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九何志同(?——一一三三),字彥時,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執(zhí)中子。元祐六年進士及第,調(diào)錢塘尉,遷合肥丞。徽宗時,入為秘書監(jiān)。進徽猷閣學(xué)士、京西北路安撫使,知潁昌府。靖康之難,首倡大義勤王。除延康殿學(xué)士,知應(yīng)天府,改知婺州。仕至刑、兵、吏部尚書。建炎元年,坐棄潁昌奪職。四年,再降充集英殿修撰。稍起,復(fù)徽猷閣待制。紹興三年卒。見《端明尚書何公墓表》(《絜齋集》卷一七),《宋會要輯稿》禮二○之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三四、六二,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四、一七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3—1127
【介紹】:
宋洺州曲周人,原名若冰,字清卿。上舍登第。欽宗時除太學(xué)博士。時議以賦入贖三鎮(zhèn),奉使金國,歸擢吏部侍郎。京師陷,從欽宗赴金營。金人邀欽宗出郊,計中變,逼欽宗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遂遇害。謚忠憫。有《忠憫集》。
全宋詩李若水(一○九三~一一二七),原名若冰,系欽宗所改,字清卿,廣平曲周(今屬河北)人。由上舍登第?;兆谛退哪辏ㄒ灰欢瑸樵俏荆ā?a target='_blank'>睽車志》卷二),調(diào)平陽府司錄,濟南府教授,除太學(xué)博士。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為太常博士。既而使金,遷著作佐郎。使還,擢尚書吏部侍郎兼權(quán)開封府尹。二年,從欽宗至金營,金人背約,逼欽宗易服,若水罵敵不屈被殘殺,時年三十五。高宗建炎初贈觀文殿學(xué)士,謚忠憫。有《忠憫集》,《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十二卷,《宋史·藝文志》作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三卷,其中詩二卷。《宋史》卷四四六有傳?!±钊羲?,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忠憫集》為底本,校以殘本《永樂大典》、影印《詩淵》所引。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六李若水(一○九三——一一二七),字清卿,原名若冰,欽宗賜今名,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上舍登第,調(diào)元城尉。靖康元年,為太學(xué)博士,選為使,見粘罕于云中。歸,擢吏部侍郎。二年二月,金人再邀欽宗出郊,若水扈從。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罵金人為狗輩。被囚,不少屈,面斥粘罕為封豕長蛇,遂被害,年三十五。高宗即位,謚忠憫?!?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3—1169
【介紹】:
宋無為軍人,字彥猷,號相山居士?;兆谛土赀M士。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高宗紹興八年,通判滁州,上書力陳宋金和議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責監(jiān)南雄鹽稅,淪廢二十年。檜死,起知信陽軍,累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有《相山集》。
全宋詩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自號相山居士,無為(今屬安徽)人。與兄之義、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進士第,因?qū)Σ邩O言聯(lián)金伐遼之非,抑置下列。欽宗靖康初調(diào)和州歷陽縣丞,攝鳥江令,以奉親罷。金兵南侵,率鄉(xiāng)人退保胡避山。鎮(zhèn)撫使趙霖命攝無為軍,朝命為鎮(zhèn)撫司參謀官。高宗紹興間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對和議忤秦檜,責監(jiān)南雄州溪堂鎮(zhèn)鹽稅,會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檜死后,起知信陽軍,歷提舉湖北常平茶鹽、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卷,其中詩十五卷。事見本集卷三○附錄宋尤袤《故太師王公神道碑》?!⊥踔涝?,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五七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號相山居士,無為軍無為縣(今安徽無為)人。宣和六年進士,調(diào)和州歷陽丞,攝烏江令。靖康之難,之道率族黨聚保胡避山,全活甚眾。改承奉郎、差充鎮(zhèn)撫司參謀官,通判滁州。因上疏言和議辱國,大忤秦檜意,坐是淪廢凡二十年。紹興末,起知信陽軍,徙提舉湖北常平茶鹽公事、湖南轉(zhuǎn)運判官、權(quán)安撫使。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終于家,年七十七。孝宗時其子王藺為樞密使,贈太師。著有文集三十卷、《相山長短句》二卷。見尤袤《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相山集》卷三○),《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及《宋史翼》卷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4—1170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表卿?;兆谛土赀M士。歷太學(xué)博士、通判湖州。擢權(quán)禮部侍郎,充賀金生辰使。使還,兼權(quán)吏部侍郎,同知貢舉。因反對秦檜以科第私其子,罷去。后起知眉州,累除敷文閣待制。孝宗乾道二年,拜禮部尚書,屢勸帝辨忠邪、納諫諍。嘗奉命釐正《統(tǒng)元歷》,撰有《歷議》、《歷書》、《五星測驗》。
