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7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微仲。呂大忠弟。仁宗皇祐初進士。調(diào)馮翊主簿,改永壽令。英宗即位,為太常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諫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時除知制誥,坐環(huán)慶兵變,降知臨江軍。元豐初徙永興軍,時用兵西夏,大防調(diào)度有方,務在寬民。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與范純?nèi)实韧茋舶四?。紹圣中,以黨論累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卒謚正憫。有《呂汲公文錄》、《韓吏部文公集年譜》等。
全宋詩
呂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藍田(今屬陜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diào)馮翊主簿、知永壽、青城縣,入權鹽鐵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誥。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知臨江軍,徙華州、秦州。元豐初,徙永興。數(shù)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哲宗親政,以黨籍,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紹圣四年,再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豐病卒,年七十一。謚正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東都事略》卷八九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1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嘗從胡瑗、孫復學。父沒始出仕,知襄城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言王安石變法妨民,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兆诹ⅲB除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卒謚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詩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蔭為太常寺太祝,舉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縣,移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東轉運判官,召為殿中侍御史。因“濮議”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蘄州。神宗即位,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慶州、信陽軍、齊州。請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知慶州,未幾,召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哲宗親政,用章惇為相,遂堅辭執(zhí)政,出知潁昌府。后因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鄧州居住。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彈事》五卷、《國論》五卷、《言行錄》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事見《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四有傳?!》都?nèi)试?,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歲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元刊明修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父死乃出仕,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縣,簽書許州觀察判官事、知襄邑縣。治平元年為江東轉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屢奏不當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蘄州,歷京西提點刑獄,京西、陜西轉運副使。召拜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國子監(jiān)。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左遷知利州、慶州,黜知信陽軍,移齊州。乞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再知河中。哲宗立,復知慶州,召除給事中,進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明年出知潁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八年,召復拜右仆射,再出知潁昌府,忤章惇意,累貶永州安置?;兆诹?,歸許養(yǎng)疾。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著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文集二十卷。見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韓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縣)。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神宗熙寧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轉運判官。入為開封府判官,出提點河北西路刑獄,歷知廬州、鳳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權戶部侍郎,改刑部,以寶文閣待制權知開封府。紹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見《金石萃編》卷一四二《韓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五《韓綜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韓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綜子。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三遷為大理評事。嘉祐四年登進士第,知馀姚縣。熙寧中,累官至兩浙西路提刑。元豐中,歷知廬州,工部、戶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戶部侍郎。六年,加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再為戶部侍郎。紹圣中,歷知陳、青、瀛、杭等州。四年卒,年七十一。見曾肇《韓宗道墓志銘》(《金石萃編》卷一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8—1093 【介紹】: 宋閬州新井人,字傳正。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熙寧初,為著作佐郎。助呂惠卿制手實法,累遷知制誥。同修兩朝國史,擢翰林學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丞,以荒于酒色及繕治府舍過制,罷知汝州,徙亳、杭、鄆三州。因濫用酷刑被劾,奪職知虢州。后還職歷知大名府。性奢侈,宴飲無度,為時議所貶。
全宋詩
蒲宗孟,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調(diào)夔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召試學士院,為館閣??薄A?,進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轉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徙亳、揚、杭、鄆州。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御史劾在鄆為政慘酷,奪職知虢州(同上書卷四二七)。五年,復職知河中。七年,移知永興軍(同上書卷四七一),旋知大名府。以疾求河中,既至,卒,年六十六。謚恭敏(《揮麈錄》后錄卷五)。有文集、奏議七十卷(《宋史·藝文志》),并集宋齊以后錢塘詩三千馀首為三十卷(《乾道臨安志》卷三),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一六二九
