,金商在律,炎涼始貿(mào),動靜惟安,勤味道腴,幸遵雅尚,豈不樂哉!” 唐 高彥休 《高闕史·薛氏子為左道所誤》:“二子則延入賓位,雅談奧論,深味道腴?!?清 姚鼐 《觀飛來峰入靈隱寺》詩:“長生固非愿,遺物即道腴。”
(2).研討玩味。 元 盧摯 《寄蕭征君惟斗》詩:“道腴《德充符》,怡然有餘歡?!?/div>
《國語辭典》:小道  拼音:xiǎo dào
1.小路、小徑。如:「循小道上山?!?br />2.非正途的邪路、歪道?!豆攘簜?。隱公元年》:「已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br />3.各種技藝。如農(nóng)事、醫(yī)術(shù)、卜筮等。《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br />4.道士的自稱?!端疂G傳》第一回:「小道自來住持本宮三十馀年,也只聽聞?!埂都t樓夢》第二九回:「看著小道是八十多歲的人,托老太太的福,倒也健壯?!?/div>
《漢語大詞典》:金行
(1).指古代五行學(xué)說中的“金”這一行。后漢書·西羌傳:“﹝ 西羌 ﹞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 李賢 注引《黃帝素問》:“西方者,金之域,沙石之處,其人山居而多風(fēng),水土剛強(qiáng)。”《漢書·五行志中之上》“金寒玦離” 唐 顏師古 注:“冬主殺氣,金行在西,是謂之寒?!?br />(2).指 晉 朝。古代哲學(xué)家在五行學(xué)說中用五行相勝來比附王朝的興替。認(rèn)為每一個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一德(性質(zhì)),循環(huán)往復(fù),終而復(fù)始。因 晉 王朝以金德王,乃以之代指。《文選·劉孝標(biāo)〈辯命論〉》:“自金行不競,天地板蕩,左帶沸脣,乘閒電發(fā)。” 李善 注:“金行,謂 晉 也。 干寶 搜神記曰:‘ 程猗 《説石圖》曰:金者 晉 之行也?!?span id="mocmy5u" class="book">《北齊書·文宣帝紀(jì)》:“是故 漢劉 告否, 當(dāng)涂 順民, 曹 歷不永,金行納禪,此皆重規(guī)襲矩,率由舊章者也?!?唐 劉禹錫 《游桃源一百韻》:“金行 太元 歲,漁者偶探賾?!?br />(3).指秋。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五效樂章十四:“金行在節(jié),素靈居正。氣肅霜嚴(yán),林凋草勁。” 宋 沈遘 《五言次韻和景彝秋興》:“暑隨朝雨盡,涼入暮天多。已覺金行早,誰調(diào)玉燭和?!?/div>
《國語辭典》:儒士  拼音:rú shì
服膺儒家學(xué)說的人。后泛指讀書人?!赌?。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則可以疑矣?!乖?。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龍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與秀才,何況咱是濁骨凡胎?!?/div>
《國語辭典》:遺教(遺教)  拼音:yí jiào
1.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思想、學(xué)說、主張等?!冻o。宋玉。九辯》:「獨(dú)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骨?。張爾岐〈辨志〉:「周公孔子之遺教,未聞有見諸行事,被于上下者,豈少而習(xí)之,長而忘之與?」
2.臨死時的訓(xùn)詞。漢。劉向《說苑。卷一○。敬慎》:「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王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