全宋文·卷四○六七周執(zhí)羔(一○九四——一一七○),字表卿,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宣和六年舉進士第二,紹興五年,通判湖州,累遷右司員外郎,擢權(quán)禮部侍郎,充賀金生辰使。使還,兼權(quán)吏部侍郎。因劾秦檜以科第私其子,罷去。起知眉州,徙閬州,又改夔州,兼夔路安撫使。乾道初,守婺州。次年四月,復(fù)為禮部侍郎。尋拜本部尚書。執(zhí)羔有雅度,立朝無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風。手不釋卷,尤通于《易》。撰有《歷議》、《歷書》、《五星測驗》各一卷。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見《宋史》卷三八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民瞻?;兆诖笥^四年及第授官。累官至廣東路經(jīng)略使。劾丞相汪伯彥、黃潛善誤國,不聽。以直龍圖閣知福州,旋落職奉祠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寧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稱其可屬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紹興十九年,知廬州。二十五年,擢參知政事,尋罷。出知紹興、宣、潭、洪等府州,以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謚敏肅。
全宋詩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一說溧水(今屬江蘇)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初為丹徒尉,調(diào)遂昌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來要錄》卷五七)。使金還,丐祠。九年,起為左右司員外郎,十年,遷中書門下省檢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為參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紹興,歷知宣、潭、洪三州(同上書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事見《周文忠公集·親征錄》紹興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紀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自號如心居士,江寧府溧水(今江蘇溧水)人。宣和三年登進士第,調(diào)丹徒尉,遷壽昌令。紹興初入為敕令所刪定官,歷吏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擢吏部侍郎。為臺諫所劾,出知池州,徙廬州。紹興二十五年,拜參知政事。執(zhí)政未三月,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紹興府。未幾奉祠。起知宣州,徙潭州、洪州。紹興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見《至大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二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九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德清人,字立之。盧知原弟。以父蔭補官。累官吏部尚書,以官秩次第履歷總為一書,功過殿最,開卷了然,吏不能欺。高宗紹興中,為端明殿學(xué)士、川陜宣撫副使。金人攻關(guān)輔,法原視山川險阻,分地置將,屢敗金兵。素與吳玠不睦,后為玠所劾,憂恚而卒。
全宋詩盧法原(?~一一三五),字立之,湖州德清(今屬浙江)人。自知雍丘縣積官太府少卿,賜同上舍出身。使遼還,遷司農(nóng)卿,賜三品服。為吏部尚書?;兆谛土辏ㄒ灰欢模?,罷為顯謨閣待制、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九之一五)。高宗建炎中,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成都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三三)。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提舉臨安洞霄宮(同上書卷四九)。二年,起知夔州,尋為龍圖閣學(xué)士、川陜宣撫處置副使(同上書卷八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九盧法原,字立之,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以父蔭補官,嘗知雍丘縣,政和中為金部員外郎,遷太府少卿,賜同上舍出身。宣和中,歷任司農(nóng)卿、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坐王黼累,罷為顯謨閣待制。