蒲宗孟(一○二八——一○九三),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縣西)人,師道子?;实v五年第進士,調(diào)夔州觀察推官。熙寧三年,召試學士院,以為館閣???、中書檢正官,進集賢校理。七年,奉命察訪荊湖兩路,奏罷辰、沅役錢及湖南丁賦,助呂惠卿制手實法。九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誥。神宗稱其史才,命同修仁、英兩朝國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丞。次年罷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歷知亳、杭、鄆三州、河中府。御史劾其慘酷,奪職知虢州。后復職知河中、永興、大名。元祐八年卒,年六十六,謚恭敏。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無愧。趙良規(guī)子。第進士。知武強縣,歷開封府推官。哲宗時擢給事中,論蔡確、章惇有罪不宜復職,蘇軾宜留在朝。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后隨人俯仰,遇賈易劾蘇軾題詩怨謗,亦附而詆之。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
全宋詩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洛陽(今屬河南)人。舉進士,知武強縣。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檢詳樞密院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歷開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遷司勛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出知鄭陳澶三州、河南府、應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書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良規(guī)子。以父任授將作監(jiān)主簿,復舉進士,以親故不愿仕。父亡,調(diào)知武強縣。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跡》,辟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禮院、開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稱蘇軾之賢,后附賈易,詆軾,宣仁后斥其「全無執(zhí)守」,遂降知鄭、陳、澶三州及河南應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文定。見《東都事略》卷四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六,高斯得《跋趙文定公君錫行實》(《恥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4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神宗時累官同知諫院,反對王安石用李定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進給事中、御史中丞,進《君子無黨論》,拜尚書右丞。劉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謚簡修,一曰修簡。
全宋詩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從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神宗立,遷同知諫院。熙寧三年(一○七○)落職通判真州(同上書卷二一二),一說商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元豐三年(一○八○)為開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書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給事中,進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陳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書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還為吏部尚書。紹圣元年,知定州(《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見《東都事略》卷七一《胡宿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從子,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嘉祐中舉進士甲科,歷光祿丞、集賢校理、史館檢討、同知諫院。因反對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點河東刑獄,復為開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進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無黨論》以進,拜尚書右丞。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胡宿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0 【介紹】: 宋萊州膠水人,字仲遠。蔡齊侄。第進士。歷官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王韶進師河州被困,延慶檄兵赴救,除攝熙帥。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再徙渭州。以通兵法為神宗所善,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官終工部、吏部侍郎。
全宋詩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齊從子。舉進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點陜西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神宗熙寧中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三九)。為秦鳳等路轉運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歷知渭州、戎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五、二九四)。元豐二年(一○七九)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書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蔡齊弟褒之子。中進士第,通判明州。熙寧初,歷開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內(nèi)銓。五年,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以應辦熙河軍須功,進龍圖閣直學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坐區(qū)處茂州蠻事失宜,徙知渭州。元豐二年,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以言者罷,出知滁、瀛、洪州,帥高陽、定武,復龍圖閣直學士。元祐中,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
盧士宗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濰州昌樂人,字公彥。舉五經(jīng)科登第。歷審刑院詳議官、提點江西刑獄。仁宗時知審刑院、通進銀臺司。出知青州。英宗立,召對,論知人安民之要,勸帝守祖宗法。神宗熙寧初,以禮部侍郎致仕。以儒者長于刑名之學,在刑部審刑前后十數(shù)年,主于仁恕。卒年七十一。
全宋文·卷五五四
盧士宗(一○○○——一○七○),字公彥,濰州昌樂(今山東昌樂)人。舉五經(jīng),歷審刑院詳議、編冊刪定官,提點江西刑獄。仁宗授天章閣侍講,進待制,判流內(nèi)銓,擢龍圖閣直學士、知審刑院、通進銀臺司。英宗治平二年,以議仁宗神主祔廟事不合,出知青州,改忻州。熙寧初,以禮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士宗以儒者而長于刑名之學,故在刑部審刑,前后十數(shù)年。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二,《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人,字仁伯。仁宗慶歷間進士。歷官太常少卿、三司判官。極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出知洪州。與曾鞏相友善。卒于官。
全宋文·卷一○四六
應舜臣(一○○九——?),字仁伯,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徙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年三十八,慶歷六年登進士第。熙寧四年為都官郎中、河陰提舉催促輦運,擢三司鹽鐵判官。累遷太常少卿。極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出知洪州。卒贈金紫光祿大夫、禮部侍郎。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明一統(tǒng)志》卷五一,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八五、一五九,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4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子功。范鎮(zhèn)侄。登進士第。神宗熙寧七年知諫院,反對手實法等新法。后坐事責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為翰林學士。出知開封府,勤于民事,獄無系囚。元祐七年,拜中書侍郎,次年罷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謚文簡。有《詩傳補注》及文集等。
全宋詩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丹淵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銘》),又舉才識兼茂科。神宗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坐事貶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八年,罷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兄鍇之子。嘉祐二年登進士第,歷諸縣簿、令。治平二年,對制策入三等,授秘書丞。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七年,召知諫院,坐治李士寧獄不實貶監(jiān)宿州酒。元豐中,任淮南東路提刑、知唐州,入為司門、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奉詔相度黃河利害。元祐五年,進翰林學士。次年,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尋復為翰林學士。七年六月,拜中書侍郎。八年,罷為資政殿學士,出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詩傳補注》二十卷、《榮國集》五十卷、《內(nèi)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議》十卷。見范祖禹《范公墓志銘》(《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密州諸城人,字仲山。以蔭知九隴縣。歷知宿州、提點廣西刑獄,有治績。為夔路轉運使,以巴峽地隘,民困于役,免其不應法者一千五百人。除鹽鐵判官、京東轉運使,時歲兇民移,乃諭大姓富室畜為田仆,舉貸立息,官為置籍索之,貧富交利。官終少府監(jiān)、知揚州。卒年六十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6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彝叟,一作夷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瀘南有邊事,調(diào)度苛棘,純禮處之以靜,民為圖像奉之。哲宗時累遷給事中,反對盡廢王安石新法?;兆诹?,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務去苛政。擢尚書右丞。為王詵所誣,罷為端明殿學士,又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徙單州。后復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高宗紹興初謚恭獻。
全宋詩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京西轉運副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哲宗元祐中,召為光祿卿,進給事中。后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兆诹?,以龍圖合直學士知開封府,擢尚書右丞,罷知潁昌府。崇寧中,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單州。五年,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謐恭獻?!?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熙寧末知遂州,元豐末,除戶部郎中、京西轉運副使。元祐初入為吏部郎中,累遷刑部侍郎,進給事中。為蘇轍等所攻,徙為刑部侍郎,轉吏部,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四年以元祐黨貶蔡州居住。徽宗立,復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元符三年十一月,自禮部尚書除尚書右丞,以為不可是元豐而非元祐,次年罷知潁昌府。崇寧中,復以黨禁貶徐州安置。五年卒,年七十六。《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4 【介紹】: 宋常州宜興人,字穎叔。蔣堂從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復舉賢良方正,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誣劾歐陽修,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行新法,為福建轉運判官,遷淮東轉運副使,募流民修水利。累擢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長于理財,治漕運,以干練稱,升發(fā)運使。哲宗時歷知潭州、廣州、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元符末,坐事責守汝州?;兆诹?,除知樞密院事。崇寧初出知杭州,因議棄河、湟事奪職。卒謚文穆。有《三經(jīng)集》等。
全宋詩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英宗初,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傾側反覆,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歷江西、河北、陜西、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哲宗元祐初,進天章閣待制、知潭州,改廣、瀛、熙州。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知開封府,進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符末,責守汝、慶州?;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獦忻茉菏?,以觀文殿學士出知杭州,以疾告歸。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雜著百馀卷,已佚。今《兩宋名賢小集》中存有《三徑集》一卷,清光緒盛宣懷《春卿遺稿》中有輯本一卷?!断檀九曛尽肪硪黄?、《宋史》卷三四三有傳?!∈Y之奇詩,以《春卿遺稿》輯本為第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其中已見《春卿遺稿》者刪?。┘靶螺嫷蒙⒁姼鲿娖?,合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一七○五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蔣堂侄。嘉祐二年進士,治平中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不實,貶監(jiān)道州酒稅。改監(jiān)宣州稅。熙寧中,為福建轉運判官,歷淮東、陜西等五路轉運副使,擢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發(fā)運使。加直龍圖閣。元祐中,累遷至寶文閣待制,歷知潭、廣、瀛、河中、熙等州府。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改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兼侍讀。坐事責守汝州、慶州?;兆诹?,復為翰林學士,拜同知樞密院,進知院事。崇寧元年,除觀文殿學士、知杭州。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穆。著有文集百馀卷及《孟子解》、《老子解》等書?!?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人,字濟之。趙安仁子。仁宗時歷知平陽縣、忠州,有治績。嘉祐中以考課第一知唐州,發(fā)故渠溉田萬余頃,以勤于農(nóng)政為包拯等薦,進秩賜金。在唐州五年,民繪像以祠,王安石、蘇軾皆作詩贊譽之。徙同、宿二州,以直龍圖閣知梓州,積官至司農(nóng)卿,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鄭州新鄭人,字子高。以父任入仕。屢更州縣,所至著清名。知漢州,校實民產(chǎn),使力役不濫。改知洋州,以圭田多虛籍,令隨實以輸,自部使者而下,皆十損七八。文彥博、包拯薦其廉能,擢夔州路轉運使、知廣州。后以光祿卿致仕。卒年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