紹興元年,起知夔州,尋為龍圖閣學(xué)士、川陜等路宣撫處置副使,進端明殿學(xué)士、川陜宣撫副使。會金人南侵,法原分將堅守,嚴為備御,累敗金兵。因與吳玠不睦,為玠所劾,憂恚而卒。《宋史》卷三七七有傳。又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九之一六、食貨四七之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八趙士?(一○九五——一一六○),字端質(zhì),太宗四世孫。授右班殿直,兩遇恩遷左侍禁。宣和元年試上舍出身,換授左承奉郎。歷通判嵐州、淄州,知永州、無為軍。除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兩浙路,知臨安府。紹興二十四年直敷文閣、知紹興府。累轉(zhuǎn)左朝議大夫。進直龍圖閣,秦檜死,奪職而廢。紹興三十年卒,年六十六。見孫覿《宋故左中奉大夫直龍圖閣趙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6—1139
【介紹】:
宋延安人,字希賢。以父蔭補官。積官至涇原副將、權(quán)殿前司統(tǒng)轄。張俊選為統(tǒng)領(lǐng),從平秀州徐明叛軍,以功遷御前中軍統(tǒng)制。后守明州,破金前軍。高宗紹興元年,討叛將李成,遷環(huán)慶路馬步軍副總管、神武右軍統(tǒng)制。六年,偽齊犯淮,合楊沂中兵于藕塘,大敗之,擢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八年,知廬州,以百余騎擊退敵數(shù)百騎。卒謚壯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6—1154
【介紹】:
宋處州麗水人,字仲謨。以外祖何執(zhí)中任入官。高宗建炎初,擢常州通判。臨安缺守,火盜屢作,受命攝事。修火政,嚴巡徼,盜發(fā)輒得,火災(zāi)亦息。以治績著聞,真知臨安府。累遷戶部尚書。素與秦檜善,為時論所薄。后出知明州,改溫、宣、鼎三郡,奉祠歸。
全宋文·卷四○九六梁汝嘉(一○九六——一一五四),字仲謨,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人。以外祖何執(zhí)中任入官,主管吏部官告院,調(diào)中山府司儀曹事,知武進縣,通判常州,加直秘閣。紹興二年,除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升副使。次年,以直龍圖閣知臨安府,進戶部侍郎,加顯謨閣直學(xué)士。請外,歷知平江府、臺、婺二州。復(fù)以戶部侍郎召,兼江淮荊浙閩廣經(jīng)制使,以言路不容求去。十年冬,起為川陜都轉(zhuǎn)運使,復(fù)知平江府兼浙西沿海制置使。十一年,知明州,加寶文閣學(xué)士。后歷知溫、宣、鼎數(shù)州,以右通奉大夫致仕。紹興二十四年卒,年五十九,贈右宣奉大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九《梁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鎮(zhèn)江丹陽人,字德廣。以鎮(zhèn)江府學(xué)內(nèi)舍生召對授官。累遷秘閣修撰。欽宗靖康中,知平江。高宗建炎初,苗傅、劉正彥兵變,東野與張浚共謀弭亂。以功超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兼權(quán)建康府。從張浚平李成有功,任江淮等路制置發(fā)運使。奉祠,起知揚州,尋落職致仕卒。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湯東野(?——一一三五),字德廣,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崇寧中召對稱旨,授衛(wèi)尉寺主簿,轉(zhuǎn)辟雍丞;除直秘閣、提舉秦鳳路常平。遷秘閣修撰。靖康中知平江,會苗傅、劉正彥作亂,與張浚協(xié)謀弭縫。以功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再知平江,兼本路安撫使,進徽猷閣直學(xué)士,兼制置使。紹興初知揚州,兼淮南東路安撫使。紹興五年十二月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六,《宋史翼》卷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7—1144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彥修。劉韐子?;兆谛湍c父同鎮(zhèn)壓方臘起事。金兵南下,與父死守真定,由是知名。除秘閣修撰知池州。高宗建炎三年,與張浚謀誅范瓊??P麚岽?、陜,辟為參議軍事,浚全蜀之功,實多子羽之力。紹興四年,坐富平之役與浚俱罷。后知鎮(zhèn)江府兼沿江安撫使。金人議和,復(fù)官徽猷閣待制。為秦檜諷諫官論罷。卒謚忠穆。嘗受朱松之托,與弟劉子翚教其子朱熹,后熹終為大儒。
全宋詩劉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彥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兆谛椭懈疙k帥浙東,佐父主管機宜文字,以破方臘功,入為太府簿。后隨父帥真定,以抗金知名。高宗建炎初,除樞密院檢詳文字。張浚宣撫川陜,辟為宣撫使參議軍事。紹興二年(一一三二),以功拜利州路經(jīng)略使兼知興元府。四年,因富平兵敗事與張浚俱罷,責單州團練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張浚還朝,起知鄂州、權(quán)都督府參議軍事。八年再貶單州。十一年,知鎮(zhèn)江府兼沿江安撫使。以不附秦檜,十二年罷,提舉太平觀。十六年卒,年五十。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三《少傅劉公墓志》、《少傅劉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一三八劉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彥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以門蔭入仕,宣和末助其父守真定,以功遷直秘閣。建炎初知池州,召赴行在,除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從張浚宣撫川陜,紹興二年拜利州路經(jīng)略使兼知興元府。與金軍激戰(zhàn),屢敗之,卒全蜀境。四年,坐富平之敗,責單州團練使,白州安置。后復(fù)元官,歷知鄂、泉州,鎮(zhèn)江府,仕至徽猷閣待制。秦檜諷諫官論罷之。十六年卒,年五十。子羽號為知人,嘗薦吳玠于張浚,卒成其功;教朱熹,異時為大儒。見張栻《少傅劉公墓志銘》(《南軒文集》卷三七),朱熹《少傅劉公神道碑銘》(《朱文公集》卷八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7—1165
【介紹】:
名一作子??。宋開封人,字宣卿,一作寅卿。向子韶弟。徽宗政和六年以恩入仕。七年為涿縣丞,均定役數(shù),□運不乏。高宗建炎三年,攝真州事。建康失守,棄城去。攝洪州帥,張俊大軍至,募大姓應(yīng)辦支用。以與監(jiān)司不合罷。隱居衡山,讀書授《左氏春秋》學(xué)。紹興五年復(fù)直秘閣,守衡州,救饑鋤豪,以誣罷,復(fù)宮祠,士民群聚提刑司擊鼓留之,鼓為之裂。八年復(fù)直秘閣,提點湖北刑獄,先聲入境,奸吏望風解印。復(fù)以誣罷,居衡陽尹山。二十八年,復(fù)起知通州,改廣州。罷歸舊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7—1169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道。徽宗政和八年進士。初為海州沐陽縣尉,累官江西、湖北、浙東安撫使。秦檜死,入為侍讀,奏諫帝王之于史在觀得失、究治亂。以左宣奉大夫致仕。卒謚莊敏。
全宋文·卷四一二○王師心(一○九七——一一六九),字與道,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授沭陽縣尉。紹興初知長溪縣,改太府寺丞、將作少監(jiān),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歷知袁、衢、洪諸州,入為戶部侍郎、敕令所詳定官。出守荊南府,召權(quán)吏部尚書,再出知紹興府、福州,兼浙東、福建路安撫使。乾道元年致仕。五年十二月卒于家,年七十三,謚莊敏。見汪應(yīng)辰《顯謨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三),《金華先民傳》卷三,《金華賢達傳》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越州山陰人,字子駿,號樵風。傅墨卿從弟?;兆谡臀迥赀M士。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因不從方士林靈素授符箓被譖,出為蒲圻縣丞。高宗初,除直龍圖閣、知越州,徙知婺州。召拜秘書少監(jiān),尋權(quán)戶部侍郎。官至中書舍人、給事中。有《樵風溪堂集》、《夏小正戴氏傳》。
全宋詩傅崧卿(?~一一三八),字子駿,號樵風,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南宋館閣錄》卷七)。除辟雍正,改婺州州學(xué)教授,遷國子正。丁憂服除,召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被譖,出為鄂州蒲圻縣丞。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四年,除直龍圖閣、知越州,尋移婺州(同上書卷三一、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試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充淮東宣諭使(同上書卷四八、五○)。二年,充徽猷閣待制,為都督府參謀兼權(quán)知建康府(同上書卷五三、五八)。六年,試中書舍人兼權(quán)戶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二)。事見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八二○傅崧卿(?——一一三八),字子駿,號樵風,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登進士甲科,宣和中累遷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建炎中,召為中書門下省檢正官,充浙東防遏使。除直龍圖閣、知越州,改婺州。進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戶部侍郎,充淮東宣諭使,加徽猷閣待制,知建康府。紹興二年,落提舉洪州玉隆觀。六年,充都督府參謀官,復(fù)集英殿修撰,進中書舍人。七年,加給事中,兼史館修撰。八年,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卒。著有《樵風集》六十卷、《奏議》十五卷、《西掖制誥》三卷、《夏小正戴氏傳注》四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之七○、職官三九之一、職官四○之八、職官七○之一○、選舉二○之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二九、三一、五八、五九、一○○、一○二、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二,《嘉泰會稽志》卷一五。
宋登科記考字子駿,號樵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政和五年省元,終給事中兼史館修